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5)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5)

1. 飲乳嬰兒與能食童子用藥不同

夫飲乳嬰兒者,由人之生,胃氣未固,膚革未成,飲乳易傷,風邪易入,臟腑嬌嫩,血氣懦弱,肌體不密,精神易弊,故用藥當審其大小輕重而用之可也。蓋差之毫釐,立見危殆,安可與能食童子同用藥也?且能食童子,自絕乳後,食火灼炮炙之物,酒面甘肥,魚肉滋味,安可與飲乳嬰兒同用藥也?夫嬰兒有疾服藥,但與乳母服之為要法,譬如童子吃食,與嬰兒飲乳同,乳母既服其藥,必流入乳,兒亦飲之,是以童子能食服藥也,免其剽悍毒烈之藥,蒸熏臟腑,亦為良法。

白話文:

對於喝母乳的嬰兒,由於人的一生胃氣尚未鞏固,皮膚也沒有發育完整,喝母乳容易受傷,風邪容易侵入,臟腑嬌嫩,血氣懦弱,肌肉組織也不致密,精神容易疲倦,因此用藥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病情輕重來決定。差之毫釐,立刻就會有危險,怎麼能與能吃東西的兒童用同一樣的藥呢?而且能吃東西的兒童,在斷奶之後,吃的是火烤、油炸等食物,吃的是酒、米飯、油膩的食物,吃的是魚、肉等美味的食物,怎麼能與喝母乳的嬰兒用同一樣的藥呢?嬰兒有疾病需要服藥,只要讓哺乳的母親服用藥物,這是一個重要的辦法。比如兒童吃飯,與嬰兒喝母乳是一樣的,母親服用了藥物,藥物一定會溶入乳汁中,嬰兒也喝進去了,所以兒童能夠服用藥物,免去藥物刺激、毒性大、蒸燻臟腑,這也是一個好辦法。

且能食童子,穀氣既實,臟腑充盈,如生疾病,能食不大便,裡急後重,手掌心並腋下有汗,當令大便如常,遇心熱啼哭,小便不通,心神不安,當利其小便。飲乳嬰兒有斯疾,但將斯藥與乳母服,是亦嬰兒服之也。

白話文:

哺乳期的婦女如果能食用童子尿,穀氣自然豐滿,臟腑充盈。如果生病了,進食後不大便,內裡急迫,後重(裡急後重是指燥熱而腹瀉,肛門灼熱疼痛,大便頻數)。手掌心和腋下都出汗,此時應當幫助大便恢復正常。如果嬰兒出現心熱、啼哭不止、小便不通、心神不寧的情況,應當通利小便。如果哺乳期的嬰兒得了這種病,應當將藥物給乳母服用,嬰兒也會因此而得到治療。

2. 瘡疹本稀不可發表

夫傷寒表證,須看榮衛淺深,故仲景有發汗者,有調榮衛者,有和解者,三者分輕重虛實淺深也。瘡疹固蘊熱毒而斑生,亦看熱氣深淺,故瘡疹本稀者,為不可表,小兒數日熱運於少自快,但以升麻湯荊芥散主之。出雖少,足心有者,此出齊不可表也。出齊皆成血疱,或已出膿疱,或水疱,或至於痂疕者,皆不可表。

白話文:

在中醫中,治療外感風寒的症狀,首先要診斷榮衛氣血的淺深虛實。因此,仲景有讓患者發汗的治療法、調理榮衛氣血的治療法、以及和解表證的治療法。這三種治療法的區分,是根據輕重虛實淺深的不同而定。

瘡疹屬熱毒蘊結而發生的皮膚病,同樣要診斷熱氣的深淺程度。因此,瘡疹本來就很少的,不適合發汗治療。如果小兒發熱數日,熱氣運於皮膚淺層,自然會好,只需要使用升麻湯和荊芥散治療即可。

如果瘡疹已經出得比較多,足心有出疹的現象,表示瘡毒已經深入體內,也不適合發汗治療。如果瘡疹已經全部出齊,並且都變成血皰、膿皰或水皰,或者已經結痂,也不適合發汗治療。

此臟氣既平,榮衛既和,自然而愈。妄加治療,補之則熱,瀉之則寒,表之為斑爛,愈生多疾矣。何謂瘡本稀?蓋瘡疹無定數,如汗之無多寡,但看所蘊熱毒之微盛爾。且瘡疹出而不甚熱,既出而喜笑如常,無寒熱,無煩躁諸證,蓋有少便膿血痂疕,此皆瘡本稀,不可表也,但解毒而已,若本稀而強欲發之,則為斑爛,為倒靨,為虛脫,為中寒,為虛熱,不可不知。

白話文:

這個臟器的氣血平和了,榮衛之氣調和了,自然就會痊癒。如果魯莽地治療,補藥吃多了會上火,瀉藥吃多了會著涼,治療外感風寒會發出斑疹,這樣就會產生更多的疾病。什麼叫做瘡疹微少?是因為瘡疹沒有固定的數量,就像汗液多少不定一樣,只看體內蓄積的熱毒多少罷了。而且瘡疹出來後沒有很發熱,長出來後還能像往常一樣笑著,沒有寒熱、煩躁等症狀,大抵上是因為膿血凝結成痂,這是瘡本稀,不能再發揮了,只能解毒罷了。如果本就稀少,卻還強行發出來,就會變成斑疹、倒靨、虛脫、中寒、虛熱等病,不可不知。

3. 瘡疹無凝滯則勿表勿下

病有遲速,蓋日數待榮衛以祛運其蘊毒而出也。且瘡疹熱數日,運熱毒為赤斑點,出於肌膚中,至足有方為出齊。蓋斑點長成血疱,血疱成膿疱,膿疱結痂疕,此雖大略之言,瘡疹必先斑次血疱,又次膿疱,又次結痂疕,此自然之序。善治病者,不可先時而後,亦不可後時而先也。

白話文:

疾病的發展有快有慢,這取決於榮衛運行的快慢,以便將蘊藏的毒素排出體外。例如,瘡疹發熱數日後,運行的熱毒就會形成紅色斑點,出現在皮膚上,而直到足部出現斑點纔算是完全出齊。

斑點長成血泡,血泡變成膿包,膿包結痂脫落,這是瘡疹發展的大致過程。瘡疹必須先出現斑點、然後是血泡、再是膿包、最後是結痂脫落,這是自然發展的順序。

善於治療疾病的人,不能在疾病的發展還沒完成的時候就進行治療,也不能在疾病的發展已經完成之後才進行治療。

蓋傷寒表證,出汗而愈,其有一二日便汗出者,則名為狂汗,雖出之必復重。又期六七日,正汗出則愈矣。傷寒里證,當下則下之,若下早為結胸,為痞氣,蓋病深在裡者則可下。以此言之,比之治瘡疹,或表或下,若太早則病毒不去,真氣受弊,有如瘡疹,自然出快,不勝其幸,若反加妄表妄下,適以為害。然發表則熱氣承表而出,不知自然微盛,為斑爛,為倒靨,為虛脫者多矣。

白話文:

關於傷寒的表證,出汗後就能痊癒,有些一兩天就可以出汗的,這就稱為狂汗,即使出汗了,病情也一定會加重。再過六七天,正汗出來了,病情就好了。傷寒的裏證,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瀉下得太早,就會形成胸悶、痞氣等證狀,因為病情深入裡證,就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由此可以說明,把它比作治療瘡疹,或是發表或是瀉下,如果太早,毒邪就不能被清除,真氣受到損害,就像瘡疹一樣,自然就能快速地長出來,這真是不幸,如果你反而妄用發表的藥物或瀉下的藥物,反而是有害的。但如果發汗則熱氣運行於表證而排出,不知道自然會微微加重,而產生斑疹、倒靨、虛脫等症狀的人很多。

妄下則為內虛,為陷伏,為夭傷,宜審慎之可也,合表合下證各別,具詳之矣。

白話文:

妄下則為內虛,為陷伏,為夭傷,宜審慎之可也,合表合下證各別,具詳之矣。

翻譯:盲目下瀉則會導致內虛,成為陷伏(疾病深入體內),造成夭折(早逝)。應該審慎對待,具體情況詳見「合表合下證」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