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2)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2)
1. 二蹺脈病
張潔古云:蹺者,捷急之謂也。二脈起於足,使人捷疾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府,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藏,主持諸里。陰蹺為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里病;陽蹺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陽陵泉;陽病則寒,可針風府、風池。
又曰:在陽表者,當汗之;在陰里者,當下之。又:癲癇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
謙按:陰蹺為足少陰之別,陽蹺為足太陽之別,蹺脈之有陰陽區別者以此。《甲乙經》謂: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又謂:陽脈榮其府,陰脈榮其藏。亦同氣相求之義耳。要而論之奇經八脈,惟帶脈橫束於膂,不與七脈相同,其他皆起於太陽、少陰二經,雖或統宗眾會,孔道各殊,其實皆自下而上,源不甚遠。古人只言太衝,不分督、任、蹺、維,蓋有分之而不可盡分者,得其大要可也。
《素·繆刺論》: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內痛從目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
《靈樞》: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交信穴也。節),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京骨穴也)及膕中及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蹺(交信穴)及三毛上(大敦穴)及血絡出血。
《甲乙經》: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干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病目不得瞑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
附註:二蹺脈氣慓悍同於衛氣,而皆上出目內眥,陰出於陽而陽入於陰,陰陽和合,上榮而大會於目,故開合皆宜。若二脈有病,則目自病矣。《經》云: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又曰: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網,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網。
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曰:壯者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人血氣衰,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此皆謂二蹺之病也。
二十九難:陰絡者,陰蹺之絡;陽絡者,陽蹺之絡。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附註:王叔和曰:陰蹺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白話文:
張潔古說:「蹺」這個字,指的是迅速、敏捷的意思。蹺脈起源於腳部,使人行動迅速。陽蹺脈位於肌肉表面,是陽性脈絡的運行路線,貫穿六腑,主管身體表面的部位;陰蹺脈位於肌肉下方,是陰性脈絡的運行路線,貫穿五臟,主管身體內部的部位。如果陰蹺脈生病,會導致陰性緊急反應,使小腿僵直,五臟的絡脈不通,表面看似平和,但實際上內部已生病;如果陽蹺脈生病,會導致陽性緊急反應,使人狂奔,眼睛不會昏暗,表面生病,但內部卻平和。陰蹺脈生病會產生熱感,可以施灸於照海穴、陽陵泉穴;陽蹺脈生病會產生冷感,可以針刺風府穴、風池穴。
另外,如果疾病在陽性表面,應採用發汗法治療;如果疾病在陰性內部,應採用下瀉法治療。對於癲癇在白天發作的情況,應施灸於陽蹺脈;如果是夜晚發作,則應施灸於陰蹺脈。
根據《甲乙經》的記載,男子通常計算其陽蹺脈,女子通常計算其陰蹺脈。陽蹺脈主管腑部,陰蹺脈主管臟器。奇經八脈中,唯有帶脈環繞腰背部,與其他七脈不同,其他脈絡都起源於太陽經和少陰經,雖然它們的主幹和分支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從下向上運行,起源並不太遠。古人只提到太沖穴,沒有區分督脈、任脈、蹺脈、維脈,因為這些脈絡雖然可以區分,但無法完全區分,只要掌握主要的要點即可。
《素問·繆刺論》指出,邪氣侵入足陽蹺脈,會導致從眼睛內角開始的內痛,針刺外踝下約半寸處。
《靈樞》指出,眼睛紅腫疼痛從眼睛內角開始,應取陰蹺脈(交信穴)。如果出現風痙、反折,應先取足太陽脈(京骨穴)、膕中和血絡出血;如果體內有寒邪,應取陰蹺脈(交信穴)和三毛上(大敦穴)以及血絡出血。
《甲乙經》指出,如果病人眼睛閉合不能看東西,可能是衛氣停留在陰蹺脈,無法進入陽蹺脈。陰蹺脈充滿,導致陽蹺脈虛弱,因此眼睛閉合。如果病人晚上睡不著,可能是衛氣無法進入陰蹺脈,停留在陽蹺脈,導致陽蹺脈過於充盈,陰蹺脈虛弱,因此眼睛睜開。
附註:兩蹺脈的氣血強烈,類似於衛氣,且都會向上延伸至眼睛內角,陰蹺脈從陽蹺脈出來,陽蹺脈進入陰蹺脈,陰陽和合,共同滋養眼睛,形成大會。如果兩蹺脈生病,眼睛也會受到影響。《經》中指出,陰蹺脈和陽蹺脈互相交錯,陽蹺脈進入陰蹺脈,陰蹺脈進入陽蹺脈,交錯在眼睛的銳角處。陽氣旺盛時,眼睛睜開;陰氣旺盛時,眼睛閉上。又指出,足太陽脈的筋絡形成眼睛上方的網膜,足陽明脈的筋絡形成眼睛下方的網膜。
寒冷時,筋絡收縮,眼睛無法閉合;炎熱時,筋絡鬆弛,眼睛無法睜開。又指出,年輕人的營氣和衛氣正常運行,因此白天精神,夜晚睡眠;老年人血液和氣息衰退,氣道受阻,衛氣內攻,因此白天精神不佳,夜晚失眠。這都是關於兩蹺脈的疾病。
第二十九難經指出,陰絡是指陰蹺脈的絡脈,陽絡是指陽蹺脈的絡脈。陰蹺脈生病,會導致陽性放鬆,陰性緊張;陽蹺脈生病,會導致陰性放鬆,陽性緊張。
附註:王叔和指出,陰蹺脈緊張時,內踝上方會感到緊張,外踝上方會感到放鬆;陽蹺脈緊張時,外踝上方會感到緊張,內踝上方會感到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