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0)
1. 似中風
若重者。亦見五絕。死。(匯補)少壯之人。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畏水而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其須臾自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氣。衰老之人。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然少壯亦有不治者。男子色欲過度。女人胎產經後。血弱水虧。忿怒動火。陽無所附。則隨火而發越。可不諒其根本乎。(繩山)
食中
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惱怒。食填太陰。胃氣不行。須臾厥逆。昏迷不醒。口喑肢廢。絕似中風。但氣口急盛。或沉伏。非比中風。左脈浮盛。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必死。宜鹽湯探吐。吐不出者死。吐後無別症者。平胃散調理。(雜著)大抵忽然仆倒。不可即斷是風。須審其曾著怒氣否。曾用飲食否。若系飲食前後感氣而發者。藿香正氣散。(茭山)
情志
神傷于思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經文)此情志所傷。而有似於中腑中經之風症。宜調榮養血。不可用風藥。昔有孀婦。十指蜷攣。掌重莫舉。肌膚瘡駁。風藥雜進。絕不奏效。竟以舒鬱結調氣血藥而愈者。不可不知。(立齋)
似中風選方
地黃飲子(宣明)治舌痿不能言。足痿不能行。腎弱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炮去心),官桂,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七分。水一盞。煎服。
防風通聖散(河間),治中風。風熱之劑。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四分),石膏,黃芩,桔梗(各八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荊芥(三分),白朮(炒三分),梔子(三分)
為粗末。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
解利傷寒兩感。每兩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豆豉一撮。姜五片。水煎。
牛黃清心丸(和劑)
白芍藥,麥門冬,黃芩,當歸,防風,白朮,柴胡,桔梗,川芎,茯苓,杏仁(麩炒各一兩二錢),神麯,蒲黃,人參(各二兩半),羚羊角,麝香,龍腦,肉桂,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乾薑(炮各七錢半),牛黃(研一兩二錢),犀角(二兩),雄黃(研飛八錢),山藥(七兩),甘草(五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內四百片為衣),大棗(一百枚蒸搗)
各為末。煉蜜和棗膏為丸。每丸重一錢。金箔為衣。溫水化下。
導痰湯(濟生)
半夏(四兩),南星(炮),枳實(麩炒),赤茯苓,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似中風
重症情況:
如果病情嚴重,會出現「五絕」的危急徵兆,導致死亡。
年輕人:
年輕人身體的精氣尚未耗盡,如果因為發怒而引動肝火,火會因為害怕水而無法向上升發,所以身體會感到冰冷而沒有痰。如果能很快清醒,那是因為體內的水氣旺盛,足以壓制火氣。這種情況稱為「中氣」。
老年人:
老年人身體的精氣已經衰竭,如果因為發怒而引動肝火,火氣因為不那麼害怕水而容易向上升發,所以身體會發熱且有痰。多數情況下難以治癒,因為體內的水氣已經枯竭,無法再壓制火氣。這種情況稱為「中痰」。
年輕人也有無法治癒的情況:
年輕男子如果過度沉迷於色慾,或女子在生產或月經後,身體氣血虛弱,精氣虧損,如果又因為憤怒而引動肝火,陽氣沒有依附之處,就會隨著火氣而發散。不可不重視根本原因啊!
因飲食導致的類似中風:
在飲食過飽或醉酒之後,又感受風寒或惱怒,食物堆積在脾胃,導致胃氣無法運行,會突然昏厥、昏迷不醒,口不能言、肢體癱瘓,症狀非常像中風。但脈象呈現急盛或沉伏,與真正中風不同。如果左脈浮盛,若按照中風或中氣的治療方法,必定會導致死亡。應該用鹽水催吐,如果吐不出來就會死亡。如果吐後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平胃散來調理。
總的來說,如果突然昏倒,不可立即斷定是中風。需要仔細詢問患者是否曾發怒,或是否剛進食。如果因飲食前後感受邪氣而發病,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
因情緒導致的類似中風:
心思過度勞累會導致肌肉鬆弛;憂愁過度會導致肢體癱瘓;過度悲傷會導致筋脈攣縮;過度喜樂會導致皮膚枯槁;過度憤怒會導致腰背僵硬,難以彎腰。
這是因為情緒損傷而導致的類似中風的症狀。應該調養氣血,不宜使用祛風的藥物。過去曾有寡婦,十指彎曲、手掌沉重無法舉起,皮膚長滿瘡,如果使用祛風藥物,完全無效。最後使用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藥物才得以痊癒。這點不可不知。
類似中風的常用方劑:
-
地黃飲子: 治療舌頭萎縮不能說話、腿腳萎軟不能行走,因腎虛導致氣逆,不能到達舌下。
-
藥材:熟地黃、巴戟天(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炮去心)、官桂、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一枚、薄荷七分,用水一碗煎服。
-
防風通聖散: 治療中風,屬於祛風熱的方劑。
-
藥材: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四分)、石膏、黃芩、桔梗(各八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荊芥(三分)、白朮(炒三分)、梔子(三分)。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粗末,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服。如腹瀉,則去除芒硝、大黃;如出汗,則去除麻黃。可治療外感傷寒和內傷,每兩加入益元散一兩、蔥白十根、豆豉一撮、生薑五片,用水煎服。
-
牛黃清心丸:
-
藥材:白芍藥、麥門冬、黃芩、當歸、防風、白朮、柴胡、桔梗、川芎、茯苓、杏仁(麩炒,各一兩二錢)、神麯、蒲黃、人參(各二兩半)、羚羊角、麝香、龍腦、肉桂、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乾薑(炮,各七錢半)、牛黃(研,一兩二錢)、犀角(二兩)、雄黃(研飛,八錢)、山藥(七兩)、甘草(五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其中四百片為藥丸外衣)、大棗(一百枚,蒸熟搗成膏)。
-
用法: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和棗膏調和成丸,每丸重一錢,用金箔做外衣,用溫水化服。
-
導痰湯:
-
藥材:半夏(四兩)、南星(炮)、枳實(麩炒)、赤茯苓、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
用法:將藥材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