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5)

1.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而後惡寒汗出者。

白話文:

治療胸悶腹脹,後來出現怕冷、出汗的。

大黃,黃連,黃芩(各二錢),附子(炮,去皮臍,切作四塊,止用一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大黃、黃連、黃芩(各兩錢重),附子(先炮製後去皮臍,切成四塊,只用一塊)

一付,水二碗,煎到剩下半碗,不拘時服。

2.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氣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不利者。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發汗後,胃中不調和,心下痞硬,打嗝氣味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作響,大便不通暢。

生薑,黃芩,人參(去蘆),乾薑(炮,各二錢),半夏,黃連,大棗(三枚)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 生薑:具有發汗、止嘔、溫中止瀉的作用。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 人參(去蘆):具有補氣、益血、生津、安神的作用。

  • 乾薑(炮):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止瀉的作用。

  • 半夏:具有止嘔、化痰、散結的作用。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 大棗(三枚):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

一劑中藥,加入兩碗水,煎煮至一碗,不限於特定時間服用。

3. 白虎湯

治傷寒脈浮滑者,表裡有熱,若汗下吐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大渴,舌上乾燥欲飲水者。

白話文:

治療傷寒,脈浮滑,表裡皆有熱。若發汗或催吐後,七八天仍未痊癒,熱邪鬱結於內,病人極度口渴,舌頭乾燥欲飲水。

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粳米(半合)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知母(15克),生石膏(25克),甘草(5克),大米(30克)

煎煮一帖,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遠離火源服藥。

4. 白虎加人參湯

(又名化斑湯),治傷寒發斑,口燥煩渴。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發斑、口乾煩渴。

知母(三錢),石膏(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粳米一百粒,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知母(15公克),石膏(25公克),人參(10公克),甘草(7.5公克)

取藥一服,加水兩碗,放進一百粒粳米,煎煮到剩下一碗,不限時間服用。

5. 五苓散

治發汗後,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脈浮,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治療發汗後,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口渴想喝水,脈象浮動,小便不順暢的人。

澤瀉(三錢),豬苓,茯苓,白朮(各二錢),官桂(去皮,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澤瀉(三錢),豬苓、茯苓、白朮(各二錢),桂枝(去皮,一錢)。

作一服,水二碗,煎煮至剩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6. 豬苓湯

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而嘔,心煩不眠者。

白話文:

治療陽明經病證,脈象浮大而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或腹瀉,咳嗽且嘔吐,心煩意亂、無法入睡。

豬苓,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豬苓、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10公克)

服用一帖藥,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餘一碗,趁溫熱時服用。

7. 四逆湯

治傷寒大下汗後,自利清穀,身疼痛,不渴,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乾嘔腹滿脈沉者。

白話文:

治療傷寒證後,發汗過多,自利清穀(大便稀溏),身疼痛,不渴,四肢屈曲拘急,手腳冰冷,乾嘔腹滿,脈象沉伏。

甘草(炙,三錢),乾薑(三錢,炮),附子(生用,半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甘草(以三錢的量炙熟),乾薑(以三錢的量砲製),附子(用半個生用)

一帖,水兩碗,煎煮至一碗,趁熱服用。

8. 四逆散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白話文:

少陰病四逆:患者肢體冰冷,脈象微弱。

症狀:可能出現咳嗽、心悸、小便困難、腹痛,或腹瀉、大便下墜感。

甘草(炙),柴胡,枳實,芍藥(各三錢)

白話文:

甘草(炒過的),柴胡,枳實,芍藥(各 15 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一錢半,下利悸者加官桂一錢半,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錢半,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錢半,泄利下重用韭白二十根,同煎服。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混合成一劑,加入水煮成兩碗藥,熬至剩下約一碗的量,遠離飯後服用。如果咳嗽,再加入五味子、乾薑各半錢;如果便溏且心悸,再加入官桂半錢;如果小便不利,再加入茯苓半錢;如果腹痛,再加入炮附子半錢;如果腹瀉便溏,再加入韭白二十根,一起熬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