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3)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3)
1. 衝脈病
沈氏曰:《經》曰衝脈為病,氣逆而裡急。又曰:上衝作躁熱。又曰咳唾,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面翕然熱如醉,下流陰股,小便難持。又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四肢如火,或如水,心煩。仲景曰:寒氣客脈,不通氣,因鳴動應手,起關元,隨腹直上,疝,瘕,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動氣在上下左右,不可發汗與下。
合此數條觀之,衝脈既為十二經之海,而下為血海,又與督脈為十二經之道路,與任脈、陽明脈會於氣街,則督任固與沖通為一氣。故古人不分沖、任、督而總名曰太衝,如《經》云廣明之後即為太衝是也(《內經》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王啟玄注曰: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行而盛大,故曰太衝。
一說衝脈起於氣街,街直而通,故曰太衝。又說心藏在南,故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兩脈先相合為表裡也。衝脈在脾之下,故又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蓋太衝云者,以一身之精氣上升言之,不只為血海言之也。然沖、任、督雖同起下極,畢竟三脈分行,故沖則獨主血海,而其所以主血海者,以其為先天精氣之主,能上灌諸陽,下滲諸陰以至足跗,故其治常在血海也。若陰陽和而精氣足,則陽和之精升運於一身之間,自然無病。
稍有不調,必逆而上僭。而其為病,一曰寒逆,陽不足也。症見胸寒,少腹痛,中滿暴脹,疝瘕遺溺,腸支煩滿,女子絕孕。一曰火逆,陰不足也。症見咳唾,躁熱上搶心,眩僕,四肢如火,心煩恍惚,癡狂,此皆沖病也。仲景以動氣在上下左右,皆不可發汗與下者,以沖氣逆,則陰精虛,陰精虛,則陽氣亦竭,故禁汗下也。以是知沖治則血海治,臍之上下左右皆無犯而病自愈也。
然其氣實起於少陰,發於厥陰,若三陰之開合失職,則本源之真水、真火兩虛,其為患,必犯於沖,《經》言沖病傳肝腎而為痿厥者。如三陰之患犯沖,則又不止痿厥二症矣。
《素·痿論》:衝脈者,經脈之海也。又《靈樞》: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
《骨空論》: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舉痛論》:寒氣客衝脈,沖腹起於關元,隨腹直上。
《千金方》(孫真人):咳唾,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其面翁然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寸脈沉,尺脈微。宜茯苓五味子湯,以治其氣衝。
《金匱》:寒氣客脈,不通氣,因鳴動應手,起關元,隨脈直上,疝瘕,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動氣在上下左右,不可發汗與下。
白話文:
沈氏表示,《黃帝內經》記載衝脈患病時,會出現氣逆及腹部緊繃的症狀。此外,還可能發生上衝導致焦躁及發熱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咳嗽、吐痰,肢體冰冷,以及從下腹部向上衝到胸部和咽喉的氣感,臉部會發熱,彷彿喝醉一般,氣感還會向下流到大腿內側,造成排尿困難。夏季病情可能會加重,進而影響腎臟和肝臟,導致四肢無力,像被火燒一樣的感覺,或者像浸泡在水中一樣,心煩意亂。
張仲景指出,當寒氣入侵脈絡,阻礙氣血流通,脈搏會響應手部的動作,從關元穴開始,沿著腹部直線上升,可能引發疝氣、瘤塊、尿失禁、脅肋脹滿、煩躁,以及女性無法懷孕等症狀。動氣在身體的上、下、左、右移動,這種情況下,不能進行發汗和瀉下治療。
綜合以上幾段描述,衝脈作為人體十二經脈的海洋,且位於下方的血海,同時與督脈一同作為十二經脈的通道,與任脈、陽明脈在氣街相遇,因此督脈和任脈必然與衝脈相通,形成一個完整的氣流。古人並不區分衝脈、任脈和督脈,而是統稱為「太衝」,就像《內經》所說的「廣明之後即為太衝」一樣。
太衝這個詞,不僅指血海,更代表全身精氣的上升。然而,衝脈、任脈和督脈雖然都起源於下極,但各有其特定的走向。因此,衝脈專門管理血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是先天精氣的主宰,能夠向上滋養陽經,向下滲透陰經,直到足部,因此其治療重點通常在血海。如果陰陽平衡,精氣充足,那麼陽性精華就能在全身自由流動,自然就不會生病。
一旦稍有失調,就會導致氣逆而上。其病徵可分為兩類,一是寒逆,由於陽氣不足,症狀包括胸部寒冷,下腹部疼痛,腹部脹滿,疝氣,膀胱問題,腸胃不適,女性不孕。二是火逆,由陰氣不足引起,症狀包括咳嗽、吐痰,心煩意亂,四肢像被火燒,精神恍惚,甚至精神錯亂,這些都是衝脈疾病。
張仲景認為,當動氣在身體的上、下、左、右移動時,都不應進行發汗和瀉下治療,因為衝脈氣逆會導致陰精虛弱,陰精虛弱又會使陽氣枯竭,因此禁止進行發汗和瀉下治療。由此可知,當衝脈健康,血海也會跟著健康,肚臍周圍的區域不會受侵犯,病症自然痊癒。
然而,衝脈的氣源實際上來自少陰經,發源自厥陰經,如果三陰經的開合功能失調,則根源的真水和真火兩者都會虛弱,進而對衝脈造成影響。《黃帝內經》提到,衝脈疾病會影響肝臟和腎臟,導致四肢無力。
根據《素問·痿論》,衝脈是經脈的海洋。另外,《靈樞》也有提及,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
根據《骨空論》,衝脈疾病會導致氣逆和腹部緊繃。
根據《舉痛論》,當寒氣進入衝脈,從關元穴開始,沿著腹部直線上升。
根據《千金方》(孫真人),咳嗽、吐痰,肢體冰冷,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胸部和咽喉,臉部發熱,彷彿喝醉,氣感還會向下流到大腿內側,排尿困難,脈搏沉弱。建議使用茯苓五味子湯來治療這種氣沖。
根據《金匱要略》,當寒氣進入脈絡,阻礙氣血流通,脈搏會響應手部的動作,從關元穴開始,沿著脈絡直線上升,可能引發疝氣、瘤塊、尿失禁、脅肋脹滿、煩躁,以及女性無法懷孕等症狀。當動氣在身體的上、下、左、右移動時,不能進行發汗和瀉下治療。
2. 任脈病
沈氏曰:古人以任脈為陰沉之海,以其起於中極下之會陰也。按其脈之所到,既上中極,即與足厥陰、太陰、少陰之脈並行,循關元,歷石門、氣海,又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歷建里,再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之脈於中脘,以上喉嚨,再會陰維之脈於天突、廉泉,至目下之中央承泣而終。
是任脈固起於真陰,而陰無陽不生,猶地之統於天,而地氣之上升,必由天氣之下降,兩相濟而後能通。不然,固陰冱寒,必至成痞閉也。人身之有天癸,乃天之元氣下降而為精氣,以充於地,則真陰生,既生而漸至於充,然後地氣通,太衝脈由是始旺,月事以時下,而易於有子。若無子者,必其任脈虛,以至沖衰血竭,地氣不通故也。
然而真陰最難充滿,非年歲既至,穀氣充實,天元必不堅定,故天癸亦不至。然則真陰之盛,有不由於真陽之實者乎?《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言乎陽極而衰,為陰所襲,故曰陰半。蓋此陰已為窮陰,非真陰也。此雖真陰衰,實真陽衰也。故任脈為病,非陰之自病,實由於陰中無陽,如《經》云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皆原結陰之故耳。《經》又云:脈來丸丸,橫於寸口者,為任脈。
此脈已為陰氣所襲,故動則苦少腹引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又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拘急不得俯仰,則皆為無陰之症,何莫非無陽之症乎?所謂真陰之盛,必由於真陽之實,益可見矣。
《素·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靈·經脈篇》: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
白話文:
沈氏表示:古人將任脈視為陰氣的海洋,因為它起源於中極穴下方的會陰處。根據任脈的走勢,當它向上經過中極穴後,就會與足厥陰、太陰和少陰脈並行,沿著關元、石門和氣海等穴位行進。在陰交穴處,它又會與足少陽脈和衝脈相會,然後經過建裏穴,再次在中脘穴與手太陽、少陽以及足陽明脈相遇。之後,任脈會繼續向上至喉嚨,並在天突和廉泉穴與陰維脈相會,最終在眼睛下方的中央承泣穴結束。
由此可見,任脈確實起源自真陰,但陰氣沒有陽氣的輔助就無法生成,就像大地受天的統攝一樣,地氣要上升,必須先有天氣下降,兩者相互補充才能實現通達。否則,過度的陰冷會導致氣滯和閉塞。人體中的天癸,實際上是天的元氣下降而形成的精氣,這些精氣充滿了大地,讓真陰得以生成。一旦生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充盈,地氣就能流通,太衝脈也因此開始旺盛,女性的月經也能如期而至,這使人更容易懷孕。如果無法懷孕,通常是因為任脈虛弱,導致衝脈衰弱和血液枯竭,地氣無法流通所致。
然而,真陰要達到充盈狀態是非常困難的,除非年紀到了,食物的營養充分吸收,天元纔能夠堅定,因此天癸也不會出現。那麼,真陰的旺盛是否與真陽的充實無關呢?《黃帝內經》指出:四十歲時,陰氣已自行減半,這說明陽氣已達到頂峯並開始衰退,被陰氣侵襲,所以稱為陰半。然而,這種陰氣已是極端的陰氣,而非真正的陰氣。雖然這是真陰在衰落,但實際上是真陽在衰落。因此,任脈的疾病並非陰氣本身的問題,而是由於陰氣中缺乏陽氣所致。例如,《黃帝內經》提到男子可能患有七種疝氣,女子可能有帶下或瘕聚等症狀,這些都源於陰氣的結聚。《黃帝內經》還說:脈象如小丸般在寸口橫向出現,這表明已被陰氣侵襲。因此,當脈象活動時,會感到下腹部拉扯臍下,引起橫骨和私處劇烈疼痛,以及腹部氣塊如手指般向上沖擊心臟,導致身體緊繃無法前後彎腰,這些都是缺乏陰氣的症狀,但實際上,這些症狀都是缺乏陽氣所致。由此可見,真陰的旺盛必定來自於真陽的充實,這一點更加顯而易見。
根據《黃帝內經·骨空論》:任脈的疾病,男子可能內結七種疝氣,女子可能有帶下或瘕聚等症狀。
根據《黃帝內經·經脈篇》:任脈的分支,名為尾翳,向下延伸至鳩尾穴,然後分散在腹部。如果脈象實,腹部皮膚會感到疼痛;如果脈象虛,則會感到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