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濕門(附論)

《內經》曰:濕氣在中。又曰:脾惡濕,非內致所生乎,治法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曰:濕淫於內,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此濕自內成,故宜燥宜利小便,非表散所能去也,此內治下之法也。今濕分上下內外,蓋可知矣,藥亦有所據乎?《金匱》方以汗藥發濕者也,古方以熱藥燥寒濕者也,東垣以風藥勝濕者也,河間以涼藥治濕熱者也。大率言淡滲之藥,利濕者也,諸家發明,互相迨矣。

前人所述一證,各有立論,全在醫者識病,或內因外因,或虛或實,六淫七情所感,的於何經受證以致之,治之無不效矣。

白話文:

濕門(附論)

《內經》說:濕氣在體內。又說:脾臟怕濕,濕氣不是體內自然產生的,治療方法是脾臟苦於濕邪,就要趕緊服用苦味藥物來乾燥它。又說:濕邪侵入體內,就要用苦味藥物乾燥它,用淡味藥物排出它。這是體內自行產生的濕邪,所以應該用燥濕利尿的方法治療,不是用表散的方法就能去除的,這是內治下焦的方法。現在濕邪分佈於上下內外,大概可以知道了,用藥也都有依據了。《金匱要略》用發汗藥來祛濕;古代方劑用溫熱藥物燥除寒濕;李東垣用辛溫解表藥物來勝濕;張從正用寒涼藥物治療濕熱。總之,凡是淡滲利水的藥物,都是利濕的藥物,諸家醫家提出的方法,互相印證,各有道理。

前人所描述的症狀,各有各的理論根據,全在於醫生辨別病症,是內因還是外因,是虛證還是實證,是六淫七情所導致的,明確是哪條經絡受影響而致病,這樣治療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