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2)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2)

1. 瘡痘黑陷耳尻反熱

五行以土旺制水,五臟以脾制腎。蓋土旺水升,上而不下走泄,此五行相生相制,使之既濟,此五臟平和陰陽升降也。且人平居飲食,以滋脾土,脾土運化滋榮衛,觀脾土於中,上滋肝榮肺,衛下以腎水不走泄。苟失其平,則有太過不及之患。何以知之?瘡痘出耳尻冷,此脾土勝腎水,瘡痘陷而耳尻熱,此腎水反勝脾土矣。

白話文:

五行中,土能剋制水,五臟中,脾臟能剋制腎臟。這是因為如果土旺盛,水就會上升,並向上去,而不會向下流失,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使之達到相互平衡的狀態,這也是五臟陰陽升降協調的表現。

此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飲食,是以滋養脾胃為主的。脾胃將食物運化,滋養衛氣,從脾胃之中,向上滋養肝臟,榮養肺臟,向下制約腎臟之水,使其不致於流失。如果失去了這種平衡,就會有過盛或不足的弊病。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平衡呢?如果瘡痘出現在耳朵和臀部的後面,並且感覺耳朵和臀部後側寒冷,這表明脾土剋制了腎水,瘡痘陷下去而耳朵和臀部後側感覺燥熱,這表明腎水反過來制約了脾土。

蓋耳尻者,腎也,體熱則血脈敷榮,則穀氣盛也。錢氏百祥丸,瀉膀胱腎水,令脾土復旺,當此致於不救者,亦十有八九,亦豈得已而用之哉。當此之際,不用百祥丸,則無治法,毒氣去而真氣不絕者猶活,不去其毒,則束手矣。如《活人書》,厥陰證土敗木賊,用承氣湯瀉其毒氣,亦豈得已而用之。

白話文:

耳朵後面就是腎臟,身體發熱,血脈運行旺盛,穀氣盛旺。錢氏百祥丸可以瀉除膀胱和腎臟的水分,使得脾胃的能量重新旺盛,但使用百祥丸導致無法救治的病患,也有十之八九,這也是不得已才使用的。像這種時候,不使用百祥丸,就沒有辦法治療,毒氣去除了,但真氣還沒有斷絕,病人還有救,如果不除去毒氣,那就束手無策了。就好像《活人書》中記載的,厥陰證是指水旺木虛,需要用承氣湯來瀉除毒氣,這也是不得已才使用的。

當此而不下,亦不可也。愚思之,與其瘡痘用百祥丸,傷寒承氣湯下其毒,莫若救脾土於未侵之先,治其未然者為良,庶幾不致狼狽之地,成功於不見危處為妙。

白話文:

如果到了這個時候才治療,也是不行的。愚昧的我考慮到,與其在瘡痘出現時用百祥丸,在傷寒時用承氣湯來治療其毒,不如在脾土未被侵犯之前就保護它,預防疾病的發生纔是最好的方法,這樣纔不會陷入狼狽的境地,在沒有出現危險的情況下取得成功纔是最好的。

2. 瘡黑亦有逆順者

瘡疹出者為順,黑靨陷伏者為逆。然其中黑靨亦有順者,此為瘡逆。脾氣乃強,則脾土盛制水也,是脾強而腎退,雖黑靨而忽瀉膿血,並痂疕者順。此必舊服補脾藥,脾氣得盛,而不衰其外,肢絡瘡黑靨而不危者,得脾臟不衰,則心肺肝腎有以救之。《素問》云:脾病則五臟危,今脾土既盛,餘四臟則慮矣。

白話文:

瘡疹向外發作是順利自然的,黑靨陷伏則是不好的徵兆。然而,也有順利的情況下出現黑靨,這是瘡勢倒轉逆行。脾氣強盛時,脾土的力量可以壓制水,導致脾強而腎虛。此時,即使出現黑靨,也會突然瀉出膿血並癒合,這是順利的徵兆。這一定是服用過補脾的藥物,使得脾氣旺盛,沒有耗損,因此肢體、脈絡上出現瘡和黑靨也不會危及生命,這是因為脾臟沒有衰退,而心、肺、肝、腎等臟器可以救助它。《素問》中說:「脾臟有病,則五臟都可能受到危脅。」如今脾土已經強盛,其他四臟就應該考慮了。

臟腑既無虧盈,則不能為害。又有黑靨而逆者,乃水穀不消,瀉乳不化而逆,是脾虛不能制腎,故水穀乳食不化而自泄,此脾土既衰於裡,外有瘡疹黑靨者,是毒氣陷伏,必先入脾。脾虛而受毒,四臟皆因而危殆矣。是以為逆為難治。嘗觀古書云:病在臟者半死半生,病在表者輕。

白話文:

臟腑本身沒有虧損和盈滿,就不會產生危害。另外一種症狀是臉上長黑斑和反胃,這是因為水穀沒有消化,乳食沒有消化而反胃,這是脾虛不能控制腎臟,所以水穀乳食沒有消化而自然泄瀉,脾臟虛弱在內部,外部有瘡疹、黑斑的人,是毒氣陷伏,必定先侵入脾臟。脾臟虛弱而受到毒氣侵害,四臟都會因此而危險。所以說反胃很難治療。我曾經看過古書上說:疾病在臟腑的人半死半活,疾病在表皮的人病情較輕。

以此瘡疹瀉膿血瘡痂者雖順,非可為常治法,此亦九死一生之證爾。

白話文:

雖然瘡疹流出膿血和瘡痂的順利過程,但這並非常規的治療方法,這也屬於九死一生的情況。

3. 瘡疹出遲朝夜啼哭

神魂魄意智,五臟之正神也。喜怒悲憂恐,五臟之情偽也。人之五臟調暢則安適,抑鬱則煩悶。故小兒瘡疹者,蘊非常之熱毒,為瘡疹而外未得出,在臟腑而不能散,故喜怒不常,悲恐相仍,則神不能安,而朝夜啼哭也。當此醫者察其蘊毒在表在裡,當隨證滲泄。若發熱渴水,面赤小便赤,宜微表令出可也。

白話文:

神魂魄意智是五臟的正神。喜怒悲憂恐是五臟的情緒變化。人的五臟如果調暢,人就會舒適。如果五臟鬱悶,人就會煩悶。所以小兒患瘡疹,是蘊含著非常的熱毒,瘡疹出現在體表,是熱毒沒有排出去,在臟腑裡不能散發,所以小兒喜怒不常,悲恐交加,精神不安,所以晝夜啼哭。醫生在這種情況下,要察看毒在表還是裡,根據情況進行滲泄治療。如果發熱口渴,臉紅小便赤,應該微微發汗,讓毒氣排出來就可以。

若外無熱,大便秘,腹脹滿者,當令大便通。大抵內無壅滯之氣,則榮衛通行,神魂泰然,瘡疹亦出快矣。昧者不知察,惟見朝夜啼哭,或以為心熱,或以為聚痰,或涼或下,不能去其表裡熱毒,復使其冷熱相併,反生多疾,不可不知。

白話文:

如果沒有外在的熱毒,但有大便祕結、腹脹滿的情況,應該先讓大便通暢。總的來說,體內沒有鬱積的氣滯,氣血運行通暢,神魂安寧,瘡疹也能迅速消除。有些醫生不明察病情,只看到病人整天哭鬧,就以為是心熱,或以為是痰濕積聚,於是使用清涼或瀉下的藥物。但這樣做不僅不能去除表裡熱毒,反而會使寒熱交併,反而引起更多疾病。這是不可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