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四 (48)
卷之六十四 (48)
1. 調中散
治小兒傷食泄瀉。
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乾薑(炮),藿香葉,香附子(炒,去毛),甘草(炙,各三錢),縮砂仁(二錢),木香(炮),丁香(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薑棗煎湯調服,不拘時服,量兒大小加減,或作煎劑亦可。
白話文:
人參去蘆(三錢)、白茯苓(三錢)、白朮(三錢)、乾薑(炮,三錢)、藿香葉(三錢)、香附子(炒,去毛,三錢)、甘草(炙,三錢)、縮砂仁(二錢)、木香(炮,一錢半)、丁香(一錢半)
藥量細小,每服一錢,用薑和棗煎煮成湯劑,不限服用時間。根據孩童體型大小增減藥量,或製成湯劑服用亦可。
2. 保安丸
治小兒瀼瀉,傷食瀉。
白話文:
治療小兒腹瀉、因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
香附子(炒),砂仁(各一兩),白薑,青皮,陳皮,三稜(炮),莪朮(炮),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香附子(炒)、砂仁(各一兩):這兩種藥材具有理氣、行氣的作用,可以幫助祛除體內的濕氣和寒氣,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白薑:白薑具有溫中散寒、止瀉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畏寒、腹瀉等症狀。
青皮、陳皮:青皮和陳皮具有理氣、化痰、健脾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三稜(炮)、莪朮(炮):三稜和莪朮具有燥濕、化痰、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腹痛、腹脹、水腫等症狀。
甘草(炙,各半兩):甘草具有補氣、和中、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體虛、乏力、疼痛等症狀。
上為細末,麥櫱碾末,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淡薑湯下,食前服。
白話文:
將上藥製成細小的粉末,用麥粉或麻子粉混合碾製成糊,然後捏成比綠豆略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淡薑湯送服,在進食前服用。
3. 沉香煎丸
治冷積症積,疳積食積乳積,中脘不和,痞氣鬱結,或瀉痢嘔噦,肚腹疼痛,傷食泄瀉等證,並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寒積症積、疳積食積、乳積、中脘不和、痞氣鬱結,或瀉痢嘔噦、肚腹疼痛、傷食泄瀉等症狀,皆可治療。
乳香,沉香,杏仁(炒),木香,丁香(各一錢),百草霜(二錢半),肉豆蔻(煨,一個),巴豆(七粒,去油如霜)
白話文:
乳香、沉香、杏仁(炒過)、木香、丁香(各一錢),百草霜(二錢半),肉豆蔻(煨過,一個),巴豆(七粒,去除油脂至如霜狀)
上為細末,熔黃蠟,入酒些少,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薑湯送下。兼治肚痛不止,以通為度。
滯痢
白話文:
把藥物研磨成細粉末,融化黃蠟,加入少量酒,混合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薑湯送服。這種藥丸還可以治療肚子痛不止的症狀,以排便通暢為止。
4. 胃風湯
治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腹脅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等證。
方見痢疾類
白話文:
適用於小兒因風寒乘虛入侵腸胃,導致食物不消化、腹瀉、兩側腹部空虛脹滿、腸鳴腹痛等症狀。
方劑請見痢疾類。
5. 黃連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躁煩渴,小便不利。
白話文:
治療冷熱交替導致的下痢,大便呈赤白兩色,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乾煩渴,小便排泄不順暢。
黃連(去須,三兩),阿膠(一兩半,炒),茯苓(去皮,二兩)
白話文:
-
黃連(去除鬚根,三兩)
-
阿膠(一兩半,炒過)
-
茯苓(去除外皮,二兩)
上各為末,水熬阿膠膏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米飲送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用水熬煮阿膠製成膏劑,將細末與阿膠膏混合,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空腹時用溫米湯送服。
6. 倉廩湯
治小兒下痢赤白,或先因寒邪中臟腑致發熱者。
白話文:
小兒腹瀉有紅色或白色便,或者是由於寒邪侵入臟腑導致發熱的。
柴胡(去蘆),前胡(去蘆),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羌活(去蘆),獨活(去蘆),枳殼(去穰,麩炒),桔梗(去蘆),川芎,甘草(炙),陳倉米(各等分)
白話文:
柴胡(去掉蘆頭),前胡(去掉蘆頭),人參(去掉蘆頭),茯苓(去掉表皮),羌活(去掉蘆頭),獨活(去掉蘆頭),枳殼(去掉穰皮,用麩粉炒過),桔梗(去掉蘆頭),川芎,甘草(炙過的),陳倉米(所有藥材等分)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煮至五分之一,不拘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