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1)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1)
1. 腎藏說
《十六難》: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
腎水:
《金匱·水氣篇》: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黃瘦,大便反堅。
腎氣:
《靈·淫邪發夢篇》: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腎風:
《素·風論》: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奇病論》: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評熱病論》: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虛,不當刺。
腎熱:
《素·刺熱論》:腎熱病者,頤先赤(節)。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痿論》: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腎脹:
《靈·脹論》: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腎虛:
《素·藏氣法時論》: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腎瘧:
《素·刺瘧篇》: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腎咳:
《素·咳論》: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白話文:
[腎藏說]
《難經》中說:如果摸到腎脈,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黑、容易恐懼、打哈欠;內在表現是肚臍下方有氣在跳動,按壓時感覺堅硬且疼痛,這病會導致氣逆、小腹劇烈疼痛、腹瀉且有下墜感、腿腳冰冷。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就是腎臟的問題。
腎水:
《金匱要略》中說:腎水病會導致腹部腫大、肚臍腫起、腰痛無法小便、陰囊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腳冰冷、臉色蠟黃消瘦、大便反而變硬。
腎氣:
《靈樞》中說:腎氣旺盛的人,會夢見腰部和脊椎分開不相連。
腎風: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冬天如果感受寒邪,就會形成腎風。腎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臉部浮腫、脊椎疼痛無法站直、臉色像炭灰一樣,陰部隱隱不適。診斷時在肌肉上會發現黑色。
《奇病論》中說:有種病像有水腫一樣,摸脈會發現又大又緊,身體不痛,但形體不消瘦,吃不下東西,吃得很少,這種病是腎臟引起的,叫做腎風。腎風導致吃不下東西,容易受驚嚇,如果驚嚇後出現心氣虛弱,就會死亡。
《評熱病論》中說:有腎風病的人,臉部浮腫,說話含糊不清。虛弱的人,不應該針刺。
腎熱: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腎熱病的人,下巴會先發紅。腎熱病的人,會先出現腰痛、小腿痠痛、口渴不停喝水、身體發熱,如果熱邪加重,就會出現頸部疼痛僵硬、小腿冰冷痠痛、腳底發熱、不想說話,嚴重的話頸部會持續疼痛、意識模糊、在戊己日病情加重,到壬癸日大汗淋漓、呼吸困難,如果這樣戊己日就可能會死亡。應該針刺足少陰經和太陽經。
《痿論》中說:腎熱的人,臉色發黑,牙齒乾枯。
腎脹:
《靈樞》中說:腎脹的人,腹部脹滿連帶背部,腰部和髖部疼痛。
腎虛: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腎虛會導致胸部疼痛、腹部大小疼痛、四肢發冷、心情不愉快。
腎瘧: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腎瘧的症狀是會發冷、腰背疼痛、想大便又拉不出來、眼睛眨動不停、手腳冰冷。應該針刺足太陽經和少陰經。
腎咳: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腰背會相互牽引著疼痛,嚴重時會咳出痰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