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血症
大意
血者。水穀之精氣也。(玉機)飲食入胃。取汁變化。生於脾。總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內經)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其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灌溉一身。(玉機)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
腑得之而能氣。(內經)是以出入升降之道。濡潤宣通者。皆血之使然也。生化旺則諸經由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玉機)
內因
天地之道。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人身精血難成而易虧。(丹溪)女子二七而經行。七七而經斷。男子二八而精通。八八而精竭。(內經)可見陰氣之成。止供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況人之情欲無涯。(丹溪)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自倍。榮血亂行。內停則為蓄血。外溢則為滲血。(匯補)
白話文:
血,是食物與飲料在胃中被分解後產生的精氣。(玉機)當飲食進入胃部,其中的水分與營養成分被提取,經過消化轉化,由脾運輸,統領於心,儲存於肝,傳遞至肺,最後由腎臟進行排泄。在這個過程中,血與五臟(心、肝、脾、肺、腎)協調運作,滋潤並流動於六腑(胃、腸、膽等)之中。當血循環於脈管時,源源不斷地流遍全身各處,維持身體機能。(玉機)
眼睛獲得血液供應,才能視物;耳朵得到血液,才能聽聞聲音;手部得到血液,才能抓握物品;手掌得到血液,才能控制物件;腳部得到血液,才能行走;內臟得到血液,才能分泌液體;而器官則能得到血液供應,產生氣體。(內經)
因此,身體運行、流通、潤澤的過程,都離不開血液的作用。當生命活力旺盛時,各條經脈都能得到充分的養分;反之,當生命力衰退、血液耗盡時,各條脈絡會變得空虛無力。(玉機)
在內在因素方面,天地的原則是陽性力量通常充足,而陰性力量則容易不足。因此,人的精氣與血液難以形成卻容易流失。(丹溪)女性在二七歲開始經期,到了七七歲時,經期終止;男性在二八歲時開始性成熟,到了八八歲時,性能力耗盡。(內經)這顯示陰性的力量只能支持三十年的生活需求,已經開始流失了。再加上人類的情慾是無窮盡的,如果喜怒失調、作息不規律、飲食過量,就會導致血液混亂,內積成為蓄血,外溢成為滲血。(匯補)
外候
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內則虛勞。流滲於下則便血。熱蓄膀胱則溺血。滲入腸間為痔血。陰虛陽搏為崩中。濕蒸熱瘀為血痢。熱極腐化為膿血。火極似水。色紫黑。熱勝於陰。為瘡瘍。濕滯於血。為癮疹。熱極沸騰。為發斑。蓄在上。令人喜忘。蓄在下。令人如狂。墮恐跌僕。則瘀惡凝結。內滯痰汙。則癥瘕積塊。(玉機)
血分經來
從肺而溢於鼻者為衄。從胃而逆於口者為吐。從腎而夾於唾者為咯。從嗽而來於肺者為咳。又痰涎血出於脾。牙宣出於腎。舌衄出於心。(繩墨)肌衄出於心肺。膕血出於膀胱。(匯補)
血分輕重
白話文:
外在因素導致身體不適,若向上妄行則會吐血或鼻出血,若內在衰竭則會虛勞無力,若向下滲漏則會便血,若熱氣積聚膀胱則會尿血,若滲入腸道則會痔瘡出血,若陰虛陽盛則會崩漏不止,若濕熱瘀阻則會血痢不止,若熱氣過盛腐敗則會膿血,熱氣極盛則如同水,顏色紫黑,熱氣勝過陰氣則會生瘡,濕氣阻滯血液則會起疹,熱氣極盛沸騰則會出現發斑,熱氣積聚在上則會令人健忘,熱氣積聚在下則會令人狂躁,跌倒或受驚則會瘀血凝結,內有痰濕積聚則會形成癥瘕積塊。
女子經期血流,從肺部溢出鼻子則為鼻出血,從胃部逆流出嘴巴則為吐血,從腎臟夾雜在唾液中則為咯血,從咳嗽咳出則為咳血,另外痰涎血從脾臟排出,牙齒出血從腎臟排出,舌頭出血從心臟排出,肌肉出血從心肺排出,膝蓋出血從膀胱排出。
大概血病於內。瘀則易治。干則難醫。血走於外。下流為順。上溢為逆。凡血症身無潮熱者輕。有潮熱者重。如九竅出血。而兼身熱不能臥者死。惟婦人產後瘀血妄行。九竅出血。有用逐瘀之藥而生者。不可遽斷其必死。若無故卒然暴厥。九竅出血者。死。久病之人。忽然上下見血。亦死。所謂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也。(匯補)
血症脈法
脈者。血之府也。注於脈。少則澀。盛則滑。充則實。衰則虛。虛甚則微細。此其常也。若失血而脈反洪大中空者。即為芤脈。蓋陰血既虧。陽無所依。浮散於外。故見此象。所以產後失血後。恆得芤大之脈。設不明辨。誤用寒涼則謬。(叔承)故崔氏曰。諸症失血。皆見芤脈。
白話文:
大約血病在內部,瘀滯容易治療,乾涸則難以醫治。血液在外部流通,向下流動是順序,向上溢出則是逆向。對於所有血病,如果身體沒有潮熱現象,那麼病情較輕;如果有潮熱現象,病情較重。比如九竊(指九個孔穴,如鼻、耳、眼等)出血,同時伴有身體發熱無法臥牀的情況,通常表示病危。然而,只有婦女生產後的瘀血異常流動,九竊出血的情況,有可能使用活血藥物後康復,因此不能馬上判斷他們必定死亡。
若無緣由突然昏迷,九竊出血的人,預示著死亡。長期患病的人,突然出現上下出血的現象,也是死亡的徵兆。這就是說,陽氣的絡脈受到損傷,血液會外溢;陰氣的絡脈受到損傷,血液會內溢。
血癥脈法
脈搏,是血液的居所。血液量少時,脈搏會變得細澀;血液量多時,脈搏會變得滑潤。血液充盈時,脈搏會變得強實;血液衰弱時,脈搏會變得虛弱。脈搏非常虛弱時,脈象會變得微細,這是常態。如果失血後脈搏反而變得洪大中空,就形成了芤脈。因為陰血已經耗盡,陽氣無處依附,散發在外部,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因此,生產後失血後,常常會得到芤脈。如果不明辨,誤用寒涼藥物,就會出錯。所以崔氏說,各種失血的症狀,都可能會出現芤脈。
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又尺脈滑而疾者。亦為血虛。肝脈弦而緊。症兼脅痛者。有瘀血。大凡失血脈滑小沉弱者生。實大急數者死。(脈經)
總治
血症有四。曰虛。曰瘀。曰熱。曰寒。治血之法有五。曰補。曰下。曰破。曰涼。曰溫是也。血虛者。其症朝涼暮熱。手足心熱。皮膚乾澀甲錯。唇白。女子月事。前後不調。脈細無力。法宜補之。血瘀者。其症在上則煩躁。漱水不咽。在下則如狂譫語。發黃。舌黑。小腹滿。
小便自長。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在女子則經停腹痛。產後小腹脹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血熱者。其症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法宜涼之。血寒者。其症麻木疲軟。皮膚不澤。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塊痛。得熱則止。在女子則月事後期而痛。
白話文:
觀察脈象時,應注意脈搏的上下起伏,以此判斷病源所在。如果尺脈(手腕小指側)滑而快,也屬於血虛。若肝脈(手腕中指側)弦而緊,且伴有脅痛,則可能是瘀血。一般來說,失血後脈象滑、小、沉、弱的,預後較好;而脈象實、大、急、數的,預後則較差。
血症可分為四種:血虛、血瘀、血熱、血寒。治療血症的方法有五種:補、下、破、涼、溫。
- 血虛:症狀表現為早上涼、晚上熱,手心腳心發熱,皮膚乾燥粗糙、指甲有裂痕,嘴唇蒼白,女性月經前後不調,脈象細弱無力,應以補血方法治療。
- 血瘀:症狀表現為頭部煩躁不安,喝水漱口卻不願吞咽,腹部則表現為狂躁譫語、皮膚發黃、舌頭黑、小腹脹滿、小便量多、大便黑色且稀少。應以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女性表現為經期腹痛、產後小腹脹痛,按壓時疼痛難忍,應以破血的方法治療。
- 血熱:症狀表現為吐血、鼻出血、咳嗽咳血、尿血、下午發熱、女性月經提前來潮,脈象弦數,應以清熱涼血的方法治療。
- 血寒:症狀表現為肢體麻木、乏力,皮膚乾燥無光澤,手腳冰涼、心腹怕冷、腹部有塊狀疼痛,溫暖後緩解。女性表現為月經延後且伴有疼痛,應以溫經散寒的方法治療。
脈細而緩。法宜溫之。又有吐衄便血。久而不止。因血不能附氣失於歸經者。當溫脾腎二經。脾虛不統攝者。用薑、附以溫中焦。腎虛不歸經者。用桂、附以溫命門。皆溫之之法也。(六要)
調氣
氣血者。同出而異名也。故血隨氣行。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溫則滑。氣寒則凝。凡涼血必先清氣。氣涼則血自歸經。(入門)活血必先順氣。氣降而血自下行。溫血必先溫氣。氣暖而血自運動。養血必先養氣。氣旺而血自滋生。(匯補)
血虛補氣
陽生則陰長。血脫則益氣。(仲景)凡上下血溢。大出不止者。宜甘補之品。急補元氣。(三錫)蓋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復。其血自止。(入門)昧者不知調理脾胃之法。概用滋陰。致食少瀉多。皆地黃純陰泥膈之故也。(三錫)
白話文:
氣血同源,只是名稱不同。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運行,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液流暢,氣寒則血液凝滯。凡是涼血的方劑,都必須先清氣,氣涼則血液自然歸經。活血則需要先順氣,氣下降則血液自然下行。溫血需要先溫氣,氣暖則血液自然流動。養血需要先養氣,氣旺則血液自然滋生。
陽氣生長則陰氣旺盛,血液虧損則需要益氣。凡是出現上下出血,且止不住者,宜用甘味補益的藥物,急需補益元氣。因為血病常常以胃藥收功,胃氣一恢復,血液就會自然止住。那些不懂得調理脾胃的人,一概用滋陰的藥物,導致食慾減退,大便稀溏,都是因為地黃純陰阻礙中焦的緣故。
註
- “六要” 、“入門”、“匯補”、“仲景”、“三錫” 等都是古代醫學著作或醫家名稱。
- “中焦”、“命門” 都是中醫學術語,分別指脾胃和腎臟的部位。
- “歸經” 指血液循環在經絡中的運行。
- “溫之” 指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 “甘補” 指用甘味藥物補益。
- “滋陰” 指用滋陰的藥物治療。
血氣所本
脾為後天之本。三陰之首也。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固。腎為先天之本。三陰之蒂也。腎水足則龍火潛而陰亦寧。故血症有脾虛者。當補脾以統其血。有腎虛者。當壯水以制其陽。有腎中陽虛者。當益火以引其歸。能於三法而尋繹之。其調攝血門一道。思過半矣。(匯補)
血家禁戒
亡血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筋脈失養。變為筋惕肉瞤。甚者必發痓。(仲景)宜養榮以救之。(匯補)
血症用藥
常法。以四物湯為主。血瘀。加桃仁、紅花、蘇木、丹皮。血滯。加玄胡索、香附、蒲黃、牛膝。血溢。加藕節、柏葉、小薊汁、童便、茅花、京墨汁。血崩。加續斷、荊芥穗、阿膠、艾葉。便血。加地榆、槐角、阿膠。血痛在肢節。加乳香、沒藥。在心腹。加蒲黃、五靈脂。
白話文:
血氣所本
- 脾臟是後天營養的根本,脾氣健旺才能滋生血液。
- 腎臟是先天精氣的根本,腎水充足才能制約陽氣,保持陰陽平衡。
- 根據不同原因導致的血症,應針對脾腎進行補益,以達到治療目的。
血家禁戒
- 失血患者不能發汗,因為發汗會損傷氣血,加重病情。
- 應以滋陰養血的方法來治療失血。
血症用藥
- 治療血症的常用藥方是四物湯。
- 根據血症的不同症狀,在四物湯基礎上加入不同的藥物,以達到針對性治療。
注意事項
這段文字是中醫理論的一部分,并非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遵医嘱进行治疗。
血虛。加枸杞、蓯蓉。血燥。加乳酪、蜂蜜。血熱。加天冬、生地。血寒。加乾薑、肉桂。活血。加韭汁、牛膝。養血。加丹參、秦艽。其間審擇採用以為佐使。存乎其人。至於君主之方。當遵虛實大法。實熱者。犀角地黃湯。虛熱者。四生丸、生地黃散。虛寒者。建中湯、理中湯。
白話文:
如果血虛,可以加枸杞、蓯蓉;血燥,可以加乳酪、蜂蜜;血熱,可以加天冬、生地;血寒,可以加乾薑、肉桂。要活血,可以加韭汁、牛膝;要養血,可以加丹參、秦艽。這些藥材的使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至於主方,則要根據虛實寒熱來決定,實熱者可以用犀角地黃湯,虛熱者可以用四生丸、生地黃散,虛寒者可以用建中湯、理中湯。
細而分之。血症肝虛者。逍遙散。肺虛者。麥冬飲子。腎虛者。地黃湯。心虛者。歸脾湯。脾虛者。異功散。若再進而五臟兼病者。又當推而互之。腎虛而肺家有火者。地黃湯。加麥冬、山梔、貝母、沙參。腎虛而肺氣衰耗者。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肺脈虛甚者。再加人參。
腎虛而下焦寒冷者。地黃湯加肉桂、五味。脾虛而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脾虛而榮衛兩弱者。人參養榮湯。脾腎兩虛。上焦有熱者。清寧膏。脾腎兩虛。下焦陰寒者。八味丸。脾腎兩虛。中下二焦俱寒者。理中湯加肉桂、補骨脂。夫血症而用炮薑、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者。
白話文:
血症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肝虛用逍遙散,肺虛用麥冬飲子,腎虛用地黃湯,心虛用歸脾湯,脾虛用異功散。如果五臟都有病,就要互相推斷治療。例如腎虛伴隨肺火,就在地黃湯中加入麥冬、山梔、貝母、沙參;腎虛伴隨肺氣衰耗,就在地黃湯中加入麥冬、五味;肺脈虛弱嚴重,還要加入人參。
腎虛伴隨下焦寒冷,就在地黃湯中加入肉桂、五味。脾虛伴隨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脾虛伴隨榮衛兩弱,用人參養榮湯。脾腎兩虛伴隨上焦有熱,用清寧膏;脾腎兩虛伴隨下焦陰寒,用八味丸;脾腎兩虛伴隨中下二焦都寒,用理中湯加入肉桂、補骨脂。血症患者不能使用炮薑、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這些藥物。
因外有假熱。內有真寒。孤陽浮露。血不能藏。故用溫劑以吸血歸元。乃變病變法也。(匯補)
血症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方見中風)
丹溪方,治一切火載血而上升之症。
四物湯加山梔、童便、薑汁。或用韭汁、童便。相和服之。
犀角地黃湯(活人),治上焦實熱血溢之症。
犀角,白芍藥(各一錢),生地黃(四錢),丹皮(一錢半)
水煎服。一方。有黃芩、黃連、大黃。無芍藥、丹皮。
白話文:
因為身體表面有虛假的熱症,內部卻是真正的寒症,陽氣孤立地浮在表面,血液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要用溫性的藥物來引導血液回歸本位,這是一種針對病情變化而改變治療方法的策略。
四生丸,治火症上焦吐衄。
生荷葉,生柏葉,生艾葉,生地黃(各等分)
搗為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治虛熱血症。
生地,熟地,黃芩,地骨皮,天門冬,白芍藥,甘草,銀柴胡,麥門冬,黃耆(各等分)
白話文:
四生丸
此方用於治療火症上焦吐血鼻衄。
藥方
- 生荷葉、生柏葉、生艾葉、生地黃 (各等份)
製法
- 將上述藥材搗碎製成丸,丸子大小如雞蛋。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
此方用於治療虛熱血症。
藥方
- 生地、熟地、黃芩、地骨皮、天門冬、白芍藥、甘草、銀柴胡、麥門冬、黃耆 (各等份)
注
- 文中方劑名稱後的括號內是中藥材或方劑的現代名稱,方便理解。
- [ ] 内的文字是药材或方剂的链接,可以点击查看更多信息。
水煎。
理中湯,治血症久不止。屬中焦脾胃虛寒不能統血者。(方見中寒)
建中湯(仲景),治脾虛肝旺。中氣衰餒而失血。症屬虛寒者。
肉桂,甘草(炙各一錢半),芍藥(三錢),大棗(二枚),膠飴(半合),生薑(一錢半)
水煎服。加當歸、白朮人參。以治血家虛寒症。
逍遙散,治肝虛內熱血症。(方見火症)
麥冬飲子,治肺虛內熱血症。麥冬,黃耆,當歸,生地,人參,五味子,阿膠,挾痰。加貝母。
白話文:
將藥材用清水煎煮服用。理中湯可以治療長期出血的病症,適用於脾胃虛寒導致的中焦失調,無法統攝血液的患者。建中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主要用於治療脾虛肝旺導致的中氣虛衰而失血的病症,適用於虛寒體質的患者。藥材包括肉桂、甘草(各炙一錢半)、芍藥(三錢)、大棗(兩枚)、膠飴(半合)、生薑(一錢半)。水煎服。若患者血虛寒症,可以加入當歸、白朮、人參。逍遙散可以治療肝虛內熱導致的出血病症。麥冬飲子則可以用於治療肺虛內熱導致的出血病症,藥材包括麥冬、黃耆、當歸、生地、人參、五味子、阿膠,若患者伴有痰症,可以加貝母。
水煎服。
地黃湯,治腎家陰虛血症。
歸脾湯,治勞心過度血症。(二方俱見中風)
異功散,治脾虛血症。食少瀉多者。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半),甘草,陳皮(各七分),姜(三片),棗(二枚)
即六君子湯減去半夏。以血家忌用半夏也。
生脈散,能養脾保肺。隨所見症。或與地黃湯同用。或與異功散合用。(方見暑症)
補中益氣湯,治失血久而元氣下陷者。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地黃湯,用於治療腎臟陰虛血癥。
歸脾湯,用於治療心神勞累過度導致的血癥狀。這兩種藥方都適用於中風的治療。
異功散,用於治療脾虛血癥,特別是消化不良、拉肚子頻繁的情況。
人參、白朮、茯苓(各份量為一錢半)、甘草、陳皮(各份量為七分)、姜(三片)、棗(二枚)。
這是六君子湯的縮減版,去除了半夏。因為血癥狀患者不適合使用半夏。
生脈散,能夠滋養脾臟保護肺部。根據病徵的不同,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和地黃湯一起使用,也可以和異功散結合使用。(詳細的藥方在暑症中可以看到)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長期失血導致元氣下陷的病症。
人參養榮湯,治血症心肝脾三經榮衛兩虛者。(二方俱見中風)
清寧膏,治血家脾肺腎三經俱虛。不可寒涼又不可溫燥者。
葳蕤,橘紅,百合,貝母,甘草,桔梗,龍眼,薏苡仁,麥門冬,石斛,生地,白朮
河水煎膏。空心。滾湯化下五匙。此方亦可作煎劑服。如病人胸膈不寬。食少作脹者。減去生地。如咳痰不清。嗽甚見血者。減去白朮。
八味丸,治血病上熱下寒。兩足清冷。尺脈微細者。(方見中風)
白話文:
人參養榮湯,用於治療心肝脾三個臟腑的血癥,當這三個經絡的榮衛氣都虛弱時。此方在中風的範疇中被提及。
清寧膏,適用於血癥患者,其脾、肺、腎三個臟腑都虛弱,且不能使用寒涼或溫燥的藥物。
葳蕤、橘紅、百合、貝母、甘草、桔梗、龍眼、薏苡仁、麥門冬、石斛、生地、白朮,這些是藥材的名稱。將這些藥材用河水煎煮成膏狀,需於空腹時服用,並以熱水溶解五匙後吞下。這個方子也可以做成煎劑來服用。如果患者感到胸膈不舒暢,食量減少,有脹滿感,可以減去生地。若咳嗽時痰液不清,咳得嚴重出現血跡,則可以減去白朮。
八味丸,用於治療血癥中的上熱下寒現象,特別是雙腳感到寒冷,脈搏微細的情形。此方在中風的範疇中也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