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6)

1. 論表出與溫里不同

瘡疹因熱而生斑,此皆因熱氣藏於腸胃,故因內熱與外熱相合,隨榮衛運於肌膚,則為瘡疹矣。夫外熱者,或感寒,或感風,風熱驚熱,皆感外邪而生熱。苟失於治療,邪氣盛則實,實則生熱,故為外熱也,既為瘡疹,因熱而生斑,因寒而陷伏。蓋熱則出而散,寒則收而斂,當此溫肌表散而已。

又有熱毒正盛,因煩熱而食生冷,或服涼劑,使胃寒,則榮衛流注,循行失度,不能運化,當此溫里,最為宜也。此則內外之感,當隨證滲泄,或感風寒,閉密腠理,而瘡痘不出,或出紅點,或血疱,其肌膚青白而惡寒,鼻流清涕,耳與陰皆熱,宜與表散則可。如惺惺正氣散、活血散、紅綿散、紫草湯之類,是表散之藥也。

其內傷生冷,或服涼藥過劑,或吐或利,此為裡寒,急宜溫里以救之,其人必大小便利,腹痛不食,或嘔,此宜用理中丸、益黃散、五積散、治中湯之類。若醫者不明於此,裡寒不能運出當溫之,反發散外寒,所伏不能出,當表散而復下之。是皆表裡不分,寒溫失度,當察其證。

白話文:

瘡疹是因為體內有熱而產生斑點,這都是因為熱氣藏在腸胃裡,所以內熱和外熱結合,隨著身體的血液循環運行到皮膚,就會形成瘡疹。所謂的外熱,有可能是因為感受寒氣、風邪,或是風熱、驚嚇等外在因素而產生熱。如果沒有好好治療,邪氣就會變得強盛,強盛就會產生熱,所以形成外熱。既然是瘡疹,因為有熱才會出現斑點,但如果遇到寒氣就會潛伏下去。因為熱就會向外散發,而寒氣會使之收斂,這時候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疏散肌表。

另外,如果體內熱毒正盛,因為煩躁發熱而吃了生冷的食物,或是服用寒涼的藥物,導致胃部虛寒,那麼體內的氣血循環就會紊亂,無法正常運行,這時就應該用溫補腸胃的方法,才是最適合的。這種情況是內外都有問題,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處理。如果因為感受風寒,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那麼瘡痘就發不出來,或是只出現紅點或血泡,皮膚看起來青白且怕冷,會流鼻涕,耳朵和陰部發熱,這時應該用疏散肌表的藥物來治療。像是惺惺正氣散、活血散、紅綿散、紫草湯之類的藥,都是屬於疏散肌表的藥物。

至於因為內傷、吃了生冷食物,或是服用太多寒涼藥物,導致上吐下瀉,這是屬於體內虛寒的情況,必須趕快用溫補腸胃的方法來救治。這類患者通常會大小便不順暢,腹痛不想吃東西,或是嘔吐,這時應該使用理中丸、益黃散、五積散、治中湯之類的藥。如果醫生不了解這些情況,體內的寒氣應該用溫補的方式讓它散發出來,反而用發散外寒的藥,那麼原本潛伏的寒氣就發不出來。本來應該用疏散肌表的藥,反而用攻下腸胃的藥。這些都是沒有分清楚表裡,沒有掌握好寒熱的狀況,應該要仔細觀察辨別。

2. 論瘡痘膚疹

臟腑不同,表裡有異,是以瘡痘與膚疹分淺深也。腑屬陽,有熱則易出,是以名膚疹。膚疹一出,便如痱瘡細疱,出於肌皮之上,一出而便沒。以言膚疹在肌,其所受氣淺,故易出也。臟屬陰,有熱則難出,其為瘡痘在肌肉血脈間,必先出紅斑,而後生成如痘,故名瘡痘,其所受氣深,是以難出也。暴熱而便出者必膚疹,久熱而難出者必瘡痘,不可不知。

白話文:

身體的臟腑不同,表現在外的症狀也有差異,所以瘡痘和膚疹有深淺之分。腑屬於陽,有熱就容易發散出來,因此叫做膚疹。膚疹一出現,就像痱子一樣細小的泡泡,長在皮膚表面,一冒出來很快就消失了。這說明膚疹發生的位置在皮膚,受到的邪氣較淺,所以容易發出來。臟屬於陰,有熱就難以發散出來,它形成的瘡痘是在肌肉和血脈之間,一定先出現紅斑,然後才會生成像痘子一樣的東西,所以叫做瘡痘,它受到的邪氣較深,所以不容易發出來。如果熱邪來得快而且很快就發出來的,一定是膚疹;如果熱邪停留較久且不容易發出來的,一定是瘡痘。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3. 天氣暄熱即與疏轉後有瘡疹則輕,既出不可疏利

瘡疹所感而未成,既成瘡疹而已出,瘡疹出盡而結膿痂。此三者,邪氣輕重表裡先後不同,用藥亦異。方書云:才覺是瘡疹,便與疏轉即輕者,大凡用藥之意,是瘡疹便與疏轉,蓋冬月究觀天氣暄暖,至春夏陽氣發生,兩熱相合則生病,或嬰孩,或童子,內藏蘊熱,天氣暄暖,即唇紅頰赤,又渴飲水,咳嗽痰盛,睡中驚悸,此皆熱氣所作。

以意推之,臟腑蘊熱,春夏必發瘡疹,以藥疏利,臟腑熱氣既去,縱有瘡痘亦輕,此冬時便當即解之。今人不然,見紅斑已出,熱毒在表,復轉下之,是表熱不除,胃氣大虛,無以運行榮衛,毒氣輒伏入里,則多危斃矣,但既成瘡疹而已出,是紅斑見時,切不可疏轉,其熱氣已在表故也。

既結膿疱者,是毒氣已出,而未結痂疕,恐毒氣再入臟腑,餘毒為害,即宜疏利之,則不生他疾矣。以此觀之,疏利在未發瘡子之前,及已愈之後,不在瘡子正發出時利也。

白話文:

如果感到身體不適,還沒形成瘡疹時,就應該要疏通體內,這樣症狀會比較輕微;一旦瘡疹已經冒出來,就不要再用疏通的方式處理,等瘡疹出完結痂就好。

這是因為在不同階段,邪氣入侵的輕重、影響的內外、發生的先後順序都不同,用藥的方式也因此有差異。醫書上說,剛覺得可能是要長瘡疹時,就趕快疏通體內,這樣症狀會比較輕,這是因為藥物的用意是針對剛開始要發作的瘡疹進行疏通。因為冬天的時候,如果天氣突然變暖,到了春夏陽氣旺盛時,內外兩種熱氣結合,就容易生病。有些嬰兒或孩童體內本來就積蓄了熱氣,如果遇到天氣變暖,就會出現嘴唇紅、臉頰紅、口渴想喝水、咳嗽痰多、睡覺時容易驚醒等症狀,這些都是熱氣引起的。

由此推斷,如果體內臟腑積蓄了熱氣,到了春夏就一定會長瘡疹。這時用藥疏通體內,把臟腑的熱氣清除掉,就算長出瘡痘也會比較輕微,這種情況在冬天就應該處理。但現在的人不是這樣做,看到紅斑出現,認為熱毒在表面,反而用藥往下排,這樣會導致表面的熱毒無法清除,胃氣也會變得虛弱,沒有辦法運行體內氣血,毒氣反而會潛伏到體內,這樣就很危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但是,如果瘡疹已經長出來了,也就是紅斑出現的時候,就絕對不能用疏通的方式,因為這時熱氣已經在表面了。

等到瘡疹開始結膿包時,代表毒氣已經排出,但還沒有結痂,這時要小心毒氣再次進入體內,讓殘餘的毒素作怪,所以這時就要用藥疏通體內,這樣才不會產生其他疾病。由此可知,疏通體內要在還沒長出瘡疹之前,以及瘡疹已經痊癒之後,而不是在瘡疹正要發出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