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痰症

大意

痰屬濕。津液所化。(雜著)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繩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

內因

人之氣道。貴乎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為風暑燥濕之侵。內為驚怒憂思之擾。飲食勞倦。酒色無節。榮衛不清。氣血濁敗。熏蒸津液。痰乃生焉。(匯補)

外候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為喘為嗽。為嘔為瀉。為眩暈心嘈。為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滿膈塞。或胸脅轆轆如雷鳴。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腫。或頸項成塊。似癧非癧。或塞於咽喉。狀若梅核。或出於咯吐。形若桃膠。或胸臆間如有二氣交紐。

白話文:

【大意】

痰是濕邪,源自津液的轉化。當津液在體內運行時形成液體,聚集則會成為痰。流動時是津液,停止則是唾液。

內因:

人體的氣道貴在清暢,這樣津液才能正常流通,就不會產生痰。如果外受風、暑、燥、濕等邪氣的侵襲,內受驚、怒、憂、思等情緒的擾亂,加上過度飲食、勞累、酒色無節制,導致身體營養和衛生狀況不佳,氣血混濁敗壞,燻蒸津液,痰就會產生。

外候:

痰的特徵是隨氣的升降,無處不在。它可以引發喘息、咳嗽、嘔吐、腹瀉、頭暈、心煩、驚悸、寒熱、腫痛、脹滿、膈塞。也可能出現胸部脹滿如雷鳴聲,全身似有蟲子爬行的感覺,或在身體內部形成結節,不紅不腫。還可能出現頸部腫塊,類似癢癥但又不是癢癥。也可能阻塞喉嚨,狀似梅核,或者通過咳嗽排出,形狀類似桃膠。也可能在胸臆之間有兩股氣流交纏。

或背心中常作一點冰冷。或皮間赤腫如火。或心下寒痛如冰。或一肢腫硬麻木。或脅梢癖積成形。或骨節刺痛無常。或腰腿痠刺無形。或吐冷涎綠水黑汁。或夢煙火劍戟叢生。或大小便膿。或關格不通。或走馬喉痹。或齒痛耳鳴。以至勞瘵癲癇。失音癱瘓。婦人經閉帶下。小兒驚風搐搦。

甚或無端見鬼。似祟非祟。悉屬痰候。(王隱君)

痰分五臟

生於脾。多腹痛膨脹。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或四肢倦怠。或久瀉積垢。或淋濁帶淫。名曰濕痰。若挾食積痰血。內成窠囊癖塊。外為痞滿堅硬。又名食痰。留於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名曰郁痰。或上衝頭面烘熱。或眉稜鼻頞作痛。名曰火痰。若因飲酒。

白話文:

人體可能出現背部中央持續冰冷、皮膚紅腫如火、心窩處寒痛如冰、肢體腫脹僵硬麻木、肋骨附近積聚成形、骨骼關節刺痛不定、腰腿痠痛無緣由、吐出冷涎或綠水黑汁、夢到煙火劍戟交錯、大小便帶膿、關節阻塞不通、喉嚨腫痛如馬跑過、牙痛耳鳴,甚至發展成勞累過度、癲癇、失聲、癱瘓,婦女月經停止、白帶異常,小孩驚風抽搐等症狀,甚至無故看見鬼魂,像是被祟附身卻又不完全是,這些都是痰的表現。

痰依據臟腑分類,脾生痰,多表現為腹痛脹滿、大小便不通,稱為清痰;四肢無力、久瀉積垢、尿液混濁、白帶異常,稱為濕痰;夾雜食物積滯和血瘀,在體內形成囊腫或硬塊,外觀表現為腹脹堅硬,稱為食痰;停留在胃脘,容易吞酸、反胃、食慾不佳、打嗝,稱為郁痰;向上衝擊頭面部,導致頭部發熱、眉心、鼻樑、鼻翼疼痛,稱為火痰;若因飲酒而引發的痰,則…

乾嘔噯氣。腹痛作瀉。名曰酒痰。升於肺。則塞竅鼾睡。喘息有聲。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發哮嗽。呀呷有聲。名曰伏痰。若咽乾鼻燥。咳嗽喉痛。名曰燥痰。久之凝結胸臆。稠黏難咯。名曰老痰。七情過多。痰滯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痞滿。名曰氣痰。迷於心為心痛驚悸。

怔忡恍惚。夢寐奇怪。妄言見祟。癲狂癇喑。名曰驚痰。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瞤動。耳輪搔癢。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名曰風痰。停於膈上。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蓄於脅下。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名曰痰飲。聚於腎。多脛膝痠軟。腰背強痛。骨節冷痹。牽連隱痛。

白話文:

乾嘔噯氣,腹痛作瀉,名曰酒痰。

乾嘔、打嗝,肚子痛並腹瀉,這叫做酒痰。

升於肺,則塞竅鼾睡,喘息有聲,名曰中痰。

酒痰上到肺部,就會堵塞鼻竅,打鼾睡覺,呼吸急促並伴隨聲音,這叫做中痰。

若略有感冒,便發哮嗽,呀呷有聲,名曰伏痰。

如果稍微有點感冒,就會咳嗽喘息,發出哮喘的聲音,這叫做伏痰。

若咽乾鼻燥,咳嗽喉痛,名曰燥痰。

如果喉嚨乾,鼻子乾燥,咳嗽伴隨喉嚨痛,這叫做燥痰。

久之凝結胸臆,稠黏難咯,名曰老痰。

時間久了,痰液就會凝結在胸腔,變得黏稠難以咳出來,這叫做老痰。

七情過多,痰滯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痞滿,名曰氣痰。

七情過度,情緒波動太大,痰液就會停留在咽喉,既咳不出來也吞不下去,胸部兩側感覺悶脹,這叫做氣痰。

迷於心為心痛驚悸,怔忡恍惚,夢寐奇怪,妄言見祟,癲狂癇喑,名曰驚痰。

氣痰影響到心臟,就會出現心痛、心悸、心神不安、恍惚、做怪夢、胡言亂語、看見鬼怪、癲狂、抽搐、失語等症狀,這叫做驚痰。

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瞤動,耳輪搔癢,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名曰風痰。

氣痰影響到肝臟,就會出現頭暈目眩、頭痛、眼皮跳動、耳廓發癢、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蜷縮、跛行等症狀,這叫做風痰。

停於膈上,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蓄於脅下,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名曰痰飲。

痰液停留在膈肌上,會造成一隻手臂不靈活,有時又會轉移到另一隻手臂,如果痰液停留在胸部兩側,就會出現肋骨痛、乾嘔、寒熱交替等症狀,這叫做痰飲。

聚於腎,多脛膝痠軟,腰背強痛,骨節冷痹,牽連隱痛。

痰液停留在腎臟,就會出現小腿、膝蓋酸軟、腰背疼痛、關節冰冷麻木、隱隱作痛等症狀。

名曰寒痰。又名虛痰。(入門)

痰病分辨

痰症初起。停留中焦。頭痛寒熱。類外感表症。久則停於脾肺。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家痹症。但痰病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或細為異。(入門)

痰症察色

昔肥今瘦者。痰也。眼胞目下。如煙燻黑者。痰也。目睛微定。暫時轉動者。亦痰也。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遍身疼痛者。痰入骨也。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匯補)

痰分形色

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咯之難出。漸成惡味。(入門)但傷風者。痰必清薄而上有浮沫小泡。傷熱者。痰必濃厚而難化。內虛者。痰亦清薄而易於化水。又味甜者屬脾熱。味腥者屬肺熱。味鹹者屬腎虛。味苦者屬膽熱。色青者屬肝風。

白話文:

寒痰與虛痰辨識

痰病分辨

痰病初期,痰液在中焦停留,常伴有頭痛、寒熱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病情長期不愈,痰液會停留在脾肺部位,引發潮咳,尤以夜晚加重。這類情況可能是因內傷陰火所致。此外,痰液還可能導致四肢疼痛,類似風濕病的症狀。但痰病通常會引起胸脹、食慾減退,但皮膚顏色保持不變,脈搏可能呈現滑動或細弱的特徵。

痰症察色

過去肥胖現在瘦削,通常是痰症的表現。眼周出現煙燻般的黑色,或者眼睛微有定態、暫時轉動,也是痰症的徵兆。如果眼睛呈黑色且行走時呻吟、行動困難、全身疼痛,這可能表示痰已深入骨髓。若眼睛呈黑色且面部呈土色,四肢萎縮、活動不便,則是風濕痰症的表現。

痰分形色

新鮮且輕微的痰,形色清白,容易咳出,味道淡薄。長時間且嚴重的痰則呈現黃濁、稠黏,不易咳出,且逐漸產生惡臭。受風寒影響的痰液,其性質清薄且表面可能有浮沫小泡;受熱傷害的痰液則濃厚且難以化解。體內虛弱的情況下,痰液雖清薄但容易化為水。另外,根據痰液的味道可以判斷其屬哪一臟腑:甜味多屬脾熱,腥味多屬肺熱,鹹味多屬腎虛,苦味多屬膽熱。痰液顏色呈青色,則可能涉及肝風的問題。

色黑者屬腎水。大抵黑色為腎虛水泛。氣不歸元。色紅為火盛凌金。血不及變。所以紅痰必勞損病症居多。最宜慎重。(匯補)

痰症脈法

左右關上滑大者。膈上有痰。又關脈洪者。痰隨火動。關脈伏者。痰因氣滯。若痰症得澀脈者。卒難得開。必費調理。有病人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其脈沉細者。非風也。必有痰飲在上焦。

痰似雜症

痰飲變生諸症。形似種種雜病。不當為諸雜病牽掣作名。且以治痰為先。痰飲消則諸症愈。如頭風眉稜角痛。累用風劑不效。投痰藥收功。如天麻羞明澀痛。與以涼藥弗瘳。畀痰劑獲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散在各症。不能繁引。智者悟之。(三錫)

白話文:

色黑代表屬腎水,通常來說,黑色是表示腎虛和水分過多,氣息無法回歸根本。而色紅則代表火氣旺盛,影響到金屬元素,血液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因此,紅色的痰液通常與過度勞累或疾病有關,這需要特別小心處理。


痰症脈法

當脈象在左右關部處滑大,可能表示膈肌上有痰。如果關脈洪大,則可能是痰隨火動;如果關脈低伏,則可能是痰因氣滯。如果痰症出現了緊繃脈象,則治療起來會很困難,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調理。如果有病人的一臂行動不便,並且痰症反覆轉移到另一臂,如果脈象沈細,這不是因為風病,而是有可能在上焦存在痰飲。


痰似雜症

痰液的產生可以引起各種不同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看起來像是其他疾病的表現,但我們不應該將它們視為不同疾病的標誌。相反,我們應該首先處理痰症,當痰液消失後,其他症狀也會得到改善。例如,頭痛、眉稜角痛等症狀,即使使用風藥治療沒有效果,但在使用痰藥後可以收到成效。同樣地,對於天麻羞明澀痛等症狀,使用涼藥治療沒有幫助,但使用痰藥卻能獲得療效。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分散在各個症狀中,這裡就不一一詳細列舉了。有智慧的人能從中悟出道理。

痰症總治

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腸胃者下之。(節齋)此為實人立法也。若肺虛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者。宜補腎以引其歸藏。(匯補)

痰兼火治

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故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繩山)然究而論之。痰之未病。即身中真陰也。火之未病。即身中真陽也。苟不能平調。六慾七情。交相為害。偏勝浮越。痰得火而沸騰。火得痰而煽熾。或升於心肺。或留於脾胃。或滲於經絡。或散於四肢。

白話文:

治療痰症的總原則是:熱痰要清,濕痰要燥,風痰要散,郁痰要開,頑痰要軟,食痰要消。若痰在胸臆,則要吐出;若痰在腸胃,則要瀉下。以上方法適用於實證患者。若肺虛有痰,則應保養肺氣,滋養津液;脾虛有痰,則應補益脾氣,化解痰涎;腎虛有痰,則應補益腎氣,引導痰液歸於腎藏。

痰與火密切相關,有因熱生痰,也有因痰生熱。因此,痰是有形的火,火是無形的痰。從本質上看,痰未發病時是人體的真陰,火未發病時是人體的真陽。如果不能調節六慾七情,使之平衡,就會導致偏勝浮越,痰火交織。痰得火則沸騰,火得痰則煽熾,或上衝心肺,或留滯脾胃,或滲入經絡,或散佈四肢。

或滯於皮膚。或溢於咽喉。種種不同。治者欲清痰之標。必先顧其本。欲辨火微甚。須明氣盛衰。蓋元氣盛者火必實。元氣虛者火必虛。能調元氣之盛衰。而痰火相安於無事矣。(匯補)

痰兼氣治

痰之在內者。為涎為飲。為癖為積。攻衝脹痛。皆屬氣滯。(時珍)然有二種之分。痰隨氣升者。導痰先須順氣。(嚴氏)積痰阻氣者。順氣須先逐痰。(玉機)可見逐痰理氣。各審先後。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徐春甫)

痰分燥濕

痰之外出者。為咳為咯。皆屬於肺。為嗽為吐。皆屬於脾。亦有二者之分。從嗽吐來者為濕痰。因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濕。故二陳、二術為要藥。從咳咯來者為燥痰。因肺為燥金。喜清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殆。(匯補)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痰可能滯留在皮膚或者溢出咽喉,表現形式多樣。治療者在清除痰的表面現象時,必須首先考慮其根本原因。要分辨病情的輕重,必須明白氣的盛衰。元氣充足的情況下,火勢必定實在;元氣不足的情況下,火勢必定虛弱。調節元氣的盛衰,痰與火就能在平和狀態共存。

「痰與氣同治」:內在的痰可以轉化為涎、飲、癖、積等物質,引發脹痛等症狀,這都是由於氣的阻滯。然而,痰隨氣上升的情況下,導痰之前應先順氣。若痰堵塞氣道,則順氣需先清除痰。這顯示了逐痰理氣的療法,需審慎決定先後順序。有些情況下,通過理氣就能使痰順利排出,這是處理輕度問題的方法;有些情況下,只有清除痰之後,氣才能暢通,這是處理嚴重問題的方式。

「痰分燥濕」:痰的外在表現,如咳嗽、咯痰等,主要與肺有關;吐痰等現象,則與脾有關。痰的分類還包括兩種。從咳嗽、咯痰來的痰,是濕痰,因為脾喜溫燥而惡寒濕,所以二陳、二術等藥物成為關鍵藥品。從吐痰來的痰,是燥痰,因為肺喜清潤而惡溫燥,所以二母、二冬、桔梗等藥物成為關鍵藥品。這兩種痰類較易治療,但如果不當處理,往往會帶來危險。

以上內容是對中醫學中關於痰的理論及治療方法的簡述。

痰兼脾肺

脾肺二家。往往病則俱病者。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臟氣恆相通也。故外症既現咳嗽稠痰。喉干鼻燥之肺病。又現心嘈倒飽。食少瀉多之脾虛。此時若以燥藥補脾。則礙肺。以潤藥利肺。則礙脾。當斟酌於二者之中。揀去苦寒香燥。務以平調為主。澤及脾胃。而肺痰自平。

不必專用清肺化痰諸藥。蓋脾有生肺之功。肺無扶脾之力也。(匯補)宜異功散。加苡仁、麥冬、石斛、桔梗、山藥、扁豆、蓮心之屬。

虛痰補脾

白話文:

脾和肺兩個臟器,常常一起生病。因為脾是產生痰的根源,肺是儲存痰的地方,兩個臟器的氣機互相通連。所以,如果出現咳嗽、痰稠、喉嚨乾燥、鼻子乾燥的肺病,同時也出現心口灼熱、吃不下、拉肚子等脾虛症狀,就要注意了。此時如果用燥熱的藥物補脾,會傷肺;用潤燥的藥物利肺,又會傷脾。應該在二者之間權衡,避免使用苦寒香燥的藥物,以平調脾肺氣血為主要原則,滋養脾胃,那麼肺痰自然就會消退。

不用專門使用清肺化痰的藥物,因為脾臟有滋養肺臟的功能,而肺臟沒有幫助脾臟的功能。可以服用異功散,加上薏仁、麥冬、石斛、桔梗、山藥、扁豆、蓮心等藥物。

虛痰則要補脾。

痰之動。出於脾。(丹溪)凡衰弱之人。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凝滯。變為痰飲者。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其味亦淡。宜實脾養胃。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知理脾。失其治也。(匯補)

虛痰補腎

痰之源。出於腎。故勞損之人。腎中火衰。不能收攝邪水。冷痰上泛者。宜益火之原。或腎熱陰虛。不能配製陽火。咸痰上溢者。宜壯水之主。(匯補)

虛痰忌吐

痰之在身。如木之津。如魚之涎。遍身上下。無處不到。(節齋)故虛痰上溢者。宜補氣行痰。若過用吐藥。則無以滋養經絡。變為腎枯骨痿。(仲景)

白話文:

【痰的來源】出自脾。根據丹溪的理論,對於體弱的人來說,脾虛無法運化,清與濁的物質停滯,津液凝結,會轉化為痰飲。這種痰在清晨時份較多,顏色清淡白色,味道也淡。應當強健脾臟並滋養胃部,讓脾與胃調和,食物得以運化,痰自然不會生成。因此,治療痰病若不懂得調理脾臟,就會錯失治療的關鍵。

【補腎治虛痰】痰的來源出自腎。所以,勞累損傷的人,腎中火力衰弱,無法收納邪氣,冷痰上升。應當補益腎中火力的本源。或者若是腎熱但陰虛,不能調配陽火,鹹痰上溢,應當壯大腎水的主導地位。

【忌用吐法治虛痰】痰在身體中,就像樹葉的汁液,像魚的唾液,遍佈全身上下,無處不到。所以,對於虛痰上溢的情形,應當補充氣血以通暢痰液。若過度使用吐藥,則可能無法滋養經絡,結果導致腎虛骨瘦如柴。

【注】上述內容提供的是中醫學對於痰病的理論分析,並非具體的治療建議。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應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診斷和開方,以確保療效和安全。

虛痰忌下

虛弱之人。中焦有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攻。攻盡則愈虛。(丹溪)所以治痰用利藥過多。中氣受傷。而痰反易生。(匯補)

痰症用藥

主以大棗。取半夏燥脾濕。橘紅利滯氣。茯苓滲濕和中。甘草益胃緩中。蓋濕滲則脾健。氣利則中清。而痰自化也。後人不知古人精微。謬謂藥燥。而以貝母代之。殊失立法之義。夫貝母乃心肺二經藥。性能療郁。亡血家肺中有鬱火。及產乳餘症消渴。陰虛咳嗽之人。忌用燥劑。

白話文:

虛痰忌下

虛弱的人,中焦有痰而生病,胃氣也需要依靠它來滋養,所以不能突然攻伐。攻伐過度反而會更虛弱。(丹溪)因此治療痰症用利藥過多,會傷及中氣,反而更容易生痰。(匯補)

痰症用藥

治療痰症主要以大棗為主,取半夏燥脾濕,橘紅利滯氣,茯苓滲濕和中,甘草益胃緩中。因為濕氣滲出去脾胃就健壯,氣機流通則中焦就清淨,痰自然就會化解。後人不懂古人的精微道理,誤以為藥性燥,就用貝母代替,完全違背了治病的原則。貝母是心肺二經的藥,能治療郁結,亡血患者肺中有郁火,以及產後乳汁過多症狀和消渴症,陰虛咳嗽的人,忌用燥性藥物。

姑以貝母代之。非半夏所長。若風痰。肝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心多燥怒。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風丸。熱痰。心脈洪。面赤燥熱。心痛。唇口乾燥。多喜笑。小黃丸、小柴胡湯。加半夏。濕痰。脾脈緩。面黃。體倦沉重。嗜臥。腹脹食不消。白朮丸、局方防己丸。

氣痰。肺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人參逍遙散、觀音應夢散。食積痰。加山楂、神麯、麥芽、枳實。甚者必攻之。久病虛者。加參、術。兼補以運之。酒痰。用栝蔞、青黛。蜜丸噙化之。如酒積痰。白龍丸。脈滑數。或弦急。症兼口乾面赤。心煩嘈雜等火症者。

白話文:

如果半夏用不了,可以用貝母代替。半夏主要針對的是風痰,症狀包括肝脈弦緊、面色青白、四肢沉重、大小便不暢、心煩易怒,可以用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風丸治療。熱痰則表現為心脈洪大、面色紅赤、心痛、口唇乾燥、愛笑,可用小黃丸和小柴胡湯治療,並加用半夏。濕痰的症狀是脾脈緩弱、面色黃白、身體沉重疲倦、嗜睡、腹脹食慾不振,可用白朮丸、防己丸治療。氣痰表現為肺脈澀滯、面色蒼白、氣喘、反覆寒熱、悲傷憂愁,可以用人參逍遙散、觀音應夢散治療。如果伴有食積痰,可以加入山楂、神麴、麥芽、枳實,嚴重者需積極治療。久病虛弱者需加入人參、白朮補氣運脾。酒痰可以用栝蔞、青黛製成蜜丸含服。如果伴有酒積痰,可以用白龍丸治療。如果脈象滑數或弦急,伴有口乾、面紅、心煩、嘈雜等熱症,則需考慮火症。

二陳加芩、連、山梔。便秘者。加玄明粉。不已者。滾痰丸。蓋痰火盛於上焦。非滾痰丸不可。脈濡緩。身體倦怠覺重者。屬濕痰。宜二陳、二朮、羌活、防風。氣虛。加參、術。若多鬱悒人胃中濕痰。或周身走痛。飽悶噁心者。墜痰丸、小胃丹。脈沉滯。或滑。或結澀。兼噁心飽悶。

或刺痛。屬鬱氣挾痰。宜開鬱行氣。七氣湯、越鞠丸。脈浮滑。見於右關。或兩手關前浮大而實。時常噁心。吐清水。痞塞者。就欲吐時。以探吐之。後以小胃丹徐服。痰在膈上嚥下。瀉亦不去。必用吐法。膠固稠濁。非吐不可也。又痰在經絡中。亦有吐法。吐中有發散之意。

白話文:

如果患者脈象浮滑,在右關脈處明顯,或者兩手關前脈浮大而實,經常噁心、吐清水,胸悶氣堵,就快要嘔吐時,應該使用探吐法。之後再服用小胃丹。如果痰在膈膜之上,吞咽不下去,瀉藥也無效,就必須用吐法。痰液膠固稠濁,必須用吐法才能排出。

解釋

這個部分主要講述了痰在膈上、經絡中的治療方法,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和脈象進行判斷,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

原方

又痰在經絡中,亦有吐法。吐中有發散之意。

痰在經絡中,也需要用吐法治療。吐法中也包含著發散的意味。

解釋

這句話強調了吐法不僅僅是排出痰液,同時也能起到發散經絡中的寒邪的作用。

總結

這個古代中醫文段主要描述了二陳湯加味治療痰證的各種情況,包括痰火盛、濕痰、鬱氣挾痰等,並根據不同的症狀和脈象,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包括加藥、換藥、探吐等,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須先升提其氣。後乃吐之。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類。其吐藥亦有數種。瓜蒂吐熱痰。蒜白吐寒痰。烏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吐風痰。常山吐瘧痰。參蘆吐虛痰。必俟清明時。於不通風處。以布勒緊其肚。乃可吐之。若脈澀年高虛人。不可用吐法也。有人坐處。

率吐痰滿地。其痰不甚稠黏。此氣虛不攝而吐沫也。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以攝之。若面有紅赤光者。乃陰火上炎。又當用滋陰藥。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凡人身中有塊。不癢不痛。或作麻木。乃敗痰失道。宜隨處用藥消之。外以生薑時擦之。亦不必治。若有痛處。按之無血色。

白話文:

想要用吐法,首先要提升阳气,然后才能吐痰。像是防风、川芎、桔梗、芽茶、韭汁等药物都可以用来提升阳气。吐痰也有很多种方法,瓜蒂可以吐热痰,蒜白可以吐寒痰,乌尖可以吐湿痰,莱菔子可以吐气痰,藜芦可以吐风痰,常山可以吐疟痰,参芦可以吐虚痰。一定要选择天气晴朗的时候,在通风不好的地方,用布紧紧绑住肚子,才能进行吐法。脉象沉涩、年老体虚的人,不能使用吐法。有些人坐着的时候,经常会吐出很多痰,这些痰不稠不黏,这是因为气虚无力,导致痰液无法控制而吐出来,不能用泻下药物,应该用六君子汤加益智仁来固护脾胃。如果脸色发红,说明是阴虚火旺,应该用滋阴的药物,例如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如果身体里有块状物,不痒不痛,或者有麻木感,这是因为痰液阻塞,应该用药消散,同时可以用生姜外擦,也可以不用治疗。如果块状物有疼痛,按压后没有血色,就需要及时治疗。

堅硬如石。破之無膿。或出清水。或如乳汁。此屬虛症。急於益氣養榮湯中。加星、半以和氣血。則已成者。使化膿速破為良。其輕而未成者。必自內消。切忌刀針之類。脾家濕熱生痰上逆者。治火為先。白朮、枳實、黃芩、石膏之類。痰挾瘀血。結成窠囊。膈間脹悶。諸藥不效者。

由厚味積熱。腸胃枯涸。又加怫鬱。胃脘之血。為痰濁所滯。日積月累。漸成噎膈反胃。若用燥劑。其結愈甚。惟竹瀝、薑汁、韭汁。可以治之。日進三五杯。後用養血健脾藥。一法。用神術丸。大效。痰在腸胃。可下者。枳實、大黃、芒硝之屬。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白話文:

這是由於經常食用肥膩的食物,導致腸胃積熱,變得枯燥,又加上鬱悶的情緒,使胃部的血液被痰濁阻塞。日積月累,逐漸形成噎膈反胃的症狀。如果使用燥熱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只有使用竹瀝、薑汁、韭汁等藥物才能治療,每天喝三到五杯。之後再服用補血健脾的藥物。另外,也可以使用神術丸,療效顯著。

第四段

痰在腸胃,可下者。枳實、大黃、芒硝之屬。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如果痰停留在腸胃,可以向下排泄,可以使用枳實、大黃、芒硝等藥物。如果痰停留在脅下,非白芥子不可。

痰在四肢。非竹瀝、薑汁不能行。在皮裡膜外。亦必用之二味。在陰虛有痰。大獲奇效。痰在膈上。顛狂健忘。噎膈反胃。陰虛勞嗽。半身不遂。必加竹瀝。蓋竹瀝能養血清金潤燥也。又痰陰流入四肢。令人肩背痠痛。兩手軟痹。醫誤以為風。則非矣。宜導痰湯加薑黃、木香。

痰入經絡成結核者。用夏枯草。人實者。用海藻、昆布。陰血不足。相火上炎。肺受火凌。津液凝滯。生痰不生血者。當潤劑中。加麥冬、地黃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家。而痰自息。投以二陳。立見危殆。瘦人多此症。有熱在肺經而不在脾胃。致使咽喉乾燥。稠痰凝結。

白話文:

痰聚於四肢,非用竹瀝和薑汁不可,因為這兩味藥能促進痰液流通。如果痰聚於皮下肌肉層,也必須使用這兩味藥物。對於陰虛導致的痰多,使用這兩味藥物能取得奇效。若痰聚於膈肌之上,會引起精神錯亂、記憶力減退、食道噎塞、胃部反酸等症狀,以及陰虛導致的勞損咳嗽、半身不遂等情況,必需要用竹瀝,因為竹瀝能滋養血液、清肺潤燥。另外,痰液進入陰部流至四肢,會使人感到肩背痠痛,雙手癱瘓,醫學上若誤判為風邪,則是錯誤的,應該使用導痰湯加上薑黃、木香進行治療。

對於痰液在經絡中形成結核的情況,可用夏枯草進行治療。若是經絡中有實邪阻塞,可使用海藻、昆布來散結。若陰血不足,相火上昇,肺部受到火氣侵襲,津液凝結,形成痰而不生血的情況,應在潤燥藥物中加入麥冬、地黃等滋補陰液的藥物,以使上逆的火氣得以回歸其本位,痰自會消失。若使用二陳湯,立刻可以看到病情危急的情形得到緩解。瘦弱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肺經有熱,但並未波及到脾胃,導致咽喉乾燥,痰液稠密凝結。

咯不出。咽不下。當用節齋化痰丸。滌痰潤燥。開結降火為上。但五液皆本於腎。腎虛無以制火。則火炎上。又當滋陰補腎以治本。嘗治老年男婦。一切燥痰噎膈不舒。大便乾燥。或痰結喉中咯不出。悉用清化膏以培腎壯水。兼噙化痰丸以治標。其效甚速。氣虛有痰飲。腎氣丸補而逐之。

凡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氣短有痰。小便赤澀。足跟作痛。皆腎虛不能行。濁氣泛上而為痰也。腎氣丸屢驗。若脈沉濡。清氣不升。致濁液不降成痰者。二陳湯加枳、朮、升麻。若脈細滑兼緩。痰清薄。身倦怠。肢痠軟。此脾氣虛而不能運化有痰也。六君子加薑汁、木香。若脈浮濡。

白話文:

如果卡在喉嚨裡咳不出來,也吞不下去,可以用節齋化痰丸,可以化痰潤燥,疏通阻塞降火氣。但是,五臟六腑的精華都源自腎臟,如果腎虛無法控制火氣,火氣就會往上竄。因此,還需要滋陰補腎來治本。我曾經治療過許多老年男女,他們都患有燥痰噎膈不舒服、大便乾燥,或者痰結在喉嚨裡咳不出來的病症,我都會用清化膏來補腎壯水,同時搭配化痰丸來治標,效果非常快。如果氣虛伴有痰飲,可以用腎氣丸來補氣驅痰。

如果脈象浮大,按壓時感覺澀,氣短有痰,小便赤澀,足跟疼痛,這些都是腎虛不能運化水液,導致濁氣上泛形成痰。腎氣丸的效果很顯著。如果脈象沉濡,清氣不升,導致濁液不能下降而形成痰,可以服用二陳湯加入枳實、蒼朮、升麻。如果脈象細滑兼緩,痰清薄,身體倦怠,四肢痠軟,這是脾氣虛弱,無法運化水液而形成痰,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入薑汁、木香。如果脈象浮濡,……

易於傷風痰嗽。此肺氣虛不能清化而有痰也。六君子加桔梗。若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者。異功散加麥冬、白芍藥。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者。加味逍遙散。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六味丸。若過服寒涼之劑唾血者。四君子湯。

痰症選方

二陳湯(和劑),統治痰飲之症。謂其健脾燥濕。化氣和中也。

陳皮,半夏(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為劑。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六分服。加南星、枳殼。名導痰湯。加南星、黃芩、黃連。名潤下丸。以鹽水拌煮諸藥。故名潤下。治痰熱症。

白話文:

容易受風寒引起咳嗽。這是肺氣虛弱,不能清淨化痰的現象。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桔梗來治療。如果脾經氣滯,痰中有血的狀況,則可使用異功散加上麥冬和白芍藥。對於肝經血熱,痰中有血的情況,則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肝腎陰虛,痰中有血,則使用六味丸。若因過量服用寒涼藥物導致吐血,則可使用四君子湯。

【痰症選方】

二陳湯(和劑),主要用於治療痰飲問題。其原理是通過調理脾胃,燥濕化痰,調和中焦。

材料:陳皮、半夏(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製法: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上五片薑,煎至六分後飲用。可以加入南星、枳殼,稱為導痰湯;加入南星、黃芩、黃連,則成為潤下丸。因為使用鹽水拌煮藥材,因此稱為「潤下」,主要用於治療痰熱症狀。

新制潤下丸,降痰極效。

陳皮(四兩以鹽水拌煮透曬乾為末),炙甘草(一兩)

水酒糊丸綠豆大。清茶下。

半夏丸,治肺熱咳嗽生痰。

栝蔞仁,熟半夏(等分)

各為末。和勻。淡薑湯丸。

神術丸,治膏粱鬱結。胃槁腸燥。凝痰不順。將成噎膈者。

茅山蒼朮(五錢),生芝麻(五錢水研),大棗(十五枚水煮)

以術為末。搗二味為丸。加真廣皮五錢。更效。

四制化痰丸,治肥人因醇酒厚味。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

白話文:

新製的潤下丸,具有極佳的降痰效果。

陳皮(四兩,以鹽水拌煮透後曬乾研成粉末),炙甘草(一兩)

用水酒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清茶送服。

半夏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產生痰液。

栝蔞仁,熟半夏(等量分開)

分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淡薑湯製成丸子。

神術丸,用於治療膏粱鬱結、胃乾腸燥、凝痰不順,預防噎膈症狀的發生。

茅山蒼朮(五錢),生芝麻(五錢用水研磨),大棗(十五枚用水煮)

以蒐藏術研磨成粉末,將兩種粉末搗碎後製成丸子。添加真廣皮五錢,效果更佳。

四制化痰丸,用於治療肥胖人士因飲用醇酒、食用厚味食物導致肺胃上口產生痰液生火的情況。

半夏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生薑、黃連煮。一分用知母、貝母煮。一分用人參、杏仁煮。一分用桔梗、桑皮煮。

各揀去余藥。單用半夏為末。水糊丸。

汝言化痰丸,治肺家老痰在於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栝蔞,杏仁,海粉,桔梗,連翹,五倍子,香附,蛤粉,瓦楞子,風化硝

白話文:

將半夏一斤分成四份,第一份用生薑、黃連一起煮,第二份用知母、貝母一起煮,第三份用人參、杏仁一起煮,第四份用桔梗、桑皮一起煮。將每一份煮好的半夏分別取出,去掉其他藥材,只留半夏,研磨成粉末,用水糊成丸子。此丸名為「汝言化痰丸」,專治肺部積久的老痰停留在喉嚨,咳不出來也吞不下去的症狀。除了半夏之外,其他藥材還包括栝蔞、杏仁、海粉、桔梗、連翹、五倍子、香附、蛤粉、瓦楞子、風化硝。

以薑汁少許。和竹瀝搗入藥。加蜜丸。噙化。或作小丸。清茶下。

抑痰丸,治痰結胸喉。用此順降。功與化痰丸相似。而藥味簡要。可摘入煎劑中用之。

栝蔞仁(一兩),貝母(六錢),半夏(三兩)

以蒸餅丸如麻子大。每服百丸。淡薑湯下。

黃栝蔞丸,治食積痰飲。胸膈脹悶。吐痰如膠。或五更發咳之症。

栝蔞,半夏,山楂,神麯

等分為末。以栝蔞水丸。竹瀝和淡薑湯下。

搜風化痰丸(丹溪),治風痰。半身不遂。歪斜蜷攣。顛狂眩暈之症。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幾種治療痰症的中藥方劑:

  • 抑痰丸:用於治療痰結在胸喉,適合用順降之法來治療。
  • 黃栝蔞丸:用於治療食積痰飲,包括胸膈脹悶、吐痰如膠、五更發咳等症狀。
  • 搜風化痰丸:用於治療風痰,包括半身不遂、歪斜蜷攣、顛狂眩暈等症狀。

這些方劑都使用了薑汁、竹瀝等輔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這些物質對治療痰症的功效。此外,方劑的製作方式也講究,包括搗藥、製丸、煎服等,體現了古代中醫對藥物的精細運用。

膽南星(二兩),殭蠶(一兩),白礬(一兩),天麻(一兩),荊芥(一兩),白附子,陳皮,辰砂(各五錢),半夏(一兩)

上為末。薑汁丸。以辰砂為衣。每服四十丸。淡薑湯下。癱瘓症。酒下。

稀涎散,治風痰壅盛。不語。(方見中風)

千緡湯(大全)

半夏(七個),皂角(去弦皮),甘草(各一寸),生薑(如指大)

白話文:

膽南星二兩、殭蠶一兩、白礬一兩、天麻一兩、荊芥一兩、白附子、陳皮、辰砂各五錢、半夏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丸藥,以辰砂包衣。每次服用四十丸,用淡薑湯送服,治癱瘓症。若用酒送服,則可治風痰壅盛、不語症。另有一方名為稀涎散,亦可治風痰壅盛、不語症,方劑見中風篇。此外,千緡湯中包含半夏七個、皂角(去弦皮)一寸、甘草一寸、生薑(如指大)。

水煎。

黃芩利膈丸,治熱痰。眩暈。嘈雜。吞酸。嘔吐。咯痰青黃色者。

生黃芩,炒黃芩(各一兩),半夏,澤瀉,黃連(各五錢),南星,枳殼,陳皮(各三錢),白朮(二錢)

蒸餅丸。

星半蛤粉丸,治濕痰。倦怠痿弱。瀉利腫脹。上為咳嗽。下為白濁之症。

南星,半夏,蒼朮(九蒸洗),白朮(各一兩),蛤粉(二兩),橘皮(一兩半)

神麯糊為丸。薑湯下。

中和丸,治濕熱氣痰。

白話文:

水煎法。黃芩利膈丸用於治療熱痰、眩暈、嘈雜、吞酸、嘔吐、咯痰青黃色等症狀,由生黃芩、炒黃芩、半夏、澤瀉、黃連、南星、枳殼、陳皮、白朮組成,蒸餅丸劑型。星半蛤粉丸用於治療濕痰、倦怠痿弱、瀉利腫脹、咳嗽、白濁等症狀,由南星、半夏、蒼朮(九蒸洗)、白朮、蛤粉、橘皮組成,神麯糊為丸,薑湯送服。中和丸用於治療濕熱氣痰。

蒼朮,黃芩,半夏,香附

薑桂丸(潔古),治寒痰。

南星,半夏,官桂(各三兩)

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枳朮丸,治脾虛食積生痰。(方見傷食)

六君子湯,治氣虛挾痰之症。(方見中風)

茯苓丸,治中脘停痰伏飲。手臂一肢麻木不舉。不可作風症虛症治者。此方主之。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五分),枳殼(五錢)

薑汁、竹瀝和糊丸。

白話文:

這段古文介紹了幾個中醫方劑,分別針對不同的病症。

薑桂丸

主要用於治療寒痰,由南星、半夏和官桂三味藥材組成。

枳朮丸

則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積滯而引起的痰症。

六君子湯

主治氣虛引發的痰症。

茯苓丸

專門治療中脘(胃部)積聚痰飲,導致手臂麻木的病症,不適用於風症和虛症。

這段古文也介紹了各個方劑的成分、製法和服用方法。

控涎丹,治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頸項腰脅引痛。有似癱瘓者。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

小胃丹,上取胸膈之痰。下利腸胃之痰。胃弱者戒之。

甘遂(麵裹水浸半日煮曬),大戟(長流水煮),芫花(醋拌瓦器內炒各五錢),大黃(酒蒸拌一兩五錢),黃柏(炒三兩)

粥丸。此方與墜痰丸。俱為脾家濕痰臌脹之劑。可與沉香化氣丸相間服。則不傷元氣而脹漸平。

白話文:

控涎丹用來治療痰涎停滞在心膈上下,導致胸背、手足、頸項、腰脅等部位牽引作痛,有如癱瘓的症狀。

藥方成分為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

小胃丹用來治療停滯於胸膈的痰,以及積存在腸胃中的痰。胃虛弱者慎用。

藥方成分為甘遂(麵裹水浸半日,煮曬)、大戟(長流水煮)、芫花(醋拌瓦器內炒各五錢)、大黃(酒蒸拌一兩五錢)、黃柏(炒三兩)。

以粥丸形式服用。此方與墜痰丸,都是治療脾胃濕痰積聚導致臌脹的藥方。可以與沉香化氣丸交替服用,既能祛除痰濕,又能避免傷及元氣,逐漸緩解脹滿。

墜痰丸,治濕痰在脾胃成脹滿者。用此下之。

黑牽牛,枳實,白礬,朴硝,枳殼,牙皂

蘿蔔汁丸。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後則有痰。元氣實者。每日一服。元氣虛者。間一日服。以大腹和軟平復為度。

滾痰丸(王隱君),治一切壯實人痰滯腸胃。變成諸般奇怪之症。

大黃(略蒸),黃芩(各八兩),青礞石(以焰硝同煅黃金色),沉香,百藥煎(各五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晨白湯下。服後仰臥片時。使藥氣少停膈上。然後下行。妊婦忌用。

白話文:

墜痰丸、滾痰丸 方劑說明

墜痰丸

主治:濕痰停滯脾胃,導致腹脹滿。

方藥:黑牽牛、枳實、白礬、朴硝、枳殼、牙皂

製法:用蘿蔔汁製成丸劑。

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雞鳴時服用。

療效:初服時會排泄糞便,之後會咳出痰液。

用藥原則:元氣充足者,每日服用一次;元氣虛弱者,隔日服用一次。以腹部脹滿消退,恢復平坦為度。

滾痰丸(王隱君方)

主治:適用於體質強壯之人,因痰滯腸胃,而出現各種奇怪病症。

方藥:大黃(略微蒸熟)、黃芩(各八兩)、青礞石(以焰硝一同煅燒至黃金色)、沉香、百藥煎(各五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滴水丸。

用法:每次服用三十丸,清晨空腹以白湯送服。服藥後仰臥片刻,使藥氣稍停留在膈上,然後再下行。

禁忌:孕婦禁用。

瓜蒂散,痰在膈上。用此吐之。

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甘草(三分)

為末。每服一錢。或五分。空心。以齏汁或豆豉湯下。鵝翎探吐。令快為度。

潤字丸,開結潤腸。通痰去垢。亦可為外感家秘結症。代承氣湯功用。

橘紅(一兩),杏仁(二兩),牙皂(一兩),前胡,天花粉,枳實,山楂肉(各二兩),甘草(三錢),檳榔(七錢),半夏(一兩),生地黃(十二兩)

白話文:

瓜蒂散是用來治療痰積在膈膜上,導致呼吸不暢的藥方。它包含瓜蒂、赤小豆和甘草,服用時以齏汁或豆豉湯送服,並用鵝翎刺激嘔吐,以達到吐出痰液的效果。潤字丸則可以潤腸通便,去除積垢,並且可用於外感導致的便秘,取代承氣湯的效果。它包含橘紅、杏仁、牙皂、前胡、天花粉、枳實、山楂肉、甘草、檳榔、半夏和生地黃。

水發丸。空心。白滾湯下二三錢。

白龍丸,治酒積有痰。

半夏,滑石,茯苓,白礬(等分)

神麯糊丸。

白話文:

【水發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二至三錢。

【白龍丸】:用於治療因喝酒過量所產生的痰積症狀。

【半夏、滑石、茯苓、白礬(等分)】:這四種藥物等量配比使用。

【神麯糊丸】:使用神麯製成的糊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