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面病

大意

頭面者。諸陽之會也。十二經絡。皆上於面而走空竅。(經文)所以面病俱屬三陽之經。(匯補)

面痛

面痛皆屬於熱。但暴病多實。久病多虛。飲食妨礙。皆因膏粱風毒。食臥少安。無非胃虛有火。(匯補)

面腫

面腫曰風。(內經)因食後冒風。風熱相搏。上攻頭面。能食者。為風虛。更兼麻木。不食者。為風熱。必見紅赤。(入門)

面浮

勞力過度。飲食失節。脾氣輸化不及。肺金傳布失度。故眼下腫如臥蠶狀。將有水腫之虞。若脈浮虛無力。是脾氣不足。宜培脾實土。沉實有力。是肺氣不順。當降氣瀉水。(匯補)

面熱面寒

手足陽明經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入門)手足陽明經氣虛。則身已前皆寒。(靈樞)故風熱上衝。則面獨熱。寒濕上逆。則面反不能耐寒。(入門)

面瘡

風漬皮膚。痰客臟腑。則面骭黯。脾受濕熱。肺受風邪。則面瘡瘍。或痛癢。或紅腫。或如粟米。或變五色。又有肺受火邪。咳嗽膿血。面生紅瘡者。乃腎水不升。肺火獨旺也。(匯補)

治法

高者抑之。客者散之。血熱者宜涼。氣虛者宜補。不可專任苦寒降火。若清火補氣而不效者。又當開鬱。

用藥

胃火。清胃散。加黃芩、山梔。風邪。葛根湯。加薄荷、荊芥。調脾。六君子湯。加升麻、乾葛。

【附頰顋】

如腫連齒根者。胃火也。腫及兩頤者。膽邪也。仍以能食為風虛。不食為風熱。(入門)若濕熱為腫。火盛為痛。兩耳前後俱腫者。名曰發頤。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連翹、防風、黃芩、牛蒡主之。

面病選方

清胃散(方見火症),六君子湯(方見中風),甘桔湯(方見惡寒)

白話文:

大意

頭部和麪部是人體所有陽氣聚集的地方,十二條經絡都會經過面部並進入空竅(像是眼睛、鼻子等)。因此,面部的疾病通常都與三條陽經有關。

面部疼痛

面部疼痛大多因為過熱引起,急性病多是由實證造成,慢性病則多由虛證引起。飲食造成的問題,通常是因為吃了太多油膩的食物或是受到風毒影響。在睡覺或休息時感到舒適,通常是因為胃虛且有火。

面部腫脹

面部腫脹常被稱為「風」,通常發生在飯後吹到風,風和熱互相作用,導致頭部和麪部腫脹。如果還可以正常進食,那可能是風虛;如果還伴隨麻木,那就不是風虛。如果無法正常進食,那就是風熱,臉部可能會出現紅腫。

眼部下方腫脹

過度勞動,飲食沒有規律,脾氣運轉不順,肺功能失調,因此眼眶下像有蟲子一樣腫脹,可能會有水腫的風險。如果脈搏浮虛無力,表示脾氣不足,應該要養脾補氣;如果脈搏沉實有力,表示肺氣不順,應該要降低氣壓,利尿。

面部冷熱

手腳的陽明經氣旺盛,身體前側就會感到熱;手腳的陽明經氣虛弱,身體前側就會感到冷。所以,如果風熱往上衝,臉部就會特別熱;如果寒濕往上衝,臉部就會特別怕冷。

面部痤瘡

如果風寒侵襲皮膚,痰濕困擾臟腑,臉色就會暗淡。如果脾臟受到濕熱影響,肺臟受到風邪影響,臉上就會長出痤瘡,可能伴隨痛癢,紅腫,或者像粟米一樣小,或者顏色多變。另外,如果肺臟受到火邪影響,咳嗽帶有膿血,臉上也可能長出紅色痤瘡,這是腎水不足,肺火太旺的表現。

治療方法

對於高熱的情況,應該要抑制它;對於外來的風邪,應該要疏散它。如果血液過熱,應該要冷卻它;如果氣虛,應該要補充它。不能一味地使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如果清火補氣沒有效果,應該要考慮開鬱。

用藥

如果是胃火,可以使用清胃散,再加入黃芩和山梔。如果是風邪,可以使用葛根湯,再加入薄荷和荊芥。如果是調理脾胃,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升麻和乾葛。

【附頰顋】

如果腫脹連到牙齒根部,那可能是胃火;如果腫脹延伸到兩頰,那可能是膽邪。還是可以用進食情況來判斷是風虛還是風熱。如果是濕熱引起的腫脹,火氣旺盛引起的疼痛,兩耳前後都腫脹,那叫做發頤。可以使用甘桔湯,再加入薄荷、荊芥、連翹、防風、黃芩、牛蒡來治療。

面部疾病治療方案

清胃散(可參考火症部分)、六君子湯(可參考中風部分)、甘桔湯(可參考惡寒部分)。

2. 頭風

大意

頭風。即首風也。新浴中風。即為首風。(內經)頭風與頭痛無異。淺而近者名頭痛。深而遠者名頭風。(繩墨)

內因

因風寒入於腦髓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必其人素有痰火。或櫛沐取涼。或醉飽仰臥。賊風入腦。致令鬱熱悶痛。婦人多患此者。因無巾幘以遇風寒也。(入門)

外候

其狀頭汗惡風。當先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稍愈。(內經)有頭皮浮頑不自覺者。有口舌不知味者。或耳鳴。或目痛。或眉稜之間。有一處不若吾體。皆其漸也。(入門)

頭風偏正

正頭風者。滿頭皆痛。甚則項強。身體拘急。常兼左右。偏頭風但在半邊。在左多血虛有火。或風熱。在右多氣虛痰鬱。或風濕。(匯補)

頭風分辨

血虛者。朝輕夕重。氣虛者。朝重夕輕。風熱痛者。遇熱則發。風濕痛者。陰雨則甚。濕痰痛者。綿密無間。眩暈吐逆。火鬱痛者。喜暖畏光。面赤口渴。(匯補)

頭風瞎眼

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孔竅也。故有年久頭風。便燥目赤眩暈者。乃肺金乘肝。氣鬱血壅而然。宜清上徹下之法。(入門)世人不知此理。專行苦寒。使火無發越。上攻於目。或專行辛散。使血耗火炎。上瘀於目。宜乎頭風之必害眼也。(匯補)

治法

宜涼血瀉火為主。佐以辛溫散表從治。外感發者。散風而邪自去。內傷發者。養血而風自除。(匯補)

用藥

痰主二陳湯。加蒼朮、南星。熱。加酒芩、連、梔。血主四物。倍川芎、荊芥。風。加防風、甘菊。欲辛散。少加細辛、薄荷。以開上焦火鬱。欲清徹。少加酒大黃。以清上利下。

【附雷頭風】

內郁痰火。外束風熱。故頭痛而起核。或腦響如雷鳴。宜清震湯主之。蓋雷者震也。震仰盂。用青荷葉者。象震之形與色也。勢重者。先用探吐攻下之法。次用清痰降火之劑。(匯補)

【附大頭風】

冒天地不正之氣。邪伏經絡。上攻清道。故頭大如斗。甚則潰裂出膿。治以消毒飲。更視三陽經部分而分治之。俟大便結。然後議下。此先緩後急之法也。設或便未結而遽行之。未有不暗傷元氣。邪走內地。而變端百出矣。(匯補)

頭風選方

二陳湯,治頭風濕痰有餘之症。(方見痰症)

四物湯,治頭風血虛不足之症。(方見中風)

透頂散,治頭風腦寒。

細辛(三莖),瓜蒂(七枚),丁香(三粒),糯米(七粒),腦子,麝(各豆大一粒)

為末。隨左右頭風搐鼻內。良久。出涎升許。即愈。

川芎散,治頭風鬱熱。

青黛(二錢五分),蔓荊,川芎(各一錢二分),鬱金,芒硝(各一錢),石膏(一錢三分),細辛根(七分),薄荷(二錢),紅豆(一粒)

白話文:

標題:[頭風]

概要: 頭風,也被稱作首風,是洗浴後受風所導致的。根據內經記載,頭風和頭痛並無差別,只不過病情較輕且影響範圍較小的是頭痛,病情較重且影響範圍較廣的是頭風。

內因: 頭風的發生主要是風寒進入腦部所致。頭部是人體陽氣聚集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痰火,或是洗澡後吹風,或是醉酒飽食後仰躺,風邪進入腦部,導致鬱熱悶痛。婦女容易得這種病,因為她們通常沒有戴帽子來防禦風寒。

外在徵兆: 患者會出現頭部出汗、怕風的症狀,在發病前一天病情會加重,頭痛到無法外出。等到風停的那天,病情就會稍微好轉。有些患者的頭皮會變得麻木,無法感知,有些人可能會失去味覺,或是耳鳴、眼睛疼痛,或是眉毛之間會有一塊地方感覺不正常。

頭風的類型: 正頭風,全頭都痛,嚴重時會感到頸部僵硬,身體僵硬,且通常會左右兩側都痛。偏頭風則只在一側,左側多是血虛有火或風熱,右側多是氣虛痰鬱或風濕。

頭風的辨識: 血虛的人,早晨輕微,晚上加重;氣虛的人,早晨加重,晚上輕微。風熱引起的頭痛,遇到熱會發作;風濕引起的頭痛,陰雨天會加重。濕痰引起的頭痛,會持續不斷,伴隨眩暈和噁心。火鬱引起的頭痛,喜歡溫暖,害怕光亮,臉紅,口渴。

頭風與眼睛的關係: 春天木旺,肝病發生,眼睛是肝的竅孔,肝風動時,邪氣就會侵害到眼睛。因此,長期患有頭風的人,眼睛乾燥,紅腫,眩暈,是因為肺氣抑制肝氣,氣血鬱滯所致。

治療方法: 治療頭風應以涼血清火為主,輔以辛溫散表的方法。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就應疏散風邪;如果是內傷引起的,就應滋養血液。

藥物使用: 痰濕型頭風,可用二陳湯,加入蒼朮、南星。熱型頭風,可加入酒炒黃芩、黃連、梔子。血型頭風,可用四物湯,增加川芎、荊芥。風型頭風,可加入防風、甘菊。欲辛散,少加細辛、薄荷。欲清徹,少加酒炒大黃。

附錄雷頭風: 內有痰火,外有風熱,所以頭痛並會長出疙瘩,或腦袋響如雷鳴。可用清震湯來治療。雷頭風的治療方式為先緩後急,先用探吐攻下法,再用清痰降火的藥物。

附錄大頭風: 因受到天地不正之氣,邪氣潛藏在經絡中,向上攻擊清道,導致頭部像鬥一樣大,嚴重時甚至會潰爛出膿。治療上以消毒飲為主,再根據三陽經脈的部位來分別治療。

選方:

  1. 二陳湯:治療頭風濕痰過剩。
  2. 四物湯:治療頭風血虛不足。
  3. 透頂散:治療頭風腦寒。
  4. 川芎散:治療頭風鬱熱。
  5. 蓖麻子膏:用於偏正頭風,將蓖麻子和大棗混合研磨成膏,塗抹在患處可以減輕頭痛。
  6. 清震方:治療雷頭風病。
  7. 新制方:治療雷頭風病,能清上導下。
  8. 消毒飲:治療大頭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