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0)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20)

1. 誤下證

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熱亦在表,尤不可轉下者,蓋熱毒已在表故也。《活人書》云: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必毒氣入里,則殺人。蓋熱在表,則表實而裡虛,故身雖熱,里無可下證,而便下之,則里無陽以應表,至於陷伏而死者多矣。大抵瘡疹血氣順,脾胃溫,則易發;若里無熱,而誤於疏轉,則令氣弱血澀脾冷,榮衛無以運化,而毒氣難泄,立見危殆,尤當審諦。又況小兒鼻塞唇焦,內伏熱也。

脈細面色萎黃,或青色,皮膚又慢,口吐清涎者,此誤下證也。或服涼藥太過,或里無熱壅滯,則不可下也。

白話文:

傷寒發燒的時候絕對不可以使用瀉藥,麻疹、疹子的發熱也是在體表,更不可以轉用瀉藥來治療,因為熱毒已經在體表了。《活人書》說:小孩子發燒但耳朵冰冷、屁股冰冷還咳嗽,就隨便用瀉藥,一定會讓毒氣進入體內,這樣會死人的。因為發熱在體表時,體表是實證而體內是虛證,所以雖然身體發熱,但體內並沒有適合用瀉藥的情況,如果隨便使用瀉藥,體內沒有陽氣來應對體表,就會導致病情惡化而死亡的例子很多。

一般來說,麻疹、疹子只要氣血順暢、脾胃溫和就容易發出來;如果體內沒有熱,卻誤用疏導的藥物,就會導致氣虛弱、血運行不暢、脾胃虛寒,使得營養和衛氣無法正常運作,毒氣難以排出,很快就會出現危險的情況,更應該仔細審視。更何況,小孩子如果鼻塞、嘴唇乾焦,這也代表體內潛伏著熱。

脈搏細微、臉色萎黃或發青、皮膚反應遲鈍、嘴裡吐出清稀的口水,這些都是誤用瀉藥的症狀。有時候是因為服用過多的寒涼藥物,或是體內根本沒有熱邪壅塞,都不可以用瀉藥。

2. 論瘡痘已出後復生他疾第三

3. 瘡疹當令大便過者有當溫者有當令下者

夫瘡疹傷寒風熱傷食諸證,身有熱者,如大便四五日或六七日不通者,須用少藥令潤過,非取峻快之意,亦有外證參之,須仔細辨認為宜。如仲景云:陽結陰結,大便秘者,至十四日十七日方劇。苟若至十四日十七日,因有他病損耗津液,而無結糞,腹不脹,不裡急後重,則不可攻之,蓋腸無結糞故也。

今言六七日令潤過,氣升降則身熱者,不生他疾,緣小兒純陽,身熱而大便不通者易實,大便自利者易虛,易生他疾,當調令大便如常,最為候臟腑虛實之要法也。雖然大便秘非一證,有風秘,有氣秘,有熱秘虛秘冷秘,用藥當細辨也,且人能食,大便不通,結澀如下慄塊者,風秘也;煩躁引飲,小便赤而大便秘,腋下手掌心有汗者,熱秘也;腹脹腸中虛鳴,胸脅不利,腰腹引痛者,氣秘也;嘔吐清水,不能食,面青而瘦,冷秘也;或久病人不能乳食,腹不脹,不裡急後重,雖久不大便者,虛秘也。凡此五秘者,當隨證治之。

若大便如常,且不可以冷藥與服,恐冰住胃脈,榮衛不行,則瘡疹亦不出矣,又有患至五七日,自然瀉者,須用與理中丸等溫腸胃藥,若瀉住即止後服,亦不下過熱,此是當下當溫之證。又有瘡疹出正盛,喘粗氣急,腹脹小便赤澀,手掌心並腋下有汗,或睡中譫語,大便不通者,用四順飲子,得氣通喘定,腹不脹則已之,下之瘡紅快者,更不須通也。

白話文:

關於瘡疹發作時,大便不通的情況,有的情況要溫補,有的情況則要瀉下:

凡是瘡疹、傷寒、風熱、飲食積滯等病症,身體發熱的人,如果大便四五天或六七天沒有排便,必須用一點藥物稍微潤滑腸道,並非要快速瀉下的意思。同時也要參考其他外在症狀,仔細辨別才能確定用藥。就像張仲景說的,陽結或陰結導致大便秘結,甚至到十四天或十七天才會嚴重。如果到了十四天或十七天,因為其他疾病耗損了津液,導致沒有糞便堆積,而且肚子不脹、沒有便意急迫或裡急後重(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就不能用攻下的藥物,因為腸道裡根本沒有糞便阻塞。

現在說六七天要稍微潤滑腸道,是因為氣機升降正常,身體發熱就不會產生其他疾病。因為小孩子是純陽之體,身體發熱但大便不通容易是實證,大便反而順暢容易是虛證,容易產生其他疾病,所以要調整到大便正常,這才是觀察臟腑虛實的重要方法。雖然大便秘結不是單一病症,有風秘、氣秘、熱秘、虛秘、冷秘等,用藥時要仔細辨別。像是能吃東西,但大便不通,排出像板栗一樣堅硬的糞塊,這是風秘;如果煩躁口渴,小便赤紅,大便秘結,腋下和手掌心出汗,這是熱秘;肚子脹氣,腸鳴,胸脅不舒服,腰腹部牽引疼痛,這是氣秘;如果嘔吐清水,吃不下東西,面色青而消瘦,這是冷秘;或是久病的人無法進食,肚子不脹,沒有便意急迫或裡急後重,即使很久沒排便,這是虛秘。以上這五種便秘,應該根據病症對症治療。

如果大便正常,就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寒氣凝滯胃部脈絡,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那麼瘡疹也發不出來了。另外,有些患者在發病五到七天時,會自然腹瀉,這時就要服用理中丸等溫暖腸胃的藥物,如果腹瀉停止就停止用藥,也不要使用過於溫熱的藥物,這些都是應該瀉下或溫補的情況。另外,如果瘡疹正盛,出現喘息急促,腹脹,小便赤澀,手掌心和腋下出汗,或者睡覺時說胡話,大便不通的情況,要使用四順飲子,使氣機暢通,喘息平定,肚子不脹就好了,如果排便後瘡疹發紅快速,就不需要再通便了。

4. 瘡疹或吐或瀉或不食

瘡疹之證,或吐或瀉,或不食者,此由脾胃虛弱也,小兒胃熱出斑瘡,大抵瘡疹多出於胃,緣熱毒方作之際,必多煩渴,燥熱引飲,或於風寒處坐臥,遂令冷熱相搏,冷氣入胃,故令胃冷則吐,脾冷則瀉,脾胃皆虛則不食也。當以治中益黃等,隨證與之,甚者隨宜增減,以吐利止為度。

又有熱吐熱瀉則不同,何以別之?蓋熱吐者,手掌心並液下熱而濈濈有汗,發渴而臉赤,而飲冷,未能言而渴者,則一向飲乳,聚其飲乳,滿於胸臆,不能消化,吐射出,是熱吐也。才吐了,又急欲食乳,是內熱而渴。但不能言其渴,醫者不審,見吐利便用燥藥,熱極生風者,害人甚眾。

非特瘡疹有此,他證亦不用此。分熱吐熱瀉尤審,熱瀉者,小便澀而渴,口燥咽乾,皆當用五苓散竹葉半夏湯主之。小兒不食,亦有虛實二證:或吐或利,面青而目睛青黑色,而不食乳者為虛,寒而不食也,宜溫之。大小便如常,面赤而壅,或渴或睡中驚,或咬唇,目白睛黃赤氣喘,或身熱而不食乳者,此為實熱,中滿而不食乳也。又如伏熱者,亦不思食,胸膈滿悶故也,尤宜詳審。

白話文:

瘡疹,出現嘔吐、腹瀉或食慾不振的情況

如果得了瘡疹,出現嘔吐、腹瀉或是不想吃東西,這通常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小孩子因為胃熱才會長出斑疹,其實大部分的瘡疹都跟胃有關。當熱毒要發作時,通常會感到煩躁口渴,燥熱想喝水,或是因為在有風寒的地方坐臥,導致冷熱之氣在體內交戰。寒氣進入胃裡,胃就變冷,所以會嘔吐;脾變冷,就會腹瀉;如果脾胃都虛弱,就會不想吃東西。這時候應該用調理脾胃的藥方,例如治中湯、益黃散等,根據情況來使用,嚴重的話再適當增減藥量,直到嘔吐腹瀉停止為止。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熱引起的嘔吐、腹瀉,和脾胃虛弱的不同,要如何區分呢?熱引起的嘔吐,通常是手掌心、腋下發熱而且濕熱出汗,會感到口渴臉紅,喜歡喝涼的。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但一直想喝奶,喝進去後都積在胸口,無法消化,然後噴射狀吐出來,這就是熱嘔吐。吐完之後,又急著想喝奶,這表示體內有熱又口渴,只是孩子不會表達。如果醫生沒有仔細判斷,看到吐瀉就用燥熱的藥,可能會讓熱更嚴重,甚至生風,這樣會害死很多人。

不只是瘡疹會這樣,其他的疾病也要注意。區分熱嘔吐、熱腹瀉特別重要。熱引起的腹瀉,通常會小便不順暢而且口渴,口乾舌燥,這時應該用五苓散、竹葉半夏湯來治療。小孩子不想吃東西,也有虛實兩種情況:如果孩子又吐又拉,臉色發青,眼珠也呈青黑色,而且不喝奶,這是虛寒引起的,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理。如果大小便正常,臉色發紅,感覺很悶,或者口渴、睡覺時容易驚醒、咬嘴唇,眼白發黃發紅,呼吸急促,或身體發熱卻不喝奶,這是體內有實熱,胸腹脹滿所以不想喝奶。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內潛藏著熱,也會不想吃東西,因為胸口悶悶的。這些情況都需要仔細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