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似中風

中風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過曰病有標本。初無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證。蓋因為本。而病為標。古人尚論。僅言其證。三賢析論。並道其因。緣西北土地高寒。風氣剛猛。真氣空虛。卒為所中。名曰真中。已列前幅。頗詳審矣。若夫大江以南。兩浙八閩。及滇南鬼方之域。

天地之風氣既殊。人之稟質亦異。且肥人氣居於表。瘦人陰虧於內。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結壅蔽。以致氣道不利。蓄積成熱。熱極生風。亦致僵仆。故曰類中。似與前論稍異。殊不知三賢雖各出一見。開示後學。其言似異。其旨實同。河間以將息失宜。水不制火。

丹溪以東南卑下。濕熱生痰。痰熱生風。東垣以氣虛卒倒。力主培補。究竟真中者亦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然後感於外邪。其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侮。則因火因氣因濕。各自為症。又何暇為歪僻癱瘓。暴僕暴喑之候乎。乃知古今一理。

幸毋岐為二途可也。

火中

風自火出。(易經)故火病多因熱生。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良由將息失宜。五志過極。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熱氣怫鬱而卒倒無知。輕者筋脈雖攣。發過自醒。重者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故痰涎者。癱瘓者。口噤者。筋急者。皆為風熱之症也。

其陰虛者。地黃湯。陰陽兩虛者。地黃飲子。若風火相煽。忽然昏冒。脈洪大。發熱惡寒者。防風通聖散。不惡寒反惡熱而煩躁者。此風熱內郁。宜瀉青丸。面赤昏悶。心神不爽。此心火太旺。牛黃清心丸。若胸悶煩渴。便閉脈大。此火熱內盛。宜滾痰丸。(微論)若發熱面赤。

脈弦大而虛。足暖者。此肝血虛而肝火旺。宜加味逍遙散。(立齋)均一火。中有虛實不同如此。可不詳辨哉。

痰中

東南之人。氣溫地濕。多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所謂亢則害。承乃制也。故凡卒然麻眩。舌本強直。痰涎有聲。四肢不舉。脈象洪滑者。悉屬於濕熱。重者不醒為痰中。輕者自醒為痰厥。宜導痰湯主之。(丹溪)醒後見虛症者。清燥湯主之。(東垣)又有酒濕痹症。口喎眼斜。

舌強肢廢。渾似中風。當瀉濕毒。從微汗微下之法。(元戎)其脈滑數。或沉弦而數。口角流涎。偏枯口噤者。皆痰熱在內。上溢於陽明也。筋攣急者。痰凝不利也。筋反縱者。血液衰耗也。然筋攣易愈。筋痿難復。(立齋)

氣中

恚怒太過。逆氣上升。每多卒厥。有類暴中。牙關緊閉。身冷脈沉。口無痰沫。此為中氣。與中風身溫脈浮。口多涎沫為異耳。若作風治則誤。宜八味順氣散。(許學士)重者竹瀝薑汁。調蘇合香丸。經言。無故而喑。脈不至者。不治自愈。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此乃輕症。

白話文:

[似中風]

中風有真假之分,雖然南北方在治療上有所區別,但都只是在病症的表象和根本上有所不同,並非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所有疾病都一樣,有其原因和表現。原因是根本,病症是表象。古人注重討論病症,而三位賢者則深入分析病因。

西北地區地勢高寒,風氣強勁,人們的真氣容易虛弱,容易突然被外邪侵襲,這被稱為「真中風」,前面已經詳細說明。而長江以南,像是浙江、福建、雲南等地,地理環境和氣候不同,人的體質也不同。肥胖的人氣血偏於體表,瘦弱的人陰氣不足。肥胖的人多痰,瘦弱的人容易上火,煎熬體內的津液,使其凝結堵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積聚成熱,熱極生風,也會導致人突然昏倒,這被稱為「類中風」。

這兩種情況看似不同,但三位賢者的觀點雖然各有側重,卻都是為了啟示後人,他們所說的雖然表面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河間認為是養生不當,腎水無法制約心火;丹溪認為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濕熱容易生痰,痰積熱又會生風;東垣認為是氣虛導致突然倒下,主張補氣。其實,就算是「真中風」也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營衛失調,然後才受到外邪侵襲。而因為火、氣、濕引起的疾病,也並非完全沒有外邪侵擾的可能性。如果外邪侵襲,那麼不論是火、氣、濕引起的症狀,都會各自表現,又怎麼會出現口歪眼斜、癱瘓、突然昏倒、失聲等現象呢?可見古今醫理是相同的,不要把它們分開來看。

[火中]

風從火而生。(出自《易經》)所以火病大多是因為熱引起的。俗稱的「風」只是病症的表象,而忘了根本原因。大多是因為養生不當,情緒過於激烈,導致心火旺盛,腎水虛衰,無法制約心火,最終導致陰虛陽亢,熱氣鬱積而突然昏倒。輕微的會出現筋脈痙攣,醒來後會自行恢復;嚴重的會陰氣突然斷絕,陽氣隨後也耗盡而死。所以痰多、癱瘓、牙關緊閉、筋脈抽搐等,都是風熱的症狀。

陰虛者,可以用地黃湯治療;陰陽兩虛者,可以用地黃飲子治療;如果風火相互煽動,突然昏迷,脈搏洪大,發熱怕冷,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如果發熱不怕冷反而怕熱煩躁,是風熱內鬱,可以用瀉青丸;如果臉色赤紅,昏昏沉沉,精神不佳,是心火太旺,可以用牛黃清心丸;如果胸悶、口渴、便秘、脈搏大,是火熱內盛,可以用滾痰丸。(以上是簡略的論述)如果發熱臉色赤紅,脈象弦大而虛,腳是暖的,這是肝血虛而肝火旺,可以用加味逍遙散。(出自立齋)同樣是火,但有虛實的不同,一定要詳細辨別。

[痰中]

東南地區氣候溫熱潮濕,容易因為濕氣而生痰,痰積聚會生熱,熱又會生風。所謂「過於亢盛就會有害,適度承受才能制約」。所以凡是突然頭暈目眩,舌頭僵硬,喉嚨有痰鳴聲,四肢不能動彈,脈象洪滑的,都屬於濕熱引起的。嚴重的昏迷不醒,稱為「痰中風」;輕微的能自己醒來,稱為「痰厥」。可以用導痰湯治療。(出自丹溪)醒來後出現虛症的,可以用清燥湯治療。(出自東垣)還有因為酒濕而導致的痺症,出現口眼歪斜、舌頭僵硬、肢體廢用,很像中風,應該用祛濕毒的方法,從微微出汗、微微通瀉來治療。(出自元戎)如果脈象滑數,或是沉弦而數,嘴角流涎,半身不遂、牙關緊閉,都是痰熱內盛,向上侵犯陽明經的表現。筋脈攣縮是因為痰液凝結不利;筋脈鬆弛是因為血液衰弱耗損。但是筋脈攣縮比較容易治癒,筋脈痿軟則難以恢復。(出自立齋)

[氣中]

過度憤怒,導致氣機上逆,常常會突然昏厥,類似於中風。表現為牙關緊閉、身體發冷、脈象沉伏、口中沒有痰液。這是氣機上逆所導致,與中風時身體發熱、脈象浮大、口中多痰液的情況不同。如果當作中風來治療就會延誤病情,應該用八味順氣散治療。(出自許學士)病情嚴重的可以用竹瀝、薑汁,調和蘇合香丸服用。醫書上說,無故失聲,脈搏摸不到的,不用治療也會自己好,這是因為氣機暴逆,氣機恢復後就好了。這屬於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