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病源類纂》~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0)
五藏六府諸病·第一篇 (10)
1. 大腸府說
(每日卯時,氣血注大腸)
謙按:大腸上接小腸下連肛門內分迴腸、廣腸、直腸三部。其管較闊於小腸,為傳送糟粕之府。其傳送糞滓出魄門,實賴肺金下降之氣以行之,故大腸上與肺藏相應。
大腸病
沈氏曰:大腸為胃府傳化物之器。故《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化物出焉。其經與足陽明相接,故亦名手陽明;又以其為營氣之隧道,與肺相接,故經絡得與肺相表裡。《經》又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官,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以為出入者也。是皆至陰之類,通乎土氣,則《經》固指大腸等為陰矣。
以其為陽者,蓋以藏府之內外言之;以為至陰之類者,則就其職任言之。讀者不以詞害意可也。要之大腸所由之隧道,雖與肺相屬而為表裡,而大腸之絡實與陽明胃接,故其病多與胃同,與肺無涉,即間有經絡自病,延及於肺,亦只在經絡,不如傷寒之傳經,必及於藏府也。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師傳篇》: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大腸泄:
《五十七難》: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大腸痹:
《素·痹論》: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大腸咳:
《素·咳論》: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大腸癰疽:
《靈·癰疽篇》:天樞隱隱痛者,大腸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腸癰。
白話文:
【大腸腑功能說明】
(每天清晨卯時,氣血會匯聚到大腸)
根據我的理解:大腸上端連接著小腸,下端則與肛門相接,內部可細分為迴腸、廣腸和直腸三個部分。與小腸相比,大腸的管徑較寬,主要負責排送食物殘渣。大腸將糞便從魄門排出,這過程主要依賴肺部的下降之氣來運作,因此,大腸在上部與肺臟相互應和。
【大腸疾病】
沈氏解釋:大腸是胃的附屬器官,負責轉運消化後的食物。《黃帝內經》中提到:大腸是轉運食物殘渣的器官,將消化後的物質排出體外。它的經脈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因此也被稱為手陽明經。由於它是營氣運行的通道,且與肺部相連,因此經絡與肺部相表裡。《黃帝內經》還提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這些都屬於倉廩之官,是營氣的居所,可以將食物殘渣進行轉化,並控制物質的進出。它們都屬於極度陰性的器官,與土氣相通,所以《黃帝內經》將大腸等器官歸類為陰性器官。
然而,之所以稱它們為陽性器官,是根據臟腑的內外特性而言;而將其視為極度陰性的器官,則是基於它們的功能。讀者應該避免因字義而誤解其意。總的來說,雖然大腸與肺部相鄰,但其疾病通常與胃部相似,與肺部無關。即使偶爾經絡自身出現問題,影響到肺部,也只是侷限在經絡層面,不會像傷寒那樣影響到臟腑。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大腸生病時,腸道會劇烈疼痛並發出響聲,冬天若再受到寒冷侵襲,就會引起腹瀉,肚臍周圍也會感到疼痛,無法長時間站立。大腸疾病的診斷,通常與胃部疾病一同考慮,治療時會選擇巨虛上廉穴。
《師傳篇》:腸道過熱,排便會呈現黃色糊狀,肚臍下方的皮膚會感到冰冷;腸道過冷,則會導致腸鳴和餐後立即腹瀉;胃部過冷,腸道過熱,會引起脹氣和腹瀉;胃部過熱,腸道過冷,會造成快速飢餓感,並伴隨小腹疼痛和脹氣。
大腸泄:
《難經·第五十七難》:大腸泄,飯後馬上感到不適,大便顏色偏白,腸道劇烈疼痛。
大腸痹:
《素問·痹論》:腸痹,頻繁喝水卻無法排出,中氣喘促,偶爾會出現餐後立即腹瀉。
大腸咳嗽:
《素問·咳論》:肺部咳嗽不止,可能波及大腸。大腸咳嗽的特徵,是咳嗽時會失禁。
大腸癰疽:
《靈樞·癰疽篇》:天樞穴附近隱隱作痛,可能是大腸癰;若該部位皮膚稍微隆起,可能是大腸癰。
2. 腎藏說
(每日酉時,周身氣血注於腎)
謙按:腎有兩枚,在腹腔之背脊兩旁,左右對列,形如蠶豆而大,外旁凸出,內旁凹入。秉寒水之氣而命火即寄其中,受藏五藏六府之精以化髓生骨,又能分析血中之廢料,下注膀胱,以成尿液。腎藏作用,分精氣兩項。精者,腎中之真陰,男為精室,女系胞宮,均有脂膜與腎系相連。
陰靜則精聚而不散,火動則精泄而腎虛矣。腎氣者,即腎中之真元,上吸天陽,下入丹田之氣也。丹田內通腎系,真陽由腎系入命門,為全身諸氣之根,人生性命之本;繼而下達膀胱,復蒸發上行為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其行而會於中焦,則宣穀氣,熏肌膚,充周身,澤毛髮,勢若霧露之溉;至上為宗氣,則積於胸中,出於喉嚨,貫心肺而行呼吸。故丹田又名氣海,氣之所以流行不息者,即命門中相火之功用也。
腎病
沈氏曰:少陰者,陽氣初轉,陰氣乍生之謂。太陽寒水司氣,獨歸於腎(腎與膀胱相表裡),故腎為陽初轉,陰乍生之藏。蓋以腎之氣主蟄伏,主歸藏(屬於冬令),天地斂閉之氣,必歸於此,是以腎得主寒水也。人身有水,必有火,是以腎為先天根本,與心火相對待也。腎與心火南北對待,而命門真火亦寄於中者何?蓋即坎中一畫乾陽,以運化生長收藏也。
是腎固以寒為位,以水為用,以火為本,其質堅滑者,水之體;其氣流行者,火之化也。所以諸藏各一,獨腎有水火兩具,而命門真火與蟄藏真水兩相融洽,坎中一陽即藏於兩陰之間,故命火亦即涵於真水之內,如天地之陰陽動靜,互相樞紐。然靜極而動,陽生陰中,遂能升陰精以上奉心主,此升坎填離,水火既濟,先天神妙之不可思義者也。先輩云腎藏之水如海,火如龍,水暖則龍潛,水寒則龍起。
是腎火炎熾為患,皆由腎水虛寒;而腎既虛寒,益為脾土所克,其病生矣。此言水火不能既濟而為病也。然不但此也,腎家有水火兩病,火病者,龍火上爍,為害有亢與衰之分;水病者,寒淫所勝,為災有水涸濕盛之別。又剋水者為土,然水藏土中,土衰則水泛。《內經》謂腎合精,其主脾,不曰克而反曰主者,意在斯也。
又先哲之言曰腎水不足,勿撲其火,須滋陰之真源以配火;腎火不足,勿傷其水,須益其火之源以配水。果能三復斯言,治腎病之能事畢矣。
《素·標本病傳論》: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
《藏氣法時論》: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靈·本神篇》: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白話文:
(每天傍晚酉時,全身的氣血會集中到腎臟)
我認為:腎臟有兩顆,位於腹腔背脊兩側,左右對稱排列,形狀像蠶豆且較大,外側稍微凸出,內側稍微凹陷。它秉承寒水的特性,卻又蘊藏著火,它儲藏五臟六腑的精華,將其轉化為骨髓並產生骨骼,也能分析血液中的廢物,排入膀胱形成尿液。腎臟的功能,可分為精和氣兩個方面。所謂的「精」,是腎臟內的真陰,對男性而言是精室,對女性而言是子宮,它們都有脂肪膜與腎臟相連。
陰氣平靜時,精液就能積聚而不散失,當火氣妄動時,精液就會洩漏,導致腎虛。所謂的「腎氣」,是腎臟內的真元之氣,它向上吸收來自天地的陽氣,向下進入丹田。丹田內部與腎臟相連,真陽之氣從腎臟進入命門,成為全身氣的根本,也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接著,腎氣向下到達膀胱,再向上蒸發成為衛氣,溫暖肌肉,充實皮膚,滋潤皮膚紋理,負責毛孔的開合。當它運行至中焦時,就能宣散水穀的精氣,滋養肌肉皮膚,充盈全身,滋潤毛髮,如同霧露滋潤萬物一樣。當它向上成為宗氣時,就會積聚在胸腔,從喉嚨發出,貫穿心肺,進行呼吸。因此,丹田又稱為氣海,氣之所以能夠不斷運行,都是命門中相火的作用。
腎病
沈氏說:少陰是陽氣開始轉化,陰氣剛產生的意思。太陽寒水之氣主導氣,獨自歸屬於腎臟(腎臟與膀胱互為表裡),所以說腎臟是陽氣剛開始轉化,陰氣剛開始產生的臟器。因為腎氣主導潛藏,主導歸藏(屬於冬季),天地間收斂閉藏的氣,一定歸屬於腎臟,所以腎臟會主導寒水。人體有水,必然有火,因此腎臟是先天的根本,與心火相對應。腎臟與心火在南北相對,而命門真火也寄託在其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坎卦中一陽爻的象徵,藉此來運行生長與收藏。
腎臟本來就以寒為位置,以水為作用,以火為根本,它堅硬滑潤的性質是水的體現,它氣的運行是火的變化。所以其他的臟器都只有一種性質,只有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兩種性質,而且命門真火與潛藏的真水兩者能夠相互融合,坎卦中的一陽爻就藏在兩陰之間,所以命火也蘊含在真水之中,如同天地陰陽的動靜一樣,相互樞紐。然而,靜到極點就會開始動,陽氣在陰氣中產生,於是能夠將陰精上升,奉養心臟,這就是升坎填離,水火既濟,是先天奧妙難以言喻的地方。前人說腎臟藏的水像大海,火像龍,水溫暖的時候龍就潛伏,水寒冷的時候龍就升起。
如果腎火過於旺盛,都是因為腎水虛寒所導致;而當腎臟虛寒時,又會更加容易被脾土所剋制,疾病就因此產生了。這說的是水火不能相互協調而產生疾病。但不僅僅是這樣,腎臟的疾病有水和火兩種,火的疾病是指龍火向上燃燒,其危害有亢盛和衰弱之分;水的疾病是指寒氣過盛,其危害有水枯竭和濕氣過盛之別。另外,剋水的是土,然而水藏在土中,土衰弱時,水就會泛濫。《黃帝內經》說腎臟與精氣結合,並主導脾臟的功能,不說剋制反而說主導,意思就在於此。
還有前人說:腎水不足時,不要直接撲滅火氣,必須滋養陰氣的真正源頭來調和火氣;腎火不足時,不要傷害水氣,必須增加火氣的來源來調和水氣。如果能夠仔細思考這段話,那麼治療腎臟疾病的能力就已經很完備了。
《素問·標本病傳論》說:腎臟生病時,會出現小腹、腰背疼痛,小腿酸痛,三天後會出現背部肌肉疼痛,小便不通,三天後會腹脹,三天後兩脅疼痛,如果三天後還沒好轉,就會死亡。
《藏氣法時論》說:腎臟生病時,會腹部脹大、小腿腫脹、喘咳、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虛弱時則會胸口疼痛、腹部(包括大腹和小腹)疼痛、手腳冰冷、心情不愉快。
《靈樞·本神篇》說:腎氣過盛而憤怒不能停止時,就會傷害意志,意志受傷就會健忘,忘記以前說的話,腰背無法彎曲或伸直,毛髮枯槁,臉色憔悴,將會在夏季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