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1)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1)

1. 瘡疹皆多在表不可妄下

傷風與寒以汗解,汗者谷之精氣也,瘡疹作膿血痂疕,膿血痂疕血也。古人以解利藥,如升麻湯之類,皆懼其血熱毒甚,則瘡疹尤甚,故少涼血以解其毒。瘡疹亦易於將理,何嘗以轉瀉傷其臟腑脾胃也。蓋臟腑脾胃既寒,何以運行榮衛?榮衛既遲,瘡疹膿血痂疕何以蒸成,故知傷寒則氣行汗出而已,尚不可下,況瘡痘在血氣溫厚,內不虛而外不寒,則出而不伏陷矣。

胡不觀內補散,治癰疽至驗,皆是暖血行榮衛藥,今瘡疹與癰疽皆瘡也,何嘗以轉瀉而治癰疽也。

白話文:

傷風感冒和寒邪入侵,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汗水是身體精氣的表現。瘡疹會產生膿、血和痂皮,這些都是血的表現。古代醫生使用像升麻湯這類的解表藥,其實是擔心病患血熱毒性太強,導致瘡疹更加嚴重,所以會稍微使用涼血的藥物來解毒。瘡疹其實很容易處理,怎麼會用瀉下的藥物來傷害臟腑脾胃呢?如果臟腑脾胃虛寒,要如何運化氣血呢?如果氣血運行遲緩,瘡疹的膿、血和痂皮又怎麼會形成呢?所以說,傷寒的時候,只要讓氣血運行,汗發出來就好了,都不可以隨便用瀉下的藥,更何況瘡疹這種病,血氣本來就溫盛,體內不虛弱,體表也不寒冷,瘡疹自然就會發出來,而不會潛伏陷落。

你看內補散這種藥,治療癰疽非常有效,它都是溫養血液、運行氣血的藥物。現在瘡疹和癰疽都是瘡,難道會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癰疽嗎?

2. 瘡疹陷伏倒靨

瘡疹陷伏倒靨,方書稱倒靨而已,殊不知內虛不能盡出者為陷伏,外被風寒所迫,或被惡氣沖觸,而不得出者名倒靨。然得之有始末輕重不同,若一概用藥,因茲夭折者多矣,蓋瘡疹已出,斑點為始,以血疱為中,以結膿窠痂疕為末,三者淺深不同,烏得不論。夫既出斑點為始者,臟腑蒸蘊,毒氣內外皆熱,數日既熱甚,蘊斑毒於肌竅,出於皮膚,亦有陷伏,亦有倒靨,斑點始出,外被風寒所感,使肌竅復開,血凝澀而不行,必身疼。四肢微厥,氣血盛,與風寒相搏於肌膚,必大小便秘。

斑點不長,或黑色,或身生青紫癮疹,此為倒靨也,當此可溫肌,發散風寒,如紫草蟬蛻陳皮葡萄人齒殭蠶荷葉之類,溫散寒邪,然後熱氣復行,則斑出矣。有胃虛而不能副榮衛者,雖出而覆沒,故斑運白色,或黑色,此內虛所致,故出而無血氣以應之,其人必不能食乳。

或大便自利,小便不赤而清,或倦或嘔,四肢微厥,乃由內胃既虛,自不能出,因為陷伏也,當此宜用溫辛之藥,令其胃暖,榮衛復溫,必自然出矣,如理中湯活血散人齒散之類以溫之,吐利甚者,須姜附硫桂亦可用,此治內自虛而陷伏者也。若以血疱為中者,是紅斑出之後,至足有斑為出齊,斑疹毒方出盡也,自斑點生如豆,起於肌皮之上,所以血疱為中者,未結膿血痂疱之前證也。

血疱七日當結膿血痂疱,當此或外被風寒所感為倒靨,或胃氣虛而吐瀉為陷伏者,亦前法治之可也。血疱是毒氣正盛,陽熱內外彌滿,無陰以收之。血疱出至七日,而當結膿窠痂疕而愈,今七日而尚如豆大,血貫之不結膿窠,此由毒氣內外貫注,血熱相搏,必復入於心矣,痘至危斃,急以豬尾膏涼心血,使陰氣感之,必隨時結痂疕而愈,古人以硃砂腦麝豬血等涼心藥治瘡疹,是治其毒氣已出後,心熱毒氣倍常,則用之也,非治里自弱而陷伏者,非肌竅感寒而倒靨者可用也。

陷伏倒靨,皆虛寒證,陷伏胃弱,自不能出,當溫之,倒靨是風寒外感於肌竅,當發散,故非豬尾膏證。豬尾膏是治心熱太過,而不能自收斂結痂疕者,非為涼脾之藥也。蓋《素問》云:瘡瘍燥痛,非皆出於心。當血疱後紫黑而不結膿窠痂疕,內外貫注毒氣,還復於心則危矣。

以血疱結膿窠,膿窠結痂疕,如結濃膿窠痂疕,無外有感冒而生病者,此觸冒之過,治之無異於前斑點時用者也。觀小兒數日減食,則胃虛熱甚,氣耗作斑點,膿窠則血弱在痂疕之際,少增滋養,榮衛調適,寒溫藥以助之為佳,病後服解利藥,亦不可緩也,。瘡疹未透,心煩狂燥,氣喘妄語,或見鬼者龍腦膏,觸犯黑色者奪命膏,黑陷者百祥丸、藍根散、四聖散、人齒散,毒盛而黑色者,山梔湯宣毒膏。

《良方》治毒氣入臟而不出者腦子豬血酒,《活人書》黑瘡子惡候,無比散、倍金散、硃砂散。瘡子反入,抵聖丸、救生散、玳瑁散、化斑散。瘡子靨,花蛇散、麻黃湯、濕生蟲散、橄欖核磨水牛蒡散,治黑色名鬼瘡子,人齒豬血散皆是。熱盛毒氣倒靨者,非治裡虛,吐瀉不食而倒靨者,如脾胃虛吐瀉,或斑未出,醫人不識,懼用涼藥冰卻,致令內伏不出,胃愛散主之。服之汗出者,不用控心散,如無汗,即服控心散,後下羌活散為良。

白話文:

麻疹或天花等疹子,如果沒有順利發出來,反而向內陷伏,或顏色變成暗沉、像臉上的黑痣,這種情況在醫書上只稱為「倒靨」。但實際上,是因為身體內虛弱,無法讓疹子完全發出來,叫做「陷伏」;或是因為體外受到風寒侵襲,或是被不好的氣息沖到,導致疹子無法正常發出,叫做「倒靨」。

這兩種情況的病程有輕重之分,如果都用同樣的藥來治療,會導致許多病人因此死亡。因為疹子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先是出現斑點,接著變成血泡,最後形成膿包和結痂。這三個階段的病程深淺不同,當然不能用同樣的方式治療。

疹子剛開始出現斑點時,是因為體內臟腑積熱,導致毒氣由內向外散發,此時身體內外都感到熱。幾天後,熱氣更盛,毒素聚集在皮膚的毛孔中,然後在皮膚表面形成斑點。這時也有可能出現「陷伏」或「倒靨」的情況。

如果斑點剛出現時,又受到風寒侵襲,導致皮膚毛孔再次閉合,使得血液凝滯不通暢,就會感到身體疼痛、四肢冰冷。如果體內氣血旺盛,與侵入的風寒在皮膚表面相搏鬥,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順暢。

如果斑點不長大,或是呈現黑色、身體出現青紫色的癮疹,這就是「倒靨」的現象。這時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溫暖肌肉,幫助發散風寒,可以使用像紫草、蟬蛻、陳皮、葡萄、人牙齒、僵蠶、荷葉等藥材,來驅散寒邪,讓熱氣重新運行,這樣疹子才能順利發出。

有些病人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好好運化營養,導致疹子發出後又消失,所以斑點呈現白色或黑色,這是因為身體內虛所導致,疹子沒有足夠的氣血來支持。這種病人通常無法喝奶。

如果病人出現大便次數增加、小便清澈不黃、精神疲倦或嘔吐、四肢冰冷等症狀,這是因為體內脾胃虛弱,導致疹子無法發出,這種情況叫做「陷伏」。這時應該使用溫熱辛辣的藥材,來溫暖脾胃,讓氣血重新運行,疹子自然就會發出來。可以使用像理中湯、活血散、人齒散等藥材來溫補。如果吐瀉嚴重,則可以使用薑、附子、硫磺、桂皮等藥材。這是用來治療因內虛而導致「陷伏」的方法。

如果疹子的發展進入血泡階段,代表紅斑已經長出來,直到身體各處都有疹子才算完全發出。從斑點像豆子一樣在皮膚上開始生長,到還沒結膿包和結痂之前,這個階段就稱為血泡階段。

血泡通常在七天後會結膿包和結痂。在這段期間,如果體外受到風寒侵襲,就會變成「倒靨」;如果因為脾胃虛弱而出現吐瀉,就會變成「陷伏」。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先前所說的方法來治療。

血泡出現時,代表毒氣正盛,體內外都充滿陽熱,沒有陰氣來收斂。血泡應該在七天後結成膿包和結痂而痊癒。如果過了七天,血泡仍然像豆子一樣大,而且內部充滿血液卻無法結膿包,這表示毒氣由內向外不斷擴散,導致血液發熱,這種情況很危險,毒氣可能會再次侵入心臟,導致死亡。這時應該趕快用豬尾膏來冷卻心血,利用陰氣來收斂,幫助疹子結痂痊癒。古人使用硃砂、腦麝、豬血等冷卻心臟的藥物來治療疹子,是用來治療疹子發出後,心臟熱毒太盛的情況,並不是用來治療因體內虛弱而導致的陷伏,也不是用來治療因毛孔受寒而導致的倒靨。

「陷伏」和「倒靨」都屬於虛寒的症狀。「陷伏」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疹子無法順利發出,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倒靨」是因為體外毛孔受到風寒侵襲,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所以豬尾膏不是治療這兩種情況的藥。豬尾膏是用來治療心臟熱毒太盛,導致疹子無法自行收斂結痂的情況,而不是用來冷卻脾胃的藥物。

《黃帝內經》說:「瘡瘍疼痛乾燥,不一定都是因為心臟引起的」。當血泡出現後,如果顏色變成紫黑而且無法結膿包結痂,代表體內外毒氣不斷擴散,並再次侵入心臟,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如果血泡能順利結膿包,膿包能順利結痂,而且沒有其他外感症狀,那代表病情的發展正常。治療方法與疹子剛出現斑點時的方法一樣。觀察小孩如果連續幾天食慾不佳,代表脾胃虛熱,導致氣血耗損,產生斑點。當膿包形成時,代表氣血較弱。所以在結痂的階段,應該稍微增加營養,調理氣血,使用溫熱或寒涼的藥物來輔助,這樣才比較好。病癒後,也應該服用一些解毒的藥物,不能拖延。

如果疹子無法順利透發,導致病人煩躁、狂躁、氣喘、胡言亂語、甚至產生幻覺,可以使用龍腦膏。如果疹子顏色變成黑色,可以使用奪命膏。疹子變成黑色又下陷,可以使用百祥丸、藍根散、四聖散、人齒散。如果毒氣太盛導致疹子變成黑色,可以使用山梔湯和宣毒膏。

《良方》記載用腦髓和豬血酒來治療毒氣侵入臟腑卻無法發出的情況。《活人書》記載,黑色瘡子是惡劣的徵兆,可以使用無比散、倍金散、硃砂散。如果瘡子反覆向內侵襲,可以使用抵聖丸、救生散、玳瑁散、化斑散。如果瘡子變成「倒靨」,可以使用花蛇散、麻黃湯、濕生蟲散、橄欖核磨水牛蒡散來治療。如果瘡子變成黑色,被稱為「鬼瘡子」,可以使用人齒豬血散來治療。如果因為熱毒太盛導致疹子變成「倒靨」,這不是因為體內虛弱所導致。如果因為脾胃虛弱導致吐瀉、食慾不佳,疹子又變成「倒靨」,如果醫生不了解情況,害怕用寒涼藥物,反而導致疹子向內潛伏無法發出,可以使用胃愛散來治療。服用胃愛散後如果出汗,就不用再服用控心散,如果沒有出汗,就服用控心散,之後再服用羌活散,效果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