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2)
皮肉筋骨病·第五篇 (2)
1. 筋病三
筋急,筋緩,筋攣,筋痿,筋惕
筋傷,筋結,轉筋,筋疝,筋痹,筋絕
沈氏曰:筋也者,所以束節、縛骨、絆肉、繃皮,為一身之結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其主在肝。
按:人身之筋,到處皆有,縱橫無算,而又有為諸筋之主者,曰宗筋,《內經》注謂陰毛橫骨上下之堅筋,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背腹,上頭角者是也。筋之總聚處則在於膝,《靈樞》謂諸筋皆屬於節是也。至為病,則曰急、曰緩、曰攣、曰痿、曰惕、曰傷、曰結、曰轉筋、曰疝、曰痹、曰筋絕,其名目如此。《靈樞》謂:寒則反折而急,熱則弛縱而緩。
《得效》又以急為寒,縮為熱,弛緩為濕。仲景言血虛筋急,故《本事》以養血地黃湯治之。觀急由血虛,則緩者血熱可推矣,若夫風熱入經。是以瞀瘛即筋攣之由,故攣者亦曰瘛,俗乃云搐也,其症往往作痛。《內經》以筋痿屬肝熱,而痹為風、寒、濕三氣入筋;《傷寒》以發汗傷血為筋惕之原;丹溪以轉筋屬虛熱,蓋亦因血熱於內而外復感風寒之故也。至霍亂轉筋,又以吐瀉傷胃,亡其津液,宗筋失養,亦有手足逆冷者,亦不拘於熱邪也。
白話文:
[筋緊張、筋放鬆、筋抽搐、筋萎縮、筋震顫、筋受傷、筋結節、轉筋、筋疝、筋痹塞、筋斷裂
沈氏指出:筋,指的是用來束縛節點、纏繞骨骼、連接肌肉、緊繃皮膚,整體結構中的結點,有利於全身運動的組織,其主要功能與肝相關。
按:人體中的筋,遍及各處,橫向縱向都有無數條,其中有一些主要的筋,稱為宗筋,《內經》注釋中認為是指陰毛周圍的堅硬筋,上連胸部腹部,下貫臀部,並穿過背部和腹部,上達頭部。筋的總聚處在膝蓋,這是因為《靈樞》提到所有筋都與關節有關。如果筋出現問題,可以表現為筋緊張、筋放鬆、筋抽搐、筋萎縮、筋震顫、筋受傷、筋結節、轉筋、筋疝、筋痹塞、筋斷裂等各種症狀。《靈樞》指出,寒冷會讓筋變緊,熱度會使筋放鬆。《得效》認為筋緊張是寒症,筋縮小是熱症,筋放鬆是濕症。張仲景認為血虛會導致筋緊張,所以使用養血的地黃湯來治療。由此可知,緊張通常是由於血虛造成的,因此放鬆可能與血熱有關。對於風熱進入經脈所引起的瞀瘛(神經性震顫)來說,攣也是其中之一,民間常稱為抽搐。這種情況常常伴有疼痛。《內經》提到筋萎縮與肝熱有關,筋痹則是風、寒、濕三種氣候進入筋膜。《傷寒論》指出,發汗損傷血液是引起筋震顫的原因。丹溪認為轉筋與虛熱有關,這可能是由於內部血熱再加上外部受到風寒的影響。至於霍亂引發的轉筋,則是因為吐瀉損傷胃腸,失去體液,使得宗筋得不到養分,也可能導致手腳逆冷,這種情況並非只限於熱邪引起的。]
其他久行而筋傷,氣血失節而筋結。肝邪下注,莖中縮痛,為筋疝之症。呼罵不休,爪甲色青,為筋絕之候,九日死者,又不可不知也。
《素·痿論》:肝主身之筋膜(節)。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節)。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痹論》:以春遇此風寒濕三氣者,為筋痹(節)。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則多飲溲數,夜臥易驚。
《長刺節論》:病在筋,筋攣節痛,名曰筋痹。
《靈·衛氣失常篇》: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
《刺節真邪篇》:筋屈不能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節)。虛邪搏於筋,則為筋攣(節)。脈弗榮,則筋急。
《經筋篇》:頸筋急則為筋瘻(瘻者,頸筋急或急而脊曲也)。
白話文:
如果長期行走導致筋肉受損,就會使氣血失去正常運作,形成筋結。如果是因為肝臟功能異常,會出現陰莖收縮疼痛的情況,這就是筋疝病症。如果經常大喊大叫且指甲呈青色,可能是筋斷裂的徵兆,在第九天死亡的可能性很高,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事情。 根據《素問·痿論》,肝臟是身體筋膜的主要控制器官。當肝氣過熱時,可能會引起口腔苦味和筋膜乾燥,進而出現筋緊繃和痙攣等情況,最終發展成為筋痿疾病。另外,如果思緒無法得到滿足,或者性慾旺盛但沒有適當釋放,也可能引發筋痿以及尿液混濁等問題。 根據《痹論》,春季受到風寒溼氣影響的人容易患上筋痹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療,再次感染病毒後,病情可能加重並轉移到肝臟部位,從而造成大量喝水和排尿次數增多,晚上睡覺容易被驚醒等症狀。 《長刺節論》指出,如果患有筋疾病的患者有筋攣和關節疼痛的情況,就稱為筋痹。 《靈樞·衛氣失常篇》提到,眼睛呈現青、黃、赤、白、黑色等顏色,都與筋有關聯。 《刺節真邪篇》表示,如果筋部彎曲不能伸直,那麼邪氣就在其中停留而無法排出,這樣的情況就被稱為筋溜。如果邪氣侵襲到筋部,就會產生筋攣的情況。如果血液循環不良,也會導致筋部緊張。
2. 骨病四
骨寒,骨蒸,骨痿,骨痛,骨傷,骨絕
沈氏曰:骨之撐架於身者,猶梁柱之於屋;然屋非梁柱不堅豎,人非骨骼不支持。《經》言腎主骨,又言骨者,髓之府。是惟腎氣足,然後髓滿而骨堅也。骨有本,顴骨也。故骨大則顴大,骨小顴亦小,而骨之最大者為脊,《經》言膂骨下至尾骶二十一椎,長三尺。脊節為椎,窮脊為骶,是不獨為骨之最大,且居中麗正,一身之骨胥於是附,猶屋之正梁,且為諸骨之主也。
而其為病,約有四端:一曰寒,人有寒甚至骨,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者,《經》名骨痹,非輕微惡寒之謂,宜溫腎以壯陽。一曰熱,其熱從骨間蒸發,按之不烙手,然覺有蒸郁,不可耐狀,非引水所能解,其板齒必乾燥,即《經》言髓涸齒乾為骨熱病者是也,宜滋陰降火;其熱甚,至四肢緩弱不舉,則勢將成骨痿之症矣。一曰痿,其症見後所錄《內經》文中,由於骨熱,非尋常疲弱之謂,宜虎潛丸等藥。
白話文:
骨寒、骨蒸、骨痿、骨痛、骨傷、骨絕這些都是骨骼的病症。古人認為骨骼如同房子的梁柱,支撐著身體。腎臟主宰骨骼,骨骼是骨髓的住所,因此腎氣充足才能滋養骨髓,使骨骼堅固。顴骨是骨骼的根本,顴骨大,骨骼就大;顴骨小,骨骼就小。脊椎是骨骼中最大的一部分,從膂骨到尾骶,共有二十一節椎骨,長三尺。脊椎是所有骨骼的中心,就如同房子的正梁,統領著全身的骨骼。
骨骼的病症主要有四種:第一是骨寒,寒氣深入骨髓,即使用熱水燙、用火烤都感覺不到熱,穿上厚衣服也無法取暖,但卻不會發抖。這叫做骨痹,不是普通的怕冷,應該溫補腎陽來治療。第二是骨蒸,熱氣從骨頭裡蒸發出來,摸起來不燙手,但能感受到一股熱氣,難以忍受,喝水也無法解渴,而且牙齒乾燥。這是骨髓枯竭、牙齒乾燥的骨熱病,應該滋陰降火來治療。骨熱嚴重時,四肢會無力、抬不起來,就會發展成骨痿。第三是骨痿,症狀在後面的《內經》文中會有記載,是骨熱造成的,不是普通的疲勞,應該服用虎潛丸等藥物治療。
一曰痛,人身之痛,由六氣七情者不一,淺者皮內間,深亦只於經藏,若入里徹骨,則損傷已極矣。宜酌其寒熱治之。此外如久立傷骨,則痛痿無常。齒黃骨絕,則藥石不救,且不出十日而死矣。
《素·長刺節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
《痹論》:以冬遇此風寒濕三氣者,為骨痹(節)。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則善脹。
《氣穴論》: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
《痿論》:腎主身之骨髓(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節)。有所遠行勞倦,逢火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白話文:
人體的疼痛,可能是因為六氣七情導致,輕則表皮肌肉疼痛,重則傷及經絡臟腑,若深入骨髓,則傷勢已極為嚴重。治療時要根據寒熱情況來判斷用藥。此外,長時間站立也會傷骨,導致疼痛無常。如果牙齒發黃、骨頭枯竭,就無法用藥物治療,不出十天就會死亡。
骨頭病變,會導致骨頭沉重難以抬起,骨髓痠痛,寒氣入侵,稱為骨痹。
冬日遇風寒濕三氣,就會導致骨痹。骨痹長期不治,再次受到邪氣侵襲,進入腎臟,就會容易腫脹。
積寒停留在體內,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肌肉收縮,肋骨和肘關節無法伸展,內稱為骨痹,外則感覺麻木。
腎臟主宰身體骨髓,腎氣熱就會導致腰脊抬不起來,骨頭枯竭,骨髓減少,導致骨痿。長途跋涉勞累,遇上火熱天氣感到口渴,口渴就代表陽氣內耗,內耗就會導致熱氣進入腎臟。腎臟負責儲藏水液,如今水液無法克制火氣,就會導致骨頭枯竭,骨髓虛弱,導致腳無法支撑身體,發為骨痿。
《靈·衛氣失常篇》: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刺節真邪篇》: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節)。虛邪內搏於骨,則為痛痹。
《寒熱病篇》:骨寒熱者,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按:骨厥,見前足少陰經病條中。節)。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
《陰陽二十五人篇》: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
《邪氣藏府病形篇》:腎氣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節)。腎脈急甚,則骨癲疾(此謂癲疾之由於骨者)。
白話文:
《靈·衛氣失常篇》:耳朵乾燥如枯萎,受到塵土和汙物的侵害,病症影響到了骨骼。
《刺節真邪篇》:深入體內的虛弱邪氣,寒氣和熱氣相互作用,長期停留並深入體內,寒氣壓倒熱氣,會導致骨骼疼痛和肌肉乾枯。邪氣深入骨髓,氣血聚集在骨頭裡,骨頭和氣血相合,逐漸增大,形成骨疽。邪氣深入骨髓,會導致疼痛性關節炎。
《寒熱病篇》:骨骼受寒熱侵襲時,應在陰股的絡脈上採用治療。如果牙齒已經乾枯,無法治療且預後不佳。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骨厥(按:骨厥,見前足少陰經病條中)。骨痹症狀包括活動困難和疼痛,伴有出汗和煩躁的心境。
《陰陽二十五人篇》:受到寒冷和濕氣的影響容易引起骨頭疼痛和指甲乾枯。
《邪氣藏府病形篇》:腎氣微弱滑動會導致骨頭疲弱,坐立都困難,起身後視力模糊。腎脈緊張過度,則會導致骨頭劇烈疼痛(此處提到的疼痛是由於骨頭的原因)。
《癲狂篇》: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羸弱過甚而骨獨存也)。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死不治。
《本神篇》:精傷則骨痠痿厥。
白話文:
《癲狂篇》:骨癲癥的病狀,是臉部的齒骨、各類穴位和肌肉都飽滿充實,只有骨骼依然存在(表現為極度虛弱,但骨骼還在)。會有大量出汗、煩躁不安的情況,伴有頻繁嘔吐,並出現下腹部洩瀉。這種情況下,病情無法治癒。
《本神篇》:如果精氣受到損傷,就會導致骨骼痠痛和四肢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