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5)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5)
1. 飲乳嬰兒與能食童子用藥不同
夫飲乳嬰兒者,由人之生,胃氣未固,膚革未成,飲乳易傷,風邪易入,臟腑嬌嫩,血氣懦弱,肌體不密,精神易弊,故用藥當審其大小輕重而用之可也。蓋差之毫釐,立見危殆,安可與能食童子同用藥也?且能食童子,自絕乳後,食火灼炮炙之物,酒面甘肥,魚肉滋味,安可與飲乳嬰兒同用藥也?夫嬰兒有疾服藥,但與乳母服之為要法,譬如童子吃食,與嬰兒飲乳同,乳母既服其藥,必流入乳,兒亦飲之,是以童子能食服藥也,免其剽悍毒烈之藥,蒸熏臟腑,亦為良法。
且能食童子,穀氣既實,臟腑充盈,如生疾病,能食不大便,裡急後重,手掌心並腋下有汗,當令大便如常,遇心熱啼哭,小便不通,心神不安,當利其小便。飲乳嬰兒有斯疾,但將斯藥與乳母服,是亦嬰兒服之也。
白話文:
剛出生還在喝奶的嬰兒,因為剛來到這個世上,胃氣還不夠強健,皮膚也還沒長好,喝奶容易受傷,風邪也容易入侵。他們的臟腑很嬌嫩,氣血也比較虛弱,身體的防禦力不夠,精神也容易疲憊。所以用藥時,一定要仔細考量藥的劑量,要根據他們的大小輕重來調整。因為稍微差一點點,就可能會有危險,怎麼可以跟已經能吃飯的孩童用一樣的藥呢?
而且,能吃飯的孩童,斷奶後,會吃一些燒烤油炸的東西,還有酒類、甜食、肥肉、魚肉等重口味的食物,又怎麼可以跟喝奶的嬰兒用一樣的藥呢?
嬰兒如果生病要吃藥,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的母親吃藥。這就像是孩童吃飯,跟嬰兒喝奶一樣,母親吃了藥,藥就會透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所以讓母親吃藥,就等於讓嬰兒吃藥一樣。這樣可以避免嬰兒直接接觸到太過強烈或有毒性的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會刺激嬰兒的臟腑,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另外,能吃飯的孩童,因為穀物消化得好,臟腑也比較充實,如果生病,可能會出現能吃飯卻不大便,肚子痛想拉卻拉不出來,手掌心和腋下會流汗等情況。這時候要讓他們的大便恢復正常。如果他們因為心熱而哭鬧,小便不順暢,心神不安,就應該讓他們小便順暢。喝奶的嬰兒如果有這些症狀,只要讓他們的母親吃這些藥,就等於是嬰兒自己在吃藥了。
2. 瘡疹本稀不可發表
夫傷寒表證,須看榮衛淺深,故仲景有發汗者,有調榮衛者,有和解者,三者分輕重虛實淺深也。瘡疹固蘊熱毒而斑生,亦看熱氣深淺,故瘡疹本稀者,為不可表,小兒數日熱運於少自快,但以升麻湯荊芥散主之。出雖少,足心有者,此出齊不可表也。出齊皆成血疱,或已出膿疱,或水疱,或至於痂疕者,皆不可表。
此臟氣既平,榮衛既和,自然而愈。妄加治療,補之則熱,瀉之則寒,表之為斑爛,愈生多疾矣。何謂瘡本稀?蓋瘡疹無定數,如汗之無多寡,但看所蘊熱毒之微盛爾。且瘡疹出而不甚熱,既出而喜笑如常,無寒熱,無煩躁諸證,蓋有少便膿血痂疕,此皆瘡本稀,不可表也,但解毒而已,若本稀而強欲發之,則為斑爛,為倒靨,為虛脫,為中寒,為虛熱,不可不知。
白話文:
傷寒的表證,必須觀察身體的榮衛氣血的深淺狀況。所以張仲景在治療時,有發汗的、有調理榮衛的、有和解的,這三種方法是針對病情輕重、虛實、深淺的不同而區分的。
瘡疹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蘊藏熱毒而長出斑點,也要看熱氣的深淺。所以,瘡疹本來就稀疏的,就不可以發汗。小孩子發病幾天後,熱氣自行消退就會好轉,只需要用升麻湯或荊芥散來治療。如果瘡疹出的雖然很少,但腳底有長的,這就表示瘡疹已經出齊了,不可以發汗。如果瘡疹出齊後,都變成血泡,或已經變成膿皰、水泡,甚至結痂,這些情況都不能發汗。
這時身體的臟氣已經平和,榮衛氣血也調和了,自然就會痊癒。如果亂用藥物治療,補養會使熱更嚴重,瀉火會導致寒冷,發汗會使皮膚長滿斑點,反而會產生更多疾病。
什麼叫做「瘡本稀」呢?瘡疹的數量不固定,就像出汗的多少一樣,只要看體內蘊藏的熱毒是多還是少就好。而且,瘡疹出來後,如果身體沒有很熱,出來後還能像平常一樣嬉笑,沒有發冷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即使出現少量的大便膿血或痂皮,這些都屬於「瘡本稀」,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只需要解毒就好。如果本來就稀疏卻強行發汗,就會導致皮膚潰爛、倒靨、虛脫、中寒、虛熱等嚴重情況,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3. 瘡疹無凝滯則勿表勿下
病有遲速,蓋日數待榮衛以祛運其蘊毒而出也。且瘡疹熱數日,運熱毒為赤斑點,出於肌膚中,至足有方為出齊。蓋斑點長成血疱,血疱成膿疱,膿疱結痂疕,此雖大略之言,瘡疹必先斑次血疱,又次膿疱,又次結痂疕,此自然之序。善治病者,不可先時而後,亦不可後時而先也。
蓋傷寒表證,出汗而愈,其有一二日便汗出者,則名為狂汗,雖出之必復重。又期六七日,正汗出則愈矣。傷寒里證,當下則下之,若下早為結胸,為痞氣,蓋病深在裡者則可下。以此言之,比之治瘡疹,或表或下,若太早則病毒不去,真氣受弊,有如瘡疹,自然出快,不勝其幸,若反加妄表妄下,適以為害。然發表則熱氣承表而出,不知自然微盛,為斑爛,為倒靨,為虛脫者多矣。
妄下則為內虛,為陷伏,為夭傷,宜審慎之可也,合表合下證各別,具詳之矣。
白話文:
疾病有快慢之分,是因為需要時間讓身體的氣血運行,把體內蘊藏的毒素排出。像麻疹這種病,發熱幾天後,會將熱毒轉化成紅色斑點,從皮膚裡面透出來,一直到全身都長滿才算發透。這些斑點會長成水疱,水疱會變成膿疱,膿疱最後會結痂脫落,這雖然只是大致的過程,但麻疹一定會先出現斑點,接著是水疱,然後是膿疱,最後才結痂,這是自然的順序。懂得治病的人,不能太早或太晚,要順應自然的進程。
就像傷寒的表證,發汗就會好,如果一兩天就發汗,那叫做「狂汗」,即使出了汗病也會復發。通常要等到六七天,身體自然發汗才會痊癒。傷寒的裡證,該用瀉藥就要用,但太早用瀉藥反而會造成結胸或痞氣,只有病已經深入體內才能用瀉藥。同樣的道理,治療麻疹,要不要用發汗或瀉藥,如果太早用,毒素不會排出,反而會傷到身體的元氣。麻疹自然發出來最好,如果亂用發汗或瀉藥,反而會造成傷害。發汗會讓熱氣從體表散發出來,但如果身體自然微弱,就會出現斑疹化膿、倒陷、虛脫等症狀。
亂用瀉藥會導致體內虛弱、病邪內陷、甚至夭折,所以應該謹慎。適合用發汗或瀉藥的病情各不相同,這些都已經詳細說明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