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7)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7)

1. 瘡疹已出諸證不一

響應桴,影逐形,動則隨之。病有證,榮有性,用則應之。如虛補實瀉,未當不愈也,瀉虛而補實,未嘗不危也。瘡痘本蘊熱毒於內,及其發也,體熱則血脈敷榮於外,要在血氣溫深,胃氣盛壯,水升火降,然後熱不能伏藏,隨血氣以流於肌絡,結瘡痘而出,豈一證可拘?有胃虛不食而出,或吐或瀉,不食可見也,則宜溫之。

有榮衛虛弱不能出者,惡寒面青白,肌膚軟慢,似出不出者,是榮衛弱也,當和其榮衛,如活血散可也。有已出被風所感,不能出者,或發熱,或狂言,或風搐,或遍身青紫紋是也,當發散,如惺惺散殭蠶散。有已出而服冷藥,或食生冷,而內寒沉伏不出者,則令瘡黑靨,潮熱啼哭,或白色腹脹,口氣目閉,四肢微厥,如人齒散、理中湯可也。有出甚被穢氣所熏觸,則成血片,燒乳香,如胡荽酒可也。

有誤服表藥過多,遍身成一片,謂之斑爛者,宜安養之,如六神七珍散內補散雙和湯可也,有正出盛,服涼心藥,沉伏在裡,發心寒戰靨伏者,如丁香豆蔻薑桂當歸附子可也。有本虛,少用藥大發之,出得正盛,忽然氣脫者,此里本虛也,如丹砂養氣理中益黃等可也。有出毒氣彌盛,內外通遂,無陰氣所感,但血疱灌注結痂疕不成者,七日以上,豬尾膏證是也。其證各異,宜細辨之。

白話文:

瘡疹發出來的狀況有很多種,就像敲鼓會有迴響,影子會跟著形體移動一樣,只要有所動作,就會跟著變化。疾病有其病症,身體的營養運行也有其規律,用藥時要根據這些規律來應對。像是虛弱的就要補養,實證的就要瀉去,如果用藥得當,沒有不痊癒的。但是,如果把虛弱的當成實證來瀉,把實證當成虛弱來補,那就非常危險了。

瘡痘的本質是體內蘊藏著熱毒,當它要發出來的時候,身體會發熱,血液循環會加速,讓毒素從體表散發出來。關鍵在於體內的氣血要溫和充沛,胃氣也要強盛,水液上升、火氣下降,這樣熱毒才不會潛藏在體內,而是會隨著氣血運行到肌肉和經絡,然後以瘡痘的形式發出來。但發病的原因並非只有一種,怎麼可能用單一的治療方法?

有的是因為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而發病,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腹瀉,這明顯是因為脾胃虛弱造成的,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

有的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順利把毒發出來,會出現怕冷、臉色青白、皮膚鬆軟、好像要發又發不出來的情況,這是因為氣血虛弱造成的,應該調理氣血,可以使用活血散之類的藥物。

有的是瘡痘已經發出來了,卻因為吹風受寒而無法順利發出,可能會出現發熱、胡言亂語、抽搐、全身出現青紫色斑紋,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可以使用惺惺散、殭蠶散之類的藥物。

有的是瘡痘已經發出來了,卻因為吃了寒涼的藥物或生冷的食物,導致寒氣潛伏在體內,瘡痘變得黑紫,出現潮熱、哭鬧,或是臉色蒼白、腹脹、口眼緊閉、四肢冰冷等現象,可以使用如人齒散、理中湯之類的藥物。

有的是發疹後被污穢之氣薰到,導致瘡痘變成血泡,可以使用燒乳香或是胡荽酒之類的藥物。

有的是誤服過多發散藥,導致全身瘡痘連成一片,形成所謂的「斑爛」,應該好好靜養,可以使用如六神七珍散、內補散、雙和湯之類的藥物。

有的是瘡痘正在順利發出,卻因為服用了涼性的藥物,導致熱毒又沉伏在體內,出現心寒、發抖、痘子又縮回去的現象,可以使用如丁香、豆蔻、薑、桂、當歸、附子之類的藥物。

有的是患者本身體質虛弱,卻使用了過多發散的藥物,導致瘡痘雖然順利發出來,卻突然出現氣脫的現象,這也是因為體內本來就虛弱,可以使用如丹砂養氣、理中、益黃等藥物。

有的是毒氣非常旺盛,身體內外都通暢,也沒有受到陰寒之氣的影響,但是出現血皰不斷冒出,卻無法結痂,持續七天以上,就應該使用豬尾膏。

總之,瘡疹的狀況千差萬別,必須仔細分辨。

2. 論瘡疹熱毒所起之由

熱毒伏於臟腑,則蒸於肌膚而成瘡疹,非熱毒則不能出。或感四時非節之氣,或感外寒相搏於榮衛,邪氣盛則實,實則生熱,因熱而成斑。或傷食滯於中焦,心氣不下,隔熱而斑生,或心熱甚則生風,風盛搐搦,如驚癇而生斑,是皆熱有所起之由。其熱至極,動臟腑之熱而成瘡疹也,則五臟各見一證。

且呵欠頓悶,肝熱也,時發驚悸,心熱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熱也,面目腮頰赤嗽嚏,肺熱也,腎居下焦,不受穢,無諸證,但瘡黑者屬腎也。良由不謹風冷,或因失肌內虛,毒氣伏陷,歸腎則變黑色靨黯,世皆言瘡疹是熱,此人之通稱也。

因熱而內外相蒸,兩熱相合,陽喜歸外,熱蒸而出,昧者不察,見瘡疹發熱,諸證已見,便與疏利,殊不知疏轉當時未覺為害,後因瘡子出盛之時,胃氣因疏而致虛,不能運出,使人不覺,是先疏轉為害,則因內虛,為倒靨,為不食,為下利,為昏倦,變證百出。不知所遇之初,因疏轉為害而瘡疹出遲,醫者不察,當此又增發散,更或下之,愈增重困,因此又救之不善,他疾必生。殊不知傷寒因身熱而下,早為結胸。

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毒氣已發在表,尤不可疏轉。固言小兒因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毒氣入里則殺人,因知傷寒身熱為汗解,瘡疹身熱,為瘡疹,為血疱,為膿窠,為痂疕而方愈。則瘡疹又不宜利,甚於傷寒身熱不可下,無以異也。其瘡疹有宜利者,在合下證詳論之矣。

大抵瘡疹是熱毒,非熱則不能出。瘡子有大熱者,當利其小便,有小熱者,當解毒,是亦利其熱也,何必須轉利,反虛其穀氣耶?故知瘡疹是熱毒,銼其熱則瘡疹反不出,為陷伏,為害更深矣。

白話文:

熱毒潛藏在臟腑中,就會蒸發到皮膚表面形成瘡疹,沒有熱毒就無法發出來。有時是因為感受了不合時令的氣候,有時是因為體表受寒邪侵襲,寒邪與體內的防禦機制相搏鬥,邪氣旺盛就會使身體機能變得亢奮,亢奮就會生熱,因為熱就會出現斑點。有時是因為飲食不節,導致食物積滯在中焦,心氣無法順降,阻隔熱氣而產生斑點;有時是因為心火過旺而生風,風邪盛行就會抽搐,像驚風癇症一樣產生斑點,這些都是熱邪引起的。當熱邪達到極致,就會引起臟腑的熱而產生瘡疹,此時五臟會各自出現不同的症狀。

例如,打呵欠、精神萎靡,這是肝有熱的表現;時常感到驚悸,這是心有熱的表現;忽冷忽熱,手腳冰涼,這是脾有熱的表現;臉頰發紅、咳嗽打噴嚏,這是肺有熱的表現;腎位於下焦,不容易受到污濁之氣的影響,所以不會出現其他症狀,但如果瘡疹顏色發黑,就屬於腎的熱。這通常是因為不注意保暖受寒,或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毒氣潛伏體內,歸於腎臟就會出現黑色、黯淡的斑痕。世人普遍認為瘡疹是熱引起的,這是人們通常的說法。

因為體內有熱,加上外在的熱相結合,兩種熱相遇,陽氣喜歡往外走,熱氣就往外蒸發出來。不明事理的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看到瘡疹發作且伴隨發熱等症狀,就馬上用疏利的方式來治療。殊不知,當時雖然感覺疏利沒有害處,但當瘡疹發作旺盛時,胃氣因為疏利而變得虛弱,無法將毒素順利排出,導致人們沒有感覺。因此,先用疏利的方式反而有害,會因為體內虛弱而導致瘡疹倒陷,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精神倦怠等各種病症。如果不明就裡,在剛發病時因為疏利導致瘡疹遲遲不發,醫生又沒注意到,反而繼續使用發散的藥物,甚至使用攻下的藥物,這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因為治療不當,會引發其他疾病。要知道,傷寒是因為發熱才用攻下法,早用就會導致胸悶。

傷寒發熱本來就不能使用攻下法,瘡疹毒氣已經發散在體表,更不能使用疏利的方法。所以說,小兒因為發熱卻出現耳朵冷、臀部冷、咳嗽等症狀時,如果輕易使用通利的藥物,毒氣就會進入體內,導致死亡。因此,要明白傷寒發熱要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而瘡疹發熱,是為了讓瘡疹、血泡、膿皰、痂皮順利發出,這樣才能痊癒。所以瘡疹不應該用疏利的方法來治療,這比傷寒發熱更不能用攻下法,道理是相同的。至於瘡疹中可以使用疏利的情況,在適宜攻下證中會詳細討論。

總而言之,瘡疹是熱毒引起的,沒有熱毒就無法發出來。如果瘡疹發熱很嚴重,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來瀉熱;如果發熱比較輕微,就應該用解毒的方式來瀉熱,這也是瀉熱的方法,為什麼非要用疏利的方法,反而虛耗了胃氣呢?所以,要知道瘡疹是因為熱毒引起的,如果抑制了熱,反而會導致瘡疹無法發出,潛伏在體內,危害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