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1)

回本書目錄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1)

1. 奇經八脈病·第三篇

2. 八脈總論

李瀕湖曰:奇經凡八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任、督、帶是也。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下降,溝渠滿溢,霧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旨也。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網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亦起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亦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

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而陰維主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而陰蹺主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而任主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白話文:

李瀕湖說:奇經共有八條脈絡,分別是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這八脈不受十二正經的限制,它們沒有表裡相配的情況,因此被稱為奇經。如果把正經比喻成溝渠,那麼奇經就猶如湖泊,當正經的脈氣旺盛時,就會溢出到奇經中去。秦越人曾經將這種現象比作天降大雨,溝渠滿溢,雨水漫濫四處,流入湖泊,這是對《黃帝內經·靈樞》和《素問》中尚未完全闡述的理論進一步的解析。

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脈的交匯點,從外踝向上行走於衛分;陰維脈起源於所有陰脈的交匯點,從內踝向上行走於營分,它們共同維繫著全身的網絡。陽蹺脈起源於足跟,沿外踝向上行走於身體兩側;陰蹺脈同樣起源於足跟,沿內踝向上行走於身體兩側,它們使身體的關節變得靈活敏捷。督脈起源於會陰部,沿背部向上行走於身體後方,作為所有陽脈的總督,因此被稱為陽脈之海。

任脈起源於會陰部,沿腹部向上行走於身體前方,作為所有陰脈的承擔者,因此被稱為陰脈之海。衝脈同樣起源於會陰部,夾在肚臍旁邊向上直衝,作為所有脈絡的重要通道,因此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環繞腰部,形狀像束帶,用來總結約束所有的脈絡。

因此,陽維脈主管全身的表面,而陰維脈主管內部,這可以從乾坤的角度來理解;陽蹺脈主管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性,而陰蹺脈主管左右兩側的陰性,這可以從東西的角度來理解;督脈主管身體後方的陽性,而任脈主管前方的陰性,這可以從南北的角度來理解;帶脈橫向束縛所有的脈絡,這可以從六合的角度來理解。

3. 二維脈病

沈氏曰:人身陽脈統於督,陰脈統於任,而諸陽、諸陰之散見於各處者,又必有以維繫而主持之,故有陽維以維諸陽,陰維以維諸陰。要其所以能維者,必從陰陽根柢之處以發其氣,氣盛而後能維之。嘗考陽維從少陰斜至足太陽,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會於陽白,是其所從起者少陰而所會者皆陽也。所會皆陽,則所維自皆陽矣。

陰維則從少陽斜至厥陰,發足少陰之築賓穴,上至項前而終,是其所起者少陽而所發、所至者皆陰也。所發、所至皆陰,則所維自皆陰矣。然陽維既為諸陽之維而反起於少陰,陰維既為諸陰之維而反起於少陽者何也?少陰為諸陰根柢之氣,而陰為陽之根,故維於陽者,必起於此;少陽為諸陽根柢之氣,而陽為陰之根,故維於陰者必起於此。所謂互為其根者是也。

二脈又為榮衛之綱領,仲景云:病常自汗,榮衛不相和諧,宜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所以病寒熱自汗,本桂枝症,服之不愈,乃陽維病也,故必先針陽維諸會之穴,以治病根,然後再服桂枝,病斯愈矣。其曰榮衛不和者,是衛氣不與榮血和也。

潔古云陰維為病苦心痛者,其治必在足少陰三陰交,此處乃陰維所起也。

按:仲景法,太陰症則用理中,少陰症用四逆,厥陰症用當歸四逆、吳茱萸湯。參其法,酌其劑,可治陰維之病,乃潔古所以治足少陰三陰交之意也。凡屬二維病者,仿此。

《素·刺腰痛篇》: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

《二十九難》: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

附註: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

《脈經》: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暫苦肩息,洒洒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實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痛,如有瘡狀。

白話文:

沈氏表示:人體中的陽脈由督脈統管,陰脈則由任脈統管。對於分散在身體各部位的陽脈與陰脈,必定有一種力量在連結及掌控著,因此有了陽維脈來連結所有陽脈,陰維脈來連結所有陰脈。能使脈絡得以連結的力量,必須從陰陽的根本處發出氣息,氣息充沛才能實現這種連結。他曾研究過陽維脈從少陰脈斜向至足太陽脈,從足太陽脈的金門穴開始,再與手足少陽脈、陽明脈在陽白穴相會,由此可看出,其起始點雖是少陰脈,但相會的脈絡全都是陽脈。既然相會的都是陽脈,那麼被連結的自然也都是陽脈了。

陰維脈則從少陽脈斜向至厥陰脈,從足少陰脈的築賓穴開始,向上直至頸部前方結束,這表明其起始點是少陽脈,且開始和終點都是陰脈。既然開始和終點都是陰脈,那麼被連結的自然也都是陰脈了。然而,陽維脈作為所有陽脈的連結,卻從少陰脈開始;陰維脈作為所有陰脈的連結,卻從少陽脈開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少陰脈是所有陰脈的根本氣息,而陰脈又是陽脈的根本,因此,要連結陽脈,就必須從這裡開始;少陽脈是所有陽脈的根本氣息,而陽脈又是陰脈的根本,因此,要連結陰脈,就必須從這裡開始。這就是所謂的互相為根本。

這兩條脈絡同時也是營衛的總綱,張仲景曾說:如果病人經常自汗,表示營衛不協調,應該使用桂枝湯,但如果服藥後反而更加煩躁,應先針刺風池和風府兩穴,再服用桂枝湯,病情就會好轉。這兩個穴位正是陽維脈的相會點,因此,如果是因營衛不協調導致的寒熱自汗,原本應該用桂枝湯治療,但若服藥後病情未改善,那就可能是陽維脈出了問題,所以必須先針刺陽維脈的所有相會點,以對抗病源,然後再服用桂枝湯,病情就會好轉。他提到的營衛不協調,是指衛氣未能與營血和諧。

張潔古說,如果陰維脈出問題,會感到心痛,其治療方式一定是在足少陰脈的三陰交穴。這個地方正是陰維脈的起始點。

根據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太陰症使用理中湯,少陰症使用四逆湯,厥陰症使用當歸四逆湯或吳茱萸湯。參照這些方法,適量調整劑量,可以治療陰維脈的問題,這也正是張潔古治療足少陰脈三陰交穴的意圖。凡是屬於陽維脈或陰維脈的疾病,都可以參考這個方法。

《素問·刺腰痛篇》中記載:如果陽維脈出問題,會導致腰痛,疼痛感會向上蔓延,形成腫脹,治療方式是針刺陽維脈。

《難經·第二十九難》中記載:陽維脈出問題,會感到寒熱交錯;陰維脈出問題,會感到心痛。

附註:張潔古指出,衛氣屬陽,主外,陽維脈受到幹擾,疾病會表現為表證,因此會感到寒熱交錯;營氣屬陰,主內,陰維脈受到幹擾,疾病會表現為裏證,因此會感到心痛。陰陽互相連結,營衛就能和諧。

《脈經》中記載:診斷出陽維脈浮動,會暫時感到眼睛眩暈,如果陽氣旺盛且實,會暫時感到呼吸困難,就像感到寒冷;診斷出陰維脈深沉且大,會感到胸痛,脅下支撐感,心痛;如果脈象像一串珠子一樣實,男性會感到兩側脅下實,腰痛,女性則會感到私密處疼痛,就像有傷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