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2)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2)
1. 膀胱府說
(每日申時,血氣注於膀胱)
謙按:膀,旁也,言其橫於腹腔下部之旁,以通水道也;胱者,言其質薄而明也,俗稱尿胞。其底旁左右本有輸尿管各一,內通腎藏,其前面下端又有排尿口與尿道相接。腎藏分泌之尿由輸尿管入膀胱貯蓄之,既滿則開放,從尿道泄出矣。
膀胱病
沈氏曰:膀胱居下邑,以藏津液,必待氣化而後能出,又其經同沖氣起於少陰,則其為器,似有不可與諸陽並列者,乃反名太陽者何?蓋以其為腎之府,且其經起足,上巔行於表,居六經之首,為三陽之主,獨號巨陽,故曰太陽也。
後人之昧昧者,見人稱膀胱為太陽寒水,遂疑其專主寒令,不知六氣之寒水,惟腎能主之,而膀胱不能獨主,膀胱不能主寒水,則膀胱之水亦屬陽水;其寒邪能傷之者,實以陽氣不足而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耳。總之,實則為熱,虛則為寒。實則為熱,如胞移熱於膀胱而為遺溺、癃閉、尿血等症是也;虛則為寒,如小便不禁,膀胱冷氣是也。
《素·標本病傳論》: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䯒痠;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
《氣厥論》: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脹:
《靈·脹論》: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膀胱咳:
《素·咳論》: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白話文:
【膀胱功能說明】
每天的下午三點到五點,身體的氣血會集中在膀胱。膀胱位於腹部下部的一側,主要負責水分的排泄。膀胱的質地薄且透明,俗稱尿袋。在膀胱底部兩側各有一條輸尿管,內部連接至腎臟,而前端則有排尿口與尿道相連。腎臟過濾產生的尿液會通過輸尿管進入膀胱儲存,當膀胱滿時,就會開放,尿液通過尿道排出體外。
【膀胱疾病】
沈氏說:膀胱位於人體下部,負責儲存體內液體,需經氣化過程才能將尿液排出,其經脈與衝氣起源於少陰,因此看似不能與其他陽經並列,但爲何又被稱爲太陽呢?這是因爲膀胱是腎臟的附髒,且其經脈起於腳,向上至頭部,運行於體表,位於六經之首,爲三陽之主,獨稱巨陽,所以被叫做太陽。
後世有些人誤解,聽到別人稱膀胱爲太陽寒水,就懷疑膀胱只負責寒性功能,實際上,六氣中的寒水只有腎臟能主控,膀胱並不能獨立主控。膀胱無法主控寒水,所以膀胱中的水屬於陽水;當寒邪侵襲膀胱,實際上是因陽氣不足,讓陰寒之氣有機可乘。總的來說,實證表現爲熱,虛證表現爲寒。實證表現爲熱,如膀胱受熱引發的遺尿、尿閉、尿血等症狀;虛證表現爲寒,如小便失禁,膀胱冷氣等問題。
根據《黃帝內經·標本病傳論》:膀胱疾病可能導致小便閉塞,五日後可能引起下腹脹,腰背疼痛,痠痛感;一天出現腹脹,一天出現身體疼痛,如果持續兩天未改善,可能會導致死亡。
根據《氣厥論》:若膀胱受熱,可能會引發尿閉、尿血。
膀胱脹:
根據《靈樞·脹論》:膀胱脹表現爲下腹脹滿,尿液排出困難。
膀胱咳:
根據《黃帝內經·咳論》:腎咳不止,可能影響膀胱。膀胱咳的症狀,表現爲咳嗽時伴隨尿失禁。
2. 三焦府說
(每日亥時,周身血氣注於三焦經)
謙按:三焦為中清之府,調和內外,榮養左右,導宣上下,其根在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脊,命曰命門,是為焦原。從此係發生板油,其狀若網,連胸膈,上循心胞,並肺系達咽。
其外出者,為手臂、胸前之腠理,是為上焦;從板油連及小腸旁之雞冠油,又外出為腰腹之腠理,是謂中焦;從板油後連大腸之網油,前通膀胱,中接胞室,復外出為臀、脛、少腹之腠理,是謂下焦。三焦於周身之藏府、經絡均有關係也。
補說
《靈·榮衛生會篇》:上焦出胃上口,並咽貫膈而布胸中,走府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舌,下足陽明,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脈,乃化為血,以養生身,莫貴於此,命曰榮氣。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並居胃中,成糟粕,俱下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入膀胱焉。
《三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納,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故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按:氣街者,氣之道路也。頭氣以腦為街,胸氣以膺與背腧為街,腹氣以背腧、衝脈、臍旁左右動者為街,脛氣以承山、踝上為街。茲所言三焦之府在氣街者,腹氣之街也。
三焦病
沈氏曰:古人云上焦如霧者,狀其化物升騰之氣也;中焦如漚,又云如瀝者,狀化時沃溢之氣也;下焦如瀆者,狀擠泌流水之象也。誠以三焦所施之氣得相火之功,為腐熟水穀之用,故曰焦也。三焦所主部位:上焦自胃上口,承接心肺。下焦在胃下口,輸水穀於小腸,水液滲入膀胱,以注前陰,滓穢轉大腸,以注後陰;若膈之下,臍之上,中間脾胃一段,則中焦所主之部也。
王海藏謂上焦霧不散則喘滿,為出而不納;中焦漚不利,則留飲,久必中滿,為上不能納,下不能出;下焦瀆不利,則腫滿,為上納而下不出之症。蓋謂三焦氣滯,急當使之流通,與《內經》所謂三焦為水穀道路,其病宜通利二便者,將毋同也,因並記之。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句留,即為脹,應在足太陽之外大絡(節),腸中不便。
三焦脹:
《靈·脹論》: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三焦咳:
《素·咳論》: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
白話文:
[三焦府說]
每天的亥時,全身的血氣都會匯聚到三焦經脈。
對於三焦的理解如下:三焦是身體中清潔的部位,它調節內外平衡,滋養身體各側,引導上下運作。它的根本位於兩腎之間,有一條油膜貫穿脊椎,被稱為命門,這就是焦原。從這裡開始,會生成板油,其形狀像一張網,連接到胸膈,沿著心包和肺部到達咽喉。
其外部的部分,是上臂和胸前的皮膚組織,我們稱之為上焦;從板油連接小腸旁邊的雞冠油,再向外延伸為腰腹的皮膚組織,這就是中焦;從板油後方連接大腸的網油,前面通向膀胱,中間連接子宮或前列腺,再次向外延伸為臀部、小腿和下腹部的皮膚組織,這就是下焦。三焦與全身的臟腑和經絡都有關聯。
補充說明:
根據《靈樞·榮衛生會篇》,上焦起始於胃的上口,經過咽喉貫穿膈肌並分佈在胸部,沿著太陰經行進,然後回到陽明經,上到舌頭,向下延伸到足陽明經。它通常與營氣一同在陽面巡行二十五度,在陰面也是二十五度,完成一週的循環。因此,在五十度後,它們會在手太陰經再次聚集。中焦也位於胃中,位於上焦的下方,接收食物的精華,分解糟粕,蒸發液體,將精華轉化為血液,以滋養身體,這是無比重要的,被稱為營氣。下焦分離回腸,注入膀胱並進行過濾。
食物和水在胃中混合成糟粕,一起進入大腸形成下焦,通過過濾和排泄,進入膀胱。
《三十一難》指出:三焦是水谷和氣體的通道,是氣體的起始和終點。上焦位於心臟下方,膈肌上方的胃上口,主要功能是接收而不排出,其治療區域在膻中;中焦在胃的中部,既不上也不下,主要負責腐爛和熟化食物和水,其治療區域在臍旁;下焦在膀胱的上方,主要負責分離清濁,只出不進,負責傳導,其治療區域在臍下。因此,三焦的府位於氣街。
氣街是氣體的通道。頭部的氣以腦為通道,胸部的氣以胸和背部的腧穴為通道,腹部的氣以背部的腧穴、衝脈、臍旁左右的動脈為通道,小腿的氣以承山穴和踝骨上方為通道。這裡所說的三焦的府在氣街,指的是腹部的氣街。
三焦疾病:
沈氏指出:古人形容上焦如霧,是指它轉化物質上升的氣體;中焦如瀝,描述了轉化時溢出的氣體;下焦如瀆,描述了排泄液體的過程。確實,三焦運作的氣體受到相火的影響,負責腐爛和熟化食物,所以被稱為焦。三焦負責的部位:上焦從胃的上口開始,連接心肺。下焦在胃的下口,將食物和水輸送到小腸,水分滲入膀胱,用於尿液排泄,渣滓則轉移到大腸,用於糞便排泄;膈肌下方,臍帶上方,中間的脾胃部分,是中焦負責的區域。
王海藏認為,如果上焦的霧氣無法散發,就會導致喘息和飽脹感,這是出而不進的症狀;如果中焦的瀝水無法流動,就會導致積水,長期下來會導致中間的飽脹感,這是上不能納,下不能出的症狀;如果下焦的瀆水無法排泄,就會導致腫脹和飽脹感,這是上能納,下不能出的症狀。總的來說,如果三焦的氣滯,應該使其流通,這與《內經》中提到的三焦作為水谷通道,其疾病需要通利大小便的觀點相符合。
根據《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三焦疾病的特徵是腹部脹氣,尤其是下腹部更堅硬,無法正常排尿,感到緊迫,尿液滯留,導致腹部脹大,症狀出現在足太陽經的外側大絡。
三焦脹:
根據《靈樞·脹論》,三焦脹的特徵是皮膚下充滿氣體,但不十分堅實。
三焦咳嗽:
根據《素問·咳論》,長時間咳嗽不止,會影響到三焦。三焦咳嗽的特徵是咳嗽伴隨腹部脹滿,不想飲食。
三焦熱:
根據《金匱要略·風寒積聚篇》,如果熱量聚集在上焦,會導致咳嗽和肺萎縮;如果聚集在中焦,會導致堅硬和熱感;如果聚集在下焦,會導致尿血和尿路堵塞。
三焦虛竭:
根據《金匱要略》(同上),有人問:三焦虛竭的部位在哪裡?老師回答:上焦受到中焦氣體的影響,如果氣體不和諧,無法消化食物,就會產生打嗝。下焦虛竭會導致失禁和尿失禁,因為氣體不和諧,無法自我控制,不需要特別治療,隨著時間推移,症狀會自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