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頭痛

大意 頭為天象。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此。惟經氣上逆,干犯清道,不得運行,則壅遏為痛。(微論)

內因 自外入者,風寒暑濕之邪;自內發者,氣血痰鬱之異。(玉機)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搏,脈滿而痛。(匯補)

外候 頭腦痛連兩額屬太陽;頭額痛連目齒屬陽明;頭角痛連耳根屬少陽;太陽穴痛屬脾虛;巔頂痛屬腎;目系痛屬肝。(匯補)

痛分內外 外感頭痛,如破如裂,無有休歇。內傷頭痛,其勢稍緩,時作時止。(入門)

痛分諸因 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因痰痛者,昏重而眩暈欲吐;因食痛者,噫酸發熱而惡食;氣虛痛者,九竅不利,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魚尾上攻,惡驚惕,其脈芤;腎厥痛者,下虛上實,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氣逆痛者,心頭換痛,其症胸腹脹滿,嘔吐酸水。(匯補)

厥頭痛症 厥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胸中寒邪,故厥逆而頭齒皆痛。

真頭痛症 真頭痛者,引腦及巔,陷入泥丸大痛;手足青冷至節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用和)外灸百會穴;內進參附湯。亦有生者。

脈法 寸口緊盛,或短或弦或浮,皆主頭痛。又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濡為濕;滑大為痰;短澀為虛。

治法 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東垣)古方治頭痛,每用風藥者,取其味輕,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可假此引經。(必讀)

鬱熱當清 頭痛多主於痰;甚必兼火。(丹溪)有久痛而感寒便發,外用重綿包裹者。此屬鬱熱。蓋本熱而標寒也。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開,風寒易入,束其內火,閉逆為痛。惟瀉火涼血;佐以辛涼散表。(玉綸)

寒濕當取 濕熱頭痛,心煩重滯,病在隔中,過在手太陽少陰;寒濕頭痛,氣上而不下,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手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偏頭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準繩)

用藥 頭痛,若屬外邪痰火諸有餘者,主以二陳湯。風,加羌活、防風;寒,加細辛、藁本;濕,加蒼朮、白芷;火,加山梔、酒芩;鬱熱,加酒浸大黃、細辛、芽茶;風熱,加天麻、蔓荊。又太陽加藁本;陽明加白芷;少陽加柴胡;太陰加蒼朮;少陰加細辛;厥陰加吳萸。此六經引經藥也。 若屬氣虛者,順氣和中湯,加天麻、川芎。 血虛者,四物湯,加薄荷、甘菊。 風熱,用清空膏。風痰,用玉壺丸。痰火,用石膏散。寒濕,用芎辛湯。痰厥,用白朮半夏天麻湯。腎厥,用玉真來復丹。肝虛,用生熟地黃丸。肝火,用逍遙散。

白話文:

頭痛

頭部是人體的最高部位,如同天象一般。六腑的清陽之氣和五臟精華之血都彙集於此。如果經絡之氣逆行,阻塞了清陽之氣的運行通道,就會造成壅塞而產生疼痛。

內因

頭痛的內在原因,外感的有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內發的有氣血痰鬱等病理變化。這些病理因素,有的會遮蔽頭部的清陽之氣,有的會阻塞經絡,與氣血相互搏結,導致脈絡充盈而疼痛。

外在表現

頭痛的部位和病因也有關係:頭痛連及兩額的屬於太陽經;頭痛連及額部和牙齒的屬於陽明經;頭痛連及頭角和耳根的屬於少陽經;太陽穴疼痛的屬於脾虛;巔頂疼痛的屬於腎虛;眼眶疼痛的屬於肝虛。

頭痛的內外區分

外感頭痛,疼痛劇烈,如同頭顱破裂一般,持續不斷;內傷頭痛,疼痛相對緩和,時發時止。

頭痛的各種原因

風寒頭痛:疼痛抽搐,惡風;熱頭痛:煩躁不安,怕熱;濕頭痛:頭部沉重,陰雨天氣加重;寒頭痛:身體拘緊,畏寒顫抖;痰頭痛:昏沉重,頭暈想吐;食滯頭痛:呃逆、胃酸、發熱、不想吃東西;氣虛頭痛:九竅不利,怕勞動,脈象洪大;血虛頭痛:頭暈目眩,易受驚嚇,脈象虛弱;腎虛頭痛:下虛上實,脈象弦緊;氣逆頭痛:胸悶心痛,胸腹脹滿,嘔吐酸水。

厥陰頭痛

厥陰頭痛是因為感受了嚴重的寒邪,寒邪深入骨髓,而髓與腦相連,胸中寒邪導致厥逆,因此頭齒都疼痛。

真頭痛

真頭痛疼痛劇烈,從腦部一直痛到頭頂,如同扎入泥丸穴般劇痛,手腳冰冷發青,甚至冰冷到關節,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上死亡。外治可用灸百會穴,內服參附湯,也有治癒的案例。

脈象

寸口脈緊實有力,或短或弦或浮,都表示頭痛。此外,脈浮弦屬風,脈浮洪屬火,脈細濡屬濕,脈滑大屬痰,脈短澀屬虛。

治療方法

頭頂是最高的部位,只有風邪可以到達。古代治療頭痛的藥方,常用風藥,因為風藥味輕,屬於陰中之陽,具有向上升騰的特性。在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時,風藥是主要的藥物;即使是虛證或熱證,也可以藉助風藥引經。

鬱熱需清熱

頭痛多半是痰邪引起的,嚴重時會兼夾火邪。有些頭痛是久病之後感受寒邪而發作的,外治可用熱敷法。這類屬於鬱熱頭痛,是本為熱證而外現寒象。因為本有鬱熱,毛竅常開,容易感受風寒,而風寒又會加重內火鬱結,導致疼痛。所以治療應以瀉火涼血為主,再配合辛涼解表藥物。

寒濕需溫散

濕熱頭痛,會有心煩、胸悶、胸部脹滿等症狀,病位在膈肌,病邪循手太陽、少陰經而行;寒濕頭痛,氣機上逆,頭痛劇烈,下虛上實,病邪循手少陰、足陽明經而行,嚴重時會入腎經;偏頭痛,先取手少陽、陽明經,後取足少陽、陽明經。

用藥

頭痛,如果是外邪、痰火等實證,可以用二陳湯為基礎方。風邪加羌活、防風;寒邪加細辛、藁本;濕邪加蒼朮、白芷;火邪加山梔、黃芩;鬱熱加酒浸大黃、細辛、茶葉;風熱加天麻、蔓荊子;太陽經頭痛加藁本;陽明經頭痛加白芷;少陽經頭痛加柴胡;太陰經頭痛加蒼朮;少陰經頭痛加細辛;厥陰經頭痛加吳茱萸。這些都是根據六經辨證而選用的引經藥物。

如果是氣虛,用順氣和中湯,再加天麻、川芎;血虛,用四物湯,再加薄荷、甘菊;風熱,用清空膏;風痰,用玉壺丸;痰火,用石膏散;寒濕,用芎辛湯;痰厥,用白朮半夏天麻湯;腎虛,用玉真來復丹;肝虛,用生熟地黃丸;肝火,用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