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4)

回本書目錄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4)

1. 手足十二經及十二經筋病·第二篇

2. 足厥陰經病(肝)

《靈·經脈篇》:肝足厥陰之脈,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筋病

《靈·經脈篇》: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結內踝前,上脛,結內輔,下循陰股,結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前痛,內輔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命曰秋季痹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病(肝)】

根據《靈樞·經脈篇》的記載,當肝臟相關的足厥陰經脈發生問題時,可能會導致腰痛,且患者無法自由地彎腰或挺直背部。男性可能出現疝氣,女性則可能有小腹部腫脹的情況。在嚴重的情況下,病人可能會感到喉嚨乾燥,臉色灰暗無光澤,甚至出現皮膚脫色的情況。此外,還可能出現胸部悶脹、噁心嘔吐、食物消化不良即刻排便、類似疝氣的疾病、尿失禁以及小便不通等症狀。

【筋病】

同樣根據《靈樞·經脈篇》,足厥陰的筋起始於大腳趾上方,然後結聚在內踝前方,向上沿著小腿內側,結聚在內側膝蓋骨旁,再向下沿著大腿內側,最終結聚在生殖器部位,並聯繫著各部位的筋。當這些筋發生問題時,可能會導致大腳趾和內踝前方疼痛,以及內側膝蓋骨旁和大腿內側的疼痛。也可能會出現肌肉抽搐,生殖器功能障礙的問題。如果內部受損,可能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若受到寒冷刺激,可能會出現生殖器收縮的情況;若受到熱刺激,則可能會導致生殖器持續勃起而不易恢復。這種情況被稱為秋季痹症。

3. 足少陽經病

(膽。此段於前篇膽病所錄同)

《靈·經脈》:膽足少陽之脈,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筋病

《靈·經筋》:足少陽之筋起小指次指,循脛外結膝。其支者,別起外輔骨,走髀前者,結伏兔,後結於尻;其直者乘季脅走腋,系膺乳,結缺盆,上出太陽,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下,結於頄;支者結目眥。其病小指次指轉筋,引膝外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目不開。名曰孟春痹也。

白話文:

【足少陽經相關疾病】

根據《靈樞·經脈》記載,當膽的足少陽經脈出現問題,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口苦、常常嘆氣、心臟和脇骨疼痛、身體無法輕易翻身,嚴重時臉部會呈現灰暗色澤,皮膚失去光澤,腳外側感覺異常熱,這被稱為「陽厥」。此外,還可能出現頭痛、頜部疼痛、眼睛外側疼痛、鎖骨區域腫痛、腋下腫脹、腋窩旁長有硬塊,以及出汗後感到寒冷、發燒、胸脅肋骨、大腿外側、小腿、足踝外側及各關節疼痛,甚至影響到小指和次指的活動。

【筋絡疾病】

同樣在《靈樞·經筋》中有描述,足少陽經的筋絡起始於小指和次指,沿著小腿外側連接到膝蓋。部分筋絡會從腿側分出,經過大腿前方,抵達臀部;而主筋絡則沿著季脅(腰部)進入腋下,連接胸部、乳房,並固定在鎖骨,再往上穿越頭部太陽穴,沿著耳後上行至額角,繞過顱頂,最終固定在頰骨;另有一分支連接眼瞼。如果這些筋絡發生問題,會導致小指和次指抽筋,膝蓋外側疼痛,無法正常屈伸,小腿後方的肌肉緊繃,前方向大腿拉扯,後方向臀部拉扯,更嚴重時會向上影響到腰部,疼痛擴散到胸部、乳房、頸部。若維持筋絡緊繃的情況,可能會使眼睛無法張開,這種情況被稱為「孟春痹」。

4. 手少陰經病(心)

《靈·經脈》:心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筋病

《靈·經筋》: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內側,結銳骨,上肘內廉,入腋交太陰,挾乳結胸中,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成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轉筋痛。其成伏梁,唾膿血者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不收,陰痿不甩。名曰季冬痹也。

5. 手太陽經病(小腸)

《靈·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筋病

《靈·經筋》: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循臂肘內銳骨後入腋下。其支者,走腋後,上繞肩胛,循頸結於耳後;又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腋下痛,繞肩胛引頸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名曰仲夏痹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病(小腸)】

根據《靈樞·經脈》的記載,當小腸手太陽經脈發生問題時,會出現喉嚨疼痛、下巴腫脹、無法轉頭、肩膀像是被拉扯、手臂像是被折斷的症狀。這條經脈主導身體液體運行,當它生病時,可能會導致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脖子、下巴、肩膀、手臂、手肘和前臂外側後緣感到疼痛。

筋病

根據《靈樞·經筋》的描述,手太陽經的筋起始於小指,然後連接手腕,沿著手臂內側的銳骨後方進入腋下。其中一分支會穿過腋後,向上繞過肩胛骨,沿著頸部連接到耳朵後面;另一分支則進入耳朵;而直線的那一部分則從耳朵上方和下方穿出,連接到下巴上方,並與眼睛外角相連。當這條筋發生問題時,會出現小指、肘內銳骨後方疼痛、腋下疼痛、繞過肩胛骨引起頸部疼痛、耳朵中響聲、下巴疼痛、眼睛閉合困難、頸部肌肉緊繃等症狀,這是一種在仲夏時節常見的筋萎縮和頸部腫脹的疾病,被稱為仲夏痹。

6. 足太陰經病(脾)

《靈·經脈》:脾足太陰之脈,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身體皆重(節),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筋病

《靈·經筋》: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內側,結內踝。其直者,絡膝內輔骨,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肋,散於胸,其內著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痛,陰器紐痛引臍,兩脅痛,膺中、脊內痛。命曰孟秋痹也。

白話文:

【足太陰經病(脾)】

根據《靈樞·經脈》的記載,當脾足太陰脈發生異常時,會出現舌頭活動不靈活,進食後容易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氣且易打嗝,全身感覺沉重,胸口下方有緊繃痛感,大便稀軟或有血,水腫,黃疸,難以平躺休息。若勉強站立,大腿與膝蓋內側可能出現腫脹及冰冷感,大腳趾功能減退。

【筋病】

根據《靈樞·經筋》的描述,足太陰筋起始於大腳趾內側,連接到內踝。其中直行的部分,繞過膝蓋內側的輔助骨,沿著大腿內側到達臀部,聚集在生殖器部位,向上延伸至腹部,固定在肋骨,分散在胸部,其部分深入連接脊椎。當這條筋出問題時,會引起大腳趾支撐力下降,內踝疼痛,肌肉抽搐,膝蓋內側輔助骨疼痛,大腿內側牽扯臀部疼痛,生殖器周圍扭痛並牽扯到肚臍,兩側脅肋疼痛,胸部和脊椎內側有痛感。這種情況被稱為秋季初期的風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