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湘

《治痢南針》~ 痢疾之原因

回本書目錄

痢疾之原因

1. 痢疾之原因

痢疾古稱滯下,由濕熱鬱結而成。熱勝濕多赤,濕勝熱多白。薛生白曰:凡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七八。是痢疾多由口鼻而入,而從皮毛而傷者,蓋甚少也。嘗觀夏秋之交,人之陽氣外散,腹內寒涼,多食瓜果,易成下利。且瓜果外露,蒼蠅群集,當為傳染病之媒介。

又陳久餅糕、不潔飲料,中藏毒汁,食之往往發生痢疾,此痢之由口而入者也。至於大兵之後,屍填溝壑,大水之後,人畜多亡,加以風、寒、暑、濕、燥、火之氣異常變亂,而戾氣以起,人嗅之往往發為痢疾。始則由一人沾染而來,繼則人人互相傳染,謂之瘟疫流行,此痢之由鼻而入者也。

白話文:

痢疾的成因與傳播

痢疾在古稱「滯下」,是由於體內濕熱鬱結所致。熱盛於濕則痢疾多為赤色,濕盛於熱則痢疾多為白色。

薛生白說:「凡是濕熱之邪從體表入侵的,只占十分之一二,而由口鼻進入的,則占十分之七八。」也就是說,痢疾多半是由口鼻進入體內,而從皮毛入侵的情況非常少見。

我們觀察到夏秋交替之時,人體陽氣外散,腹內寒涼,容易吃瓜果,而導致腹瀉。再加上瓜果暴露在外,蒼蠅群集,很容易成為傳染疾病的媒介。

此外,陳舊的餅糕、不潔的飲品中可能藏有毒素,食用後也容易引起痢疾,這就是痢疾由口而入的典型例子。

至於戰亂之後,屍體遍布溝壑,洪水過後,人畜大量死亡,加上風寒暑濕燥火等氣候異常變化,就會產生「戾氣」,人吸入後很容易患上痢疾。一開始可能只有一個人感染,但很快就會互相傳染,形成瘟疫流行,這就是痢疾由鼻而入的典型例子。

若夫暑去寒來,皮毛空虛,邪入人身,或因外寒之來,或因內熱之煎,相與鬱結,始則見有頭痛、發熱惡寒之表症與下利之裡症,此時若用解表清裡之法,則病自愈。若過此失治,則漸變為痢疾,如《傷寒論》之桃花湯主治下利便膿血者是也。此痢之由表而傷者也。近來西醫傳入中國,謂痢疾皆由細菌傳染而來,其實未必盡然。

細菌者,要即古之所謂戾氣也。然人有染、有不染者,何也?蓋細菌之生滅皆由體氣之盛衰,氣壯者菌自滅,氣弱者菌乃生,此一定之理也。西人不究此理,治痢專主殺菌。嘗有菌未死而體氣先虛,則菌終無由殺矣。我國治痢,專去濕熱,必壯其體氣,使體氣旺,濕熱去,而菌自滅減矣。

嗟夫,世之司命者尚其參透此理為幸。

白話文:

如果說在暑季過後,寒冷季節到來,人的皮膚和毛髮變得空虛,邪氣就容易進入人體。這邪氣可能是因為外界的寒氣,也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熱氣過度煎熬身體所引起。當邪氣和熱氣在體內積聚時,就會出現頭痛、發熱、畏寒等表徵,以及腹瀉等內臟症狀。這個時候,如果使用解表和清裡的方法來治療,病症就能得到痊癒。但如果錯過了這個治療時期,病情會進一步發展成為痢疾,就像《傷寒論》中的桃花湯所治療的那種下腹疼痛帶有血液和膿液的症狀一樣。這是因為痢疾的形成往往是由於表層受到損傷所致。

近年來,西方醫學傳入中國,認為痢疾都是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細菌,就是古人所謂的「戾氣」。但人會被感染,也可能不會被感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細菌的生命力和消滅都取決於體內的氣血是否強壯。氣血強壯的人,細菌自然無法存活;氣血弱的人,細菌才會滋生。這是必然的道理。西方醫生不研究這個道理,他們專門使用殺菌的方法來治療痢疾。但若是在細菌還未死亡之前,身體的氣血已經虛弱,那麼細菌根本無法被殺死。

我國對痢疾的治療,專注於消除濕氣和熱毒,必須強化體內的氣血,讓氣血旺盛,濕氣和熱毒自然消失,細菌也會減少。

唉,那些負責人類生死的醫者,如果能透徹理解這些道理,將是多麼幸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