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4)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4)
1. 督脈病
沈氏曰:人身陰陽、元氣皆起於下,《經》曰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有血海,嘗與太衝騰精氣而上灌滲陰陽。可知元氣固起於下,精氣亦起於下矣。嘗按精氣之自下而上也,實分三道。
其陽者,起胞中,從少陰之後,行太陽夾脊之中道,上巔,歷百會、都庭,以統諸陽,名曰督;其陰者,起中極之下胞中,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循關元,歷承漿,上與督脈會,以統諸陰,名曰任;其中央一道,起胞中,循血海,騰精氣而上,上行伏臍,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會於咽喉,名曰沖。是三脈者,同起於胞中,一源而三歧,故古人統三者,而總名之曰太衝。
且三者之氣與陽明胃氣同住中州,亦與營俱行於十二經,故三者之氣能貫於一身也,而督之所以為督,從可識矣。古人曰督之言,郵也,是陽脈之都綱,又曰陽脈之海。下極者,長強也。長強乃督脈之別名。下極即尾骶骨也。以其循脊上項散頭,故實則脊強而厥,虛則頭重或暈。
夫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反折而瘛瘲也。觀如是,則督之為病從可識矣。
《素·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節),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咽乾。
《風論》:風氣循風府(督穴)而上,則為腦風。
白話文:
沈氏表示:人體內的陰陽和元氣都是從下方開始生成的,經典上說過「廣明」這個階段後,就是「太衝」。而「太衝」這個地方,歸屬於「少陰」,「少陰」前方則是「厥陰」,這部分有一個稱為「血海」的區域,它經常與「太衝」一起把精氣向上輸送,滋養陰陽二氣。由此可見,元氣確實從下方產生,精氣同樣也是從下方起源。實際上,精氣向上運行時,可以分為三個路徑。
一是陽性路徑,從胞宮開始,沿著「少陰」後方,行走在「太陽」夾脊的中央通道,到達頭頂,經過「百會」、「都庭」等穴位,統領所有陽氣,被稱為「督脈」;二是陰性路徑,從「中極」下方的胞宮開始,沿著前陰的地道往上,行走在「陽明」的表面,中間經過「關元」,再經過「承漿」,上行與督脈匯合,統領所有陰氣,被稱為「任脈」;三是中間的路徑,從胞宮開始,沿著「血海」,把精氣向上輸送,上行至臍下,積聚在胸中成為「宗氣」,主管呼吸,匯聚在咽喉,被稱為「沖脈」。這三條脈絡,都從胞宮開始,同一源頭,但又各自分支,因此古人把這三者統稱為「太衝」。
而且,這三種氣與「陽明」胃氣都存在於中焦,也和營氣一同在十二經絡中運行,所以這三種氣能夠貫穿全身,由此可以看出督脈的作用。古人認為「督」的含義,如同「郵差」,是所有陽脈的總綱,又稱為「陽脈之海」。最下方的督脈位置,就是「長強」。長強是督脈的另一名字,指的是尾骶骨。由於督脈沿脊柱上行至頸項,分散至頭部,因此實證時會出現脊椎僵硬、四肢厥冷,虛證時則會感到頭部沉重或眩暈。
脊椎僵硬,是「五痓」的總稱,其症狀包括突然口緊閉、背部反折及抽搐。由此可見,督脈相關的疾病也清晰可見。
根據《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生病,會出現脊椎僵硬、反折的情形;督脈生病,會從小腹向上沖至心臟引起疼痛,大小便不順,形成「沖疝」;女性可能導致不孕,或是出現尿失禁、喉嚨乾燥等症狀。
根據《風論》記載:風氣沿著「風府」(督脈上的穴位)上行,會形成「腦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