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飲症

大意

太陰所致為積飲。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內經)

內因

水者。陰物也。積水不散。留而為飲。有憤鬱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慮而停者。有痛飲而停者。有因熱而傷冷者。(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氣鬱中州。水漿入胃。不能運化。隨臟腑虛處而留著焉。(匯補)

外候

大抵停水則生濕。停酒則生熱。濕則成痞。熱則發躁。其變現也。或形寒飲冷而得。則類外感症。或困乏憂思而得。則似內傷症。或流於四肢。則似風家痹症。或流於關節。則似跌撲傷症。其他五臟六腑所受。見症各出。(匯補)

飲分各經

白話文:

太陰之氣導致積聚的飲邪,因此大量饮酒就会导致气逆。身体寒冷饮用冷饮则会伤及肺部。

饮邪是阴性的物质,积聚的水液不能散开,就会停留形成饮邪。有些是由于愤怒郁结而停滞,有些是由于体虚乏力而停滞,有些是由于思虑过度而停滞,有些是由于过量饮酒而停滞,有些是由于热邪损伤导致身体畏寒而停滞。

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气机郁滞于中焦,水液进入胃部,无法正常运化,就随着脏腑虚弱的地方停留下来。

饮邪停滞在体内,就会导致湿邪生成,停滞的酒邪就会导致热邪生成。湿邪会形成痞块,热邪会使人烦躁不安。

饮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像外感症状,表现为身体寒冷畏寒;有的像内伤症状,表现为困乏忧思;有的流入四肢,像风寒痹症;有的流入关节,像跌扑损伤;还有其他五脏六腑受损的症状,具体表现各有不同。

在心則怔忡眩暈。在肺則喘急咳嗽。在脾則短氣痞悶。在肝則脅滿嚏痛。在腎則臍下悸動。(金匱)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跗腫。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經絡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在腸間則雷鳴泄瀉。或為溺結。與癃閉相似。在陽分不去。久則化氣。與黃腫相似。

在陰分不去。久則成形。與積塊相似。在左脅者。形同肥氣。在右脅者。形同息賁。(匯補)

飲分六症

夫飲一也。而分五飲六症。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飲水停腸胃。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懸飲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懸懸思水。溢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支飲水停膈上。𩚚逆倚息短氣。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掌大。或短氣怔忡。四肢歷節疼痛。脅痛引缺盆。咳嗽轉甚。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咳。發熱惡寒。腰背痛。身惕𢡞而淚出。(仲景)

白話文:

心臟有病會心悸頭暈,肺部有病會呼吸急促咳嗽,脾臟有病會呼吸短促胸悶,肝臟有病會肋骨脹痛打噴嚏,腎臟有病會臍下跳動。病症在身體上部會面部浮腫,在身體下部會腳踝腫脹。在胃部會胸部飽脹口渴,喝水就吐。在經絡會一隻手臂不能動,然後又轉移到另一隻手臂。在腸道會肚子咕嚕咕嚕響腹瀉,或尿道阻塞,與膀胱閉塞相似。病症停留在陽分,久了就會變成氣,與黃疸相似。病症停留在陰分,久了就會變成形體,與腫塊相似。病症在左肋骨,形狀像肥胖引起的氣,病症在右肋骨,形狀像打嗝。

飲證分為六種,都是因為病症的外形而命名的。痰飲是水停留在腸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讓人突然變胖或變瘦。懸飲是水流到脅下,咳嗽或吐口水會引發疼痛,總想喝水,但喝了又溢出來。溢飲是水流到四肢,身體沉重疼痛。支飲是水停留在膈膜上,呼吸困難,要坐起來才能呼吸順暢。留飲是水停留在心臟下方,背部冰冷像手掌一樣大,或者呼吸短促心悸,四肢關節疼痛,脅痛延伸到鎖骨,咳嗽加重。伏飲是水停留在膈膜,導致嘔吐、咳嗽、發燒、怕冷、腰背痛、身體發抖、流眼淚。

飲與痰分

飲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腸胃之液。自內而生。其初各別。其後同歸。故積飲不散。亦能變痰。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也。若其外出。則飲形清稀。痰形稠濁。又不同也。(匯補)

停飲脈法

脈偏弦者。飲也。又脈浮而細滑者。傷飲。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要略)

停飲總治

停飲之初。挾寒挾氣者俱多。故症現寒熱者。汗之。在脅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腸胃者。下之。(入門)若挾虛症者。補之溫之。(匯補)

初宜分消

凡大飲之後。當風著寒。水氣凝結不運。外有表症。內有飲症者。果當溫散。然或發汗太過。陽氣空虛。水飲仍未解散。致心下悸。頭眩筋惕。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又當溫之。不可再行分消也。(匯補)

白話文:

飲與痰分

「飲」指的是積蓄的水分,來自於外界的入侵。而「痰」指的是腸胃中產生的液體,由內而生。起初兩者截然不同,但最終卻會互相轉化。因此,長期積存的飲邪如果不散,也能轉化為痰。這說明飲是痰的逐步演變,痰是飲的轉化。如果它們從體內排出,則飲的形態清稀,痰的形態稠濁,又有所不同。

停飲脈法

脈象偏弦,說明體內有飲邪。脈浮而細滑,說明是外感風寒所致的傷飲。脈沉而弦,說明是懸飲,會造成內痛。

停飲總治

停飲初期,大多伴隨著寒邪和氣滯,因此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如果有汗出,則可以發汗。如果飲邪停滞在脅肋和四肢,則可以利尿。如果飲邪停滞在胸膈,則可以催吐。如果飲邪停滞在腸胃,則可以通便。如果伴隨虛證,則要補益溫暖。

初宜分消

大量飲酒之後,如果遇到風寒,水氣凝結無法運化,就會出現外有表症、內有飲證的情況。此時應該溫散寒邪,但如果過度發汗,陽氣虛弱,水飲仍然不能化解,就會導致心悸、頭昏、筋惕、身體震顫、想抓地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就要溫補陽氣,不可再行分消。

次宜調養

若血氣虧乏之人。痰飲客於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發為諸病者。宜導去痰飲。隨即補元氣。不可專任汗吐滲下之法。(匯補)

虛宜溫中

更有脾虛之人。每遇飲後。即覺停滯於中。腸鳴於內。甚或作瀉。屢用分利不效者。法當溫理中焦。(匯補)

久宜暖腎

久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元。則積飲於外。或泛於上焦為涎沫。或停於心下為怔忡。或留於臍腹。築築然動氣者。均宜益火之劑。(匯補)

飲症用藥

汗以香蘇飲。吐以二陳湯。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飲枳實丸。凡前五飲症。元氣稍旺者。三花神佑丸、控涎丹逐之。元氣稍虛者。五飲湯。虛甚者。六君子湯。虛寒者。理中湯。下焦腎陰虛者。六味丸。腎家陽虛者。八味丸。外感夾飲。發汗過多致虛症者。真武湯。

白話文:

如果體內血氣不足,痰飲停留在中焦,導致四肢百骸、胸腹出現各種疾病,應該先導除痰飲,再補益元氣,不可只用發汗、吐瀉、利尿等方法。

另外,脾虛的人,每次喝完東西就覺得停滯在胃裡,腸鳴腹瀉,多次使用瀉藥也不見效,應該溫和調理中焦。

如果長期腎虛,不能納氣歸元,就會積聚水飲,可能在上焦變成唾沫,或停留在心下導致心悸不安,或停留在臍腹,讓人感覺腹脹不適,都應該使用溫腎補火的中藥。

針對不同的水飲症狀,可以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汗症可以用香蘇飲,吐症可以用二陳湯,分利症可以用四苓散,下症可以用蠲飲枳實丸。如果患者元氣稍旺,可以用三花神佑丸或控涎丹驅除水飲,元氣稍虛者用五飲湯,虛甚者用六君子湯,虛寒者用理中湯,下焦腎陰虛者用六味丸,腎陽虛者用八味丸。如果外感夾雜水飲,發汗過度導致虛症,可以用真武湯。

飲症選方

香蘇飲,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用此發汗。(方見傷風)

二陳湯,治停飲胃口。噁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見痰症)

四苓散,凡飲停腸內。或泄瀉。或小便不利。以此滲利之。(方見濕症)

三花神佑丸,一切濕熱。積成痰飲。變生體麻肢痹。走注疼痛。風痰涎嗽。氣壅不行。

甘遂,大戟,芫花(各五錢),黑牽牛(二兩),大黃(一兩),輕粉(一兩)

白話文:

飲症選方

香蘇飲: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有水飲停滯的情況。服用此方可發汗。(此方詳見傷風篇)

二陳湯:用於治療停飲導致胃口不好、噁心欲吐、心神不寧、口渴等症狀。服用此方可化痰止嘔。(此方詳見痰症篇)

四苓散:用於治療水飲停留在腸胃內,導致腹瀉或小便不利的情況。服用此方可利水滲濕。(此方詳見濕症篇)

三花神佑丸:用於治療濕熱內積,轉化成痰飲,進而導致肢體麻木、疼痛、風痰咳嗽、呼吸不順等症狀。

藥方:

  • 甘遂、大戟、芫花(各五錢)
  • 黑牽牛(二兩)
  • 大黃(一兩)
  • 輕粉(一兩)

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後二丸。以利為度。

控涎丹,治痰飲在膈。胸背手足頸項腰脅引痛。似風症者。(方見痰症)

蠲飲枳實丸,逐痰消飲。導滯清膈。

枳實,半夏,陳皮,黑醜(各三兩)

炊餅丸。薑湯下。

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氣滯不行。腸中水聲。嘔吐痰沫。不思飲食。服此寬中利膈。

白話文:

【滴水丸】顆粒大小如小豆。開始時服用三粒,之後每次服用兩粒,直至排尿順暢為止。

【控涎丹】用於治療胸腹、背部、手腳、頸項、腰部及側腹部因痰液積聚所引起的疼痛,類似風症的病症。(詳細配方見痰症部分)

【蠲飲枳實丸】用於逐除痰液和消除水腫,並導通滯塞,清理胸膈。

【枳實】、【半夏】、【陳皮】、【黑醜】(各三兩)

【炊餅丸】用薑湯送服。

【青木香丸】用於治療胸腹、膈部因氣滯而導致的堵塞,以及腸中出現水聲、嘔吐痰沫、食慾不振等症狀,服用後可使腹部舒暢、胸膈開闊。

黑牽牛(二十四兩取頭末十二兩),木香(三兩),補骨脂,蓽澄茄(各四兩),檳榔(二兩)

清水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湯下。氣滯濕痰留飲。大效。

十棗湯(仲景),治懸飲內痛。直達水氣結聚之處。

芫花,甘遂,大戟

為末。棗子十枚。煮湯去棗。調藥末。強壯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為度。虛人勿服。

五飲湯(海藏),治五飲留滯心胸脅下。

白話文:

黑牽牛取頭尾各六兩,木香三兩,補骨脂、蓽澄茄各四兩,檳榔二兩,製成清水丸,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茶湯送服,主治氣滯濕痰留飲,療效顯著。十棗湯,出自仲景,治懸飲內痛,直達水氣結聚之處。芫花、甘遂、大戟研為末,用十枚棗子煮湯去棗,調入藥末。體壯者每次服用五分,清晨服用,若不下去,可再加五分,以通暢為度,體虛者忌服。五飲湯,出自海藏,主治五種飲邪停滯於心胸脅下。

旋覆花,人參,陳皮,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白芍藥,炙甘草(各等分)

生薑。水煎服。

澤瀉湯(仲景),治飲水太過。腸胃不能傳送。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白話文:

方劑組成

旋覆花、人參、陳皮、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白芍各等份,甘草炙用(各等份)。

輔料

生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方劑出處及功效

澤瀉湯(出自《傷寒論》),用於治療飲水過多,腸胃無法正常運送水液的症狀。

藥材用量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水煮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遇飲停留。成脹滿吐嘔瀉利者。(見前中風)

理中湯,治脾家大虛。挾寒。停飲不化者。(方見中寒)

真武湯(仲景),外寒挾水症。發汗過多。心下悸。頭眩筋惕。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三錢),白朮(二錢),芍藥,生薑(各三錢),附子(八分)

水煎。溫服。

八味丸,治腎經陽虛。不能制水。水飲停留。或泛為痰。或浸為腫。或動為悸。(方見中風)

白話文: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遇飲停留。成脹滿吐嘔瀉利者。(見前中風)

意思是:用清水煮沸後服用。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水飲停留在體內,出現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的患者。這種情況在中風病症中也可能出現。

理中湯,治脾家大虛。挾寒。停飲不化者。(方見中寒)

意思是: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虛、體內寒氣盛,導致水飲停留在體內,無法消化的患者。此方在治療中寒症中也有使用。

真武湯(仲景),外寒挾水症。發汗過多。心下悸。頭眩筋惕。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意思是:真武湯,出自張仲景的醫書,用於治療外寒侵入體內,伴隨水飲停滯,且因發汗過多,導致心悸、頭暈、肌肉抽搐,身體震顫,並有想在地上打滾的症狀。

水煎。溫服。

意思是:使用茯苓三錢、白朮二錢、芍藥三錢、生薑三錢、附子八分,用清水煮沸後,趁溫熱服用。

八味丸,治腎經陽虛。不能制水。水飲停留。或泛為痰。或浸為腫。或動為悸。(方見中風)

意思是:八味丸用於治療腎陽虛弱,無法控制水液,導致水飲停留在體內,可能表現為痰多、水腫,或心悸等症狀。這種情況在中風病症中也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