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8)

1. 咽喉

大意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內經)一陰。肝與心胞也。一陽。膽與三焦也。四經皆有相火。並絡於咽喉。(王冰)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脹甚則痹。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子和)

內因

因胸膈素有痰涎。或飲酒過度。或忿怒失常。或房事不節。火動其痰。湧塞於咽嗌之間。以致內外腫痛。水漿不入。(醫鑑)

外候

熱氣上行。結於喉之兩傍。近外作腫。形如筋頭。是謂乳蛾。有雙單之分。其比乳蛾差小。名閉喉。熱結於舌下。復生小舌。名子舌。熱結於中。舌為之腫。名木舌。熱結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赤大者。名纏喉風。毒聚於內。涎唾稠湧。但發寒熱者。名塞喉風。喉閉暴發暴死者。

名走馬喉風。(子和)此症卒然失音。不省人事。痰壅口噤悶塞而死。與諸卒中相似。但必先有喉痛。為辨耳。

喉與咽分

喉痹謂喉中呼吸不通。語言不出。乃天氣閉塞也。咽痛謂咽嗌不能納唾。飲食不入。乃地氣閉塞也。(類要)

表與里分

屬表者。必兼惡寒。且寸脈弱小於關尺。乃寒閉於外。熱鬱於內。宜辛涼發散。切忌酸寒。屬裡者。身無寒熱。而寸脈滑實於關尺。乃熱積於內。壅滯生痰。宜苦寒折伏。及湧吐之法。(匯補)

虛與實異

實火因過食煎炒。熱毒蘊積。胸膈不利。煩渴便閉。虛火因七情勞欲。氣虛火炎。咽膈乾燥。二便如常。(入門)

陰與陽分

陽虛者。兩寸浮大。遇勞益甚。此肺脾氣怯。不能堤防下焦。須培補中宮。陰虛者。兩尺洪數。日晡轉甚。此腎肝陰虛。不能制御龍雷。必滋養癸水。

脈法

兩寸浮洪而溢者。喉痹也。兩尺微細無力者。虛火也。若微甚而伏者。死。浮大而澀者。亦死。

治法

治實之法。先宜發散。次用清涼。或湧導痰涎。或針刺出血。治虛之法。須遵內經從治之旨。徐徐頻與。(正傳)

禁用寒涼

若專用芩、連、梔、柏之類而正治之。則上熱未除。中寒復起。毒氣乘虛入腹。變為敗症。(正傳)

死症

如胸前高起。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後。全不入食。口如魚口者死。又急喉痹症。聲如鼾睡。此為肺絕者死。用人參、竹瀝、薑汁。或可救其萬一。(丹溪)

吹喉法

凡見咽喉干痛。喉嚨作腫。飲不可咽。舌不可吞。水漿難入。入則或從鼻孔出者。先用薄荷、冰片、玄明粉、硼砂、青黛、牛黃、朴硝、殭蠶等。研末吹入喉中。墜痰清火。

引吐法

凡喉風腫痛。痰涎壅盛。非風痰上壅。即痰火內煽。且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標。先湧其痰。乃清其火。用白礬與巴豆同枯過。去巴豆。以礬為末。同皂角末。入醋調。用鵝翎探吐。吐後以甘桔湯調之。如牙關緊急。不省人事。不能入藥者。吹入鼻中。

白話文:

咽喉

喉嚨疾病乃陰陽失調所致,肝心包絡(陰)與膽三焦(陽)經絡皆有相火,共同循行於咽喉部位。氣熱內結,日益腫脹,最終導致痹阻不通,痰液阻塞,危及生命。

內因:多因胸膈原有痰涎,或飲酒過度、暴怒、房事不節,致使體內之火激動痰涎,阻塞咽喉,造成內外腫痛,飲食不進。

外候:熱邪上逆,結聚於喉嚨兩側,形成腫塊,形似筋頭,稱為乳蛾,大小不等,較小的稱為閉喉;熱邪結於舌下,生出小舌頭,稱為子舌;熱邪結聚於舌體,導致舌頭腫大,稱為木舌;熱邪阻塞咽喉,腫脹蔓延至外部,伴隨麻癢、紅腫,稱為纏喉風;毒邪內聚,涎唾稠厚湧出,並伴有寒熱者,稱為塞喉風;喉嚨阻塞突然發作,迅速致死,稱為走馬喉風。此症驟然失聲,昏迷不醒,痰液阻塞,口噤窒息而亡,與其他中風症狀相似,但必先有喉痛,以此區分。

喉與咽之別:喉痹指喉嚨呼吸不通,言語困難,乃因天氣閉塞;咽痛指咽喉不能吞嚥唾液及食物,乃因地氣閉塞。

表裡之分:屬表者,必兼惡寒,寸脈弱小於關尺脈,乃寒邪閉於外,熱邪鬱於內,宜用辛涼解表之法,忌用酸寒之物;屬裡者,無寒熱,寸脈滑實於關尺脈,乃熱邪積於內,壅滯生痰,宜用苦寒清熱之法,並可採用湧吐的方法。

虛實之辨:實火多因過食辛辣煎炒之物,熱毒積聚,胸膈不利,煩渴便秘;虛火則因七情勞倦,氣虛火旺,咽喉乾燥,二便正常。

陰陽之別:陽虛者,寸脈浮大,勞則加重,此乃肺脾氣虛,不能約束下焦之火,需溫補脾腎;陰虛者,尺脈洪數,午後加重,此乃腎肝陰虛,不能制約相火,需滋陰降火。

脈象:寸脈浮洪有力者,為喉痹;尺脈細弱無力者,為虛火;脈象微弱隱伏者,危殆;脈浮大而澀者,亦危殆。

治療方法:實證宜先發散,次用清熱,或湧吐痰涎,或針刺出血;虛證則應遵循《內經》的治療原則,慢慢調理。

禁用寒涼:若單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等寒涼藥物,則上焦之熱未除,反而傷及中焦,寒邪乘虛而入,導致病情加重。

死症:胸前隆起,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後飲食全無,口形如魚嘴者,將死;急喉痹,聲音如鼾睡,為肺氣絕,可用人參、竹瀝、薑汁搶救。

吹喉法:咽喉乾痛腫脹,飲食不下,甚至吞嚥時從鼻孔溢出者,可用薄荷、冰片、玄明粉、硼砂、青黛、牛黃、朴硝、殭蠶等研末吹入喉中,以清熱化痰。

引吐法:喉風腫痛,痰涎壅盛,無論是風痰上壅或痰火內盛,均應先以湧吐法祛除痰涎,再清泄體內之火。可用白礬與巴豆同炒至焦黃,去巴豆,將白礬研末,與皂角末混合,加醋調勻,用鵝翎探吐。吐後用甘桔湯調理。若牙關緊閉,昏迷不醒,不能服藥者,可將藥物吹入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