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6)

1. 齒病

大意

齒者。骨之餘。髓之所養。故齒屬腎。上下齦屬陽明。凡動搖豁脫。或大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如欲脫之狀者。皆屬腎病。其蟲疳齦腫。潰爛穢臭而不動者。皆屬陽明。或兼諸經錯雜之邪。(醫貫)

內因

若陽明膏粱之變。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而黑爛脫落。(玉綸)若腎虛作痛者。遇勞即發。午後更甚。口渴面黧。倦怠遺精。此皆脾腎虛熱之症。(醫貫)

外候

精完則齒堅。腎衰則齒豁。虛熱則齒動。髓溢則齒長。(入門)腎虛牙疼。其齒浮。血虛牙疼。其齒癢。火熱牙疼。其齒燥。蟲蝕牙疼。其齒黑。風熱牙疼。其齒腫。濕熱牙疼。其齒木。(繩墨)又有風熱相搏。吸風即痛者。寒氣犯腦。頭項連齒者。痰熱毒氣。注痛咳嗽者。血搏齒間。鑽刺掣痛者。(入門)

齒痛寒熱

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太陽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冷飲。故齒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正傳)惡寒飲者。外吸風寒所致。惡熱飲者。內生風熱使然。(匯補)

脈法

尺脈虛大者腎虛。洪數者陰火。關脈浮弦者風熱。洪滑者痰火。

治法

齒根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治宜滋腎。惡寒熱而口臭者。陽明熱也。治宜清胃。(正傳)

用藥

陽明經病。治以清胃散。加乾葛、石膏、黃芩、連翹、花粉、山梔。如胃火盛。倍加石膏。大腸實。加大黃。挾痰。加貝母。挾風。加防風。酒毒。加乾葛。蟲蝕。加檳榔。齦癢。加白芷。齦爛。加膽草。若勞倦而胃虛齒浮。補中益氣湯。腎虛。地黃湯加元參、補骨脂。陽虛豁落。

加續斷、枸杞、茴香。陰虛浮動。加知、柏、地骨皮、生地。外用敷藥綠袍散。或香鹽散。

【附走馬牙疳】

牙床腐爛。一時脫落。因濕熱毒氣。蘊積既久。一時齊發。勢莫可遏。患此病者。十難一治。惟初發之時。急服瀉胃清火之藥。外以疳藥敷之。庶可保全。

【附齒蝕】

凡飲食不潔。臭腐之氣。淹積日久。由是熱盛生風。風勝生蟲。蛀食齒中。根有黑點。蝕盡一齒。又度其餘。甚至疳䘌。皆其種類。宜清徹腸胃以治其本。擦牙誅蟲以理其標。

齒病選方

清胃散,統治陽明經齒痛。

黃連,生地(各二分),升麻,丹皮(各五分),當歸,芍藥(各三分)

一方,用,生地,丹皮,山梔,知母,玄參,黃芩,石膏,升麻,乾葛,甘草

六味湯,統治少陰經齒痛。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獨活散,治風牙。吸風痛甚。走注不定。

獨活,羌活,川芎,防風(各五分),細辛,荊芥,薄荷,生地(各一錢)

每服三錢。水煎。

白芷散,治寒牙痛連腦戶。動搖肉脫。

白話文:

齒病

牙齒是骨骼的精華,由骨髓滋養,所以牙齒屬腎;牙齦屬陽明經。牙齒鬆動脫落,無論疼痛與否,出血與否,都像是要脫落一樣,都屬於腎臟疾病。牙齦腫脹、潰爛、臭穢且不鬆動的,則屬於陽明經病症,也可能兼雜其他經絡的邪氣。

內因

若因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導致濕熱上攻,就會導致牙齦不清爽,腫痛,出血,甚至生蟲,牙齒變黑腐爛脫落。如果腎虛導致牙痛,則勞累時發作,午後更甚,口渴、面色晦暗、疲倦、遺精,這些都是脾腎虛熱的症狀。

外在表現

精氣充足則牙齒堅固,腎氣衰弱則牙齒鬆動;虛熱則牙齒鬆動;髓液溢出則牙齒過長。腎虛牙痛,牙齒感覺浮動;血虛牙痛,牙齒感覺發癢;火熱牙痛,牙齒感覺乾燥;蟲蛀牙痛,牙齒變黑;風熱牙痛,牙齒腫脹;濕熱牙痛,牙齒感覺麻木。此外,還有風熱交搏,遇風則痛;寒氣犯腦,頭痛及牙痛;痰熱毒氣導致疼痛咳嗽;血瘀牙齒之間,疼痛劇烈如針刺。

牙痛寒熱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上牙齦,手陽明、太陽經循行於下牙齦。手陽明經喜熱飲惡寒飲,足陽明經喜冷飲惡熱飲,因此牙痛有寒熱不同的表現。喜熱飲者,是外感風寒所致;喜冷飲者,是內生風熱所致。

脈象

尺脈虛大表示腎虛;脈洪數表示陰虛火旺;關脈浮弦表示風熱;脈洪滑表示痰火。

治療方法

牙根外露鬆動,是腎精虛弱,應滋補腎氣;牙痛惡寒發熱且口臭,是陽明經熱證,應清熱瀉胃。

用藥

陽明經病症,用清胃散加減,可加乾葛、石膏、黃芩、連翹、花粉、山梔子;胃火盛則加倍石膏;大腸積滯則加大黃;痰濁則加貝母;風邪則加防風;酒毒則加乾葛;蟲蛀則加檳榔;牙齦癢則加白芷;牙齦潰爛則加膽草。若因勞倦導致胃虛牙齒鬆動,則用補中益氣湯;腎虛則用地黃湯加元參、補骨脂;陽虛牙齒鬆脫,加續斷、枸杞、茴香;陰虛牙齒鬆動,加知母、柏子仁、地骨皮、生地黃。外用藥物有綠袍散或香鹽散。

走馬牙疳

牙齦腐爛,牙齒迅速脫落,是因濕熱毒氣積聚已久,突然發作,難以控制。此病難治,只有在初期,迅速服用瀉胃清火的藥物,並外敷疳藥,才能保全牙齒。

齒蝕

飲食不潔,臭腐之氣積聚日久,導致熱盛生風,風盛生蟲,蛀蝕牙齒,牙根出現黑點,蛀蝕一顆牙齒後再蛀蝕其他牙齒,甚至發展成牙疳。應清熱通暢腸胃以治本,清除牙垢殺蟲以治標。

齒病驗方

清胃散,主治陽明經牙痛。

黃連、生地黃(各二分)、升麻、丹皮(各五分)、當歸、芍藥(各三分)

一方:生地黃、丹皮、山梔子、知母、玄參、黃芩、石膏、升麻、乾葛、甘草

六味地黃湯,主治少陰經牙痛。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篇)

獨活散,治療風牙痛,遇風則痛,疼痛遊走不定。

獨活、羌活、川芎、防風(各五分)、細辛、荊芥、薄荷、生地黃(各一錢)

每次服用三錢,水煎服。

白芷散,治療寒牙痛,疼痛連及頭部,牙齒鬆動,牙齦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