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上竅門
3. 眩暈
大意
諸脈皆繫於目。臟腑筋骨之精,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氣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者,隨目系而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而眩矣。(經文)
內因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內經)以肝上連目系而應於風,故眩為肝風。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虛、因暑、因濕者。(匯補)
外候
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若甚而良久方醒者,又名鬱冒。謂如以物冒其首,不知人事也。(匯補)
眩分虛實
虛者:內外之邪,乘虛入表而上攻。實者:內外之邪,郁痰上結而下虛。(入門)
濕痰眩暈
肥白人濕痰滯於上,陰火起於下,痰挾虛火,上衝頭目,邪正相煽,故忽然眼黑生花。所謂無痰不作眩也。(丹溪)
肝火眩暈
黑瘦人腎水虧少,肝枯木動,復挾相火,上踞高巔而眩暈。謂風勝則地動,火得風而旋焰也。(丹溪)
腎虛眩暈
人身陰陽,相抱而不離。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若淫夢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原,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腎虛也。(直指)
血虛眩暈
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漏產後亡陰,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直指)
脾虛眩暈
脾為中州,升騰心肺之陽,堤防腎肝之陰。若勞役過度,汗多亡陽,元氣下陷,清陽不升者,此眩暈出於中氣不足也。(劉純)
氣鬱眩暈
七情所感,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必寸口脈沉,眉稜骨痛為異。若火動其痰,必兼眩暈嘈雜,欲作吐狀。(匯補)
停飲眩暈
中氣不運,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敢下行,擾亂於上。頭目眩暈,怔忡心悸,或吐涎沫。宜瀉水利便,使心火下交,其眩自已。(匯補)
外感眩暈
外邪所感者:風則項強自汗;寒則拘攣掣痛;暑則煩悶口渴;濕則重著吐逆。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心法)
晨昏眩暈
有早起眩暈,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謂之晨暈。此陽虛也。有日晡眩暈,得臥少可,謂之昏暈。此陰虛也。(繩墨)
死症
凡眩暈言亂,汗多下利,時時自冒,臥亦旋轉者,虛極不治。(入門)
脈法
肝脈溢大必眩。若風浮寒緊;濕細暑虛;痰弦而滑;瘀芤而澀;數大火邪;濡大虛極。
治法
先理痰氣,次隨症治。(舉要)外邪和解清痰火。內虛本固標自移。(入門)
用藥
外邪痰火:主以二陳湯,加天麻、蔓荊等。挾風:加荊、防。挾寒:加藁本、細辛。挾暑:加香薷、藿香。挾濕:加蒼朮、厚朴。挾火:加山梔、黃芩。氣虛:主以四君子湯。氣陷:主以補中益氣湯。血虛:主以人參養榮湯。腎虛:主以鹿茸腎氣丸。陽氣久虛,遇寒必冒者:桂附八味丸。相火妄動,遇勞必眩者:加減逍遙散。
白話文:
眩暈
眩暈的成因涉及全身經絡及臟腑。眼睛與全身經絡相連,臟腑、筋骨的精華也與經脈相連,向上通達腦部,向下則從頸項後方出來。因此,邪氣入侵頸項,若遇到身體虛弱的情況,邪氣就能沿著眼睛的經絡深入腦部,導致腦部旋轉,腦部旋轉則牽拉眼部經絡,造成眩暈。
眩暈的內因,各種眩暈、頭昏眼花都屬於肝臟功能失調。因為肝臟向上連接著眼睛的經絡,且與風邪相關,所以眩暈常被認為是肝風所致。然而,眩暈也可能由肝火、痰濁、虛弱、暑邪、濕邪等因素引起。
眩暈的外在表現為視物模糊、耳鳴,感覺像站在船或車上一樣搖晃,站立時想倒下,甚至昏迷不醒。眩暈是指視物模糊不清,暈則是視物旋轉,兩種情況同時出現則稱為眩暈。如果症狀嚴重且持續很久才清醒,則稱為鬱冒,如同有東西壓住頭部,讓人失去意識。
眩暈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虛證是內外邪氣乘虛而入,侵犯體表,向上攻擊所致;實證是內外邪氣、痰濁鬱結在上,而下焦虛弱所致。
濕痰眩暈多見於肥胖、體質濕盛者,由於痰濕阻滯在上,下焦陰虛之火上升,痰濕夾雜虛火上衝頭目,邪正互相激動,突然出現眼前發黑、視物模糊等症狀。所謂「無痰不作眩」,說明痰濕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肝火眩暈多見於身材瘦弱者,由於腎精不足,肝陰不足,肝陽亢盛,加上相火(心火)助長肝火,肝火上衝頭頂而導致眩暈。這如同風能引起地動,火借風勢則火焰旋轉一樣。
腎虛眩暈由於人體陰陽相互依存,陽氣欲向上升,陰氣則向下吸納。若房事過度,腎氣不足以收攝元氣,則氣逆衝向上,造成眩暈。
血虛眩暈血液是氣血的物質基礎,氣血運行依賴血液。凡是吐血、衄血、崩漏、產後失血、陰血虧損等,都可能導致肝臟不能收攝榮氣,血液運行失常,從而引起眩暈。
脾虛眩暈脾臟是人體的中央臟器,負責升舉心肺之陽氣,防止腎肝之陰氣下陷。若過度勞累,汗出過多,陽氣耗損,元氣下陷,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則會導致眩暈。
氣鬱眩暈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臟腑氣機失調,氣鬱化為痰涎,痰涎凝聚成飲,隨氣逆上,導致眩暈。其特點是寸口脈沉,眉稜骨疼痛,如果肝火動擾痰液,則會伴隨眩暈、嘈雜、欲嘔等症狀。
停飲眩暈由於中氣不足,水液停滯於心下,心火畏懼水寒,不敢下行,擾亂於上,引起頭目眩暈、心悸不安、吐涎沫等症狀。治療應當瀉水利尿,使心火下行,則眩暈自愈。
外感眩暈由於外邪侵犯,風邪則頸項強直、自汗;寒邪則肢體拘攣、疼痛;暑邪則煩悶口渴;濕邪則身體沉重、嘔吐。這四種邪氣乘虛而入,皆可導致眩暈。
晨昏眩暈晨起眩暈,片刻即自行恢復,日日如此,稱為晨暈,屬陽虛;午後眩暈,臥床休息後稍有好轉,稱為昏暈,屬陰虛。
眩暈死症眩暈伴隨神志不清、汗多、腹瀉、時常自覺頭昏目眩、臥床時也感覺旋轉,此為虛極,難以治療。
脈象肝脈脈象充盛有力,則常伴有眩暈。若脈象浮、弱、緊、濡、細、數、弦、滑、澀,則分別代表風邪、寒邪、濕邪、暑邪、虛證、火邪、痰濕、瘀血。
治療方法應先理氣化痰,再根據具體症狀治療。外邪應疏風清熱化痰,內虛應補益正氣。
用藥方面,外邪及痰火,可用二陳湯加天麻、蔓荊等;兼有風邪,加防風、荊芥;兼有寒邪,加藁本、細辛;兼有暑邪,加香薷、藿香;兼有濕邪,加蒼朮、厚朴;兼有火邪,加山梔、黃芩;氣虛,用四君子湯;氣陷,用補中益氣湯;血虛,用人參養榮湯;腎虛,用鹿茸腎氣丸;陽虛久病,遇寒則頭昏目眩者,用桂附八味丸;肝火旺盛,勞累則眩暈者,用加減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