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3)

回本書目錄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3)

1. 三焦府說

三焦熱:

《金匱·風寒積聚篇》:熱在上焦者,因咳而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閉不通。

三焦竭:

《金匱》(同上):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也。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白話文:

三焦熱:

如果熱邪在上焦,會因為咳嗽而導致肺部萎弱;如果熱邪在中焦,就會形成腹部堅硬的熱結;如果熱邪在下焦,就會出現尿血,也可能導致小便淋漓不暢甚至閉塞不通。

三焦衰竭:

有人問:三焦衰竭的表現,上焦衰竭會頻繁打嗝,這是為什麼呢?醫生回答:這是因為上焦接受中焦的氣機不協調,不能好好消化食物,所以才會打嗝。如果是下焦衰竭,就會出現小便失禁、大便失禁的情況,這是因為下焦的氣機不協調,無法控制排泄,這種情況不需要特別治療,久了就會自己好。

2. 心胞絡說

(亦屬藏。每日戊時,周身氣血注於心胞絡)

謙按:《素問·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無心胞絡之名,但有膻中之名,蓋即心胞絡也。心包絡在心外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包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胞絡也。其絡上通腦頂,外布一身,主血液之往還,即今所謂回血、發血諸管也。

此藏為手太陰之一,心藏之有胞絡,猶蓮花之有橐蘥,橐蘥虛空,則蓮子動搖;包絡充足,則心君安逸;包絡不充,則有怔仲、驚悸、心嘈、心痛等症。其餘參看心病各條。

又按:女子胞宮之絡脈亦稱包絡,即衝脈也。《素問·奇病論》云:包絡者,繫於腎。《痿論》云悲哀太甚則包絡絕,俱指女子包絡而言,非心包絡也。特批明於此,以免淆混。

心包絡病(參看心病各條)

《靈·邪客篇》: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白話文:

【心包絡說明】

在每天的特定時辰(戊時),全身的氣血會集中到心包絡。

根據《素問·靈蘭祕典》對人體十二臟腑的描述,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心包絡,但有「膻中」一詞,這實際上就是指的心包絡。心包絡位於心臟外的橫膈膜上方,縱膈膜下方。心臟被黃色脂肪包裹,而這些脂肪膜與橫膈膜緊密相連。脂肪膜外層有一層纖維組織,像絲線一樣,連結著心臟和肺部,這便是心包絡。心包絡的網絡向上延伸至頭頂,向外覆蓋全身,負責血液的循環運行,類似於現代所說的靜脈和動脈血管。

心包絡是手太陰經脈的一部分,對於心臟而言,它就像蓮花的蓮房一樣重要。如果蓮房空虛,蓮子就會晃動;同樣地,當心包絡功能正常,心臟就能平穩運作;若心包絡功能不足,便可能出現心悸、驚嚇、心煩、心痛等症狀。更多關於心臟疾病的詳情,可參考相關條目。

另外,女性的子宮也有類似心包絡的組織,稱為包絡,實際上就是衝脈。根據《素問·奇病論》,包絡與腎臟有關聯。《痿論》中提到過度悲傷會導致包絡斷裂,這裡所指的包絡是女性的包絡,而非心包絡。在此特別澄清,以免混淆。

【心包絡疾病】(請參考心臟疾病各條目)

根據《靈·邪客篇》的記載,所有影響心臟的邪氣,實際上都是作用在心臟的包絡上。心包絡,即是心主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