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5)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5)
1. 帶脈病
沈氏曰:考《內經》衝任二脈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則太衝所以能上養心肺者,全賴帶脈維持之力,且其氣完固,有以牢持於身之上下,而一身之強力亦自帶脈而出。蓋力出於膂,膂在季脅之下,即帶脈所在也。故《經》云: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中為天樞。
天樞在氣交之分,正指帶脈而言也。故人苟上而心脾抑鬱,氣不運行;下而肝腎虛敗,真陰不榮,必致停濕為熱,下注於小腸、血海之間,病斯作矣。何以言之中樞氣交不運,必病腹滿;陰陽兩虛,中樞弱而不能鎮定,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心脾上郁,肝腎下虛,邪熱留連而為滯淫,必病赤白帶;陽不能勝,不能固守於天樞,陰氣得以襲之,必病左右繞臍,腰脊痛衝心腹;邪客於太陰之絡,必病腰痛引小腹控䏚(季脅下空軟處),不可以養息。此皆帶脈所生病也。
是知一身上下機關全在於帶,帶不能自持,其氣、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可不知帶之為病,求其源而升降補瀉之哉。
《二十九難》: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脈經》:帶脈為病,左右繞臍,腰脊痛沖陰股也。
白話文:
沈氏表示:根據《內經》記載,衝脈和任脈與陽明經在宗筋會合,並在氣街相會,這一切均與帶脈相關聯,且與督脈相互絡繫。太衝脈之所以能夠向上滋養心肺,全靠帶脈的維繫和支撐力量。而且,當氣機完整固密時,可以緊固全身上下,而身體的強壯力量,也是從帶脈發出。因為力量來自於膂,膂位於季脅下方,也就是帶脈的位置。因此,《內經》提到:身體上半部受天氣影響,下半部受地氣影響,中間是天樞。
天樞位在氣交之處,正是指的帶脈。因此,如果上面的心脾受到壓抑,氣機不暢;下面的肝腎虛弱,真陰無法滋潤,必然導致濕氣停留,轉化為熱,下注到小腸和血海之間,疾病就會產生。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中樞的氣機運行不順,就會出現腹部脹滿;陰陽雙方虛弱,中樞衰弱無法穩定,腰部會像浸泡在水中一樣;心脾上部鬱悶,肝腎下部虛弱,邪熱滯留,必會產生黃白帶下;若陽氣無法勝過邪氣,無法在天樞穩固,陰氣得以侵襲,就會產生腰部及肚臍周圍疼痛,甚至波及腰背;若邪氣進入太陰的絡脈,就會產生腰部疼痛,牽連小腹及季脅下方的軟組織,使人無法正常呼吸。這些都是由帶脈疾病引起的。
由此可知,身體上下各部位的運作,全依賴於帶脈。如果帶脈無法自我支撐,其氣機和病症就會向下陷落,無法上升。我們怎能忽視帶脈的疾病,應找出其根源,進行適當的調節。
根據《二十九難》:帶脈疾病會導致腹部脹滿,腰部像浸泡在水中一樣。
根據《脈經》:帶脈疾病會導致腰部及肚臍周圍疼痛,波及腰背和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