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四 (9)

1. 小兒諸熱須分主治

驚熱,溫壯,壯熱,胎熱,脾熱,風熱,煩熱,潮熱,積熱,虛熱,實熱,疳熱,血熱骨蒸熱

夫小兒驚熱者,誤因驚著,執以為常,致令心氣不和,身體微熱,睡夢虛驚,遍身有汗,甚者手足掣縮,變成癇疾。此由氣血不和,實熱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搐。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熱盛故也。治之以七寶散、天竺黃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之。小兒因驚則生熱,熱則心不寧,故睡臥不安,身體悰動。

心主驚,實則發熱飲水,虛則臥而悸動不安,此其候也。

小兒溫壯者,由胃氣不和,氣行壅塞,故蘊積體熱,名曰溫壯。若大便糞臭而黃者,此腹內有伏熱,以四順飲子治之。若糞白而酸臭,則挾宿食不消,當服紫霜丸,輕者少服,重者節乳哺,增加丸藥,當取微利可也。

小兒壯熱者,因五臟生熱,熏動於外,故身體壯熱,大抵與溫壯相類,而有小異,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也。其壯熱者,一向熱而不止,甚則發驚也,以七實散、大黃朴硝湯,皆能治之。

小兒胎熱者,但看初生下,肌膚紅白,二臘以後,遍身黃腫,眼閉不開,作呻吟聲。此因胎內有熱,或因母服熱藥所致。亦謂之血疸。治之以辰砂金箔散、牛黃膏,乳上吮之,兼以黃柏皮煎湯浴之,此良法也。

小兒脾熱,夫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便不可用涼藥下之,少與龍腦飲子、地黃膏治之。若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學者慎之。

小兒風熱,若身熱面青,口中亦熱,煩叫不時,有風證者,宜虎睛丸、天竺黃散治之。若熱甚,大便秘澀者,四順飲子亦可服之。

小兒煩熱者,由臟腑實熱,血氣盛,表裡俱熱,則苦煩躁不安,皮膚壯熱也,以八珍飲子、七寶散,皆可服之。小兒手足多熱,心煩躁哭,唇深紅,飲水不止,以竹葉石膏湯加朱甘露散治之。

小兒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直欲發驚也。大抵血氣壅盛,五臟驚,熱熏發於外,故與溫壯相類,或來伏熱,或帶宿寒,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帶寒者大便白而帶酸臭氣,皆緣臟腑冷熱之氣俱盛,腸胃蘊積故也。治之以金蓮飲、克效湯,加朱甘露散,過期不解,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也。

錢氏云:假如潮熱,是一臟實一臟虛,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且如日中發潮熱者,是心虛也。肝為心之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以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朴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竭,縱取一時之瘥,鮮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小兒積熱者,由表裡俱熱,則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飲子、三解牛黃散,利動臟腑熱即去。既去復熱者,裡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或紅綿散,表熱乃去。表熱既去,久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為不可醫,誤致夭殤者甚多,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原,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證也。

只用異功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氣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辰砂金箔散治之,錢氏白朮散亦可。

小兒虛熱者,因患後平復,血氣未勻,四體羸弱,時多發熱,治宜調氣補虛,其熱自退,如錢氏白朮散、異功散、加四均子湯之類,或未退,人參生犀治之,此為良法。

小兒實熱者,頭昏頰赤,口內熱,小便赤澀,狀如豆汁,大便堅硬,或秘澀不通,腹急,此熱證也,宜四順飲子、大黃朴硝湯、八珍散,略挨動臟腑即安。

小兒疳熱者,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膚者,為之疳熱,三四歲後有此疾。蓋吃食則有疳,用金瓜丸、五蟾丸、肥兒丸之類治之,最為穩當。

小兒血熱者,每早食後發熱,夜則涼,世醫多謂虛勞,或為疳熱,此血熱證也。宜服龍膽丸、地黃膏之類,時時與服,即瘥。

小兒骨蒸熱者,一歲至十歲,衣絮皆不得者,新綿又不得,冬月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楊梅果實,又不得食炙爆熱面之類,皆令兒體熱,或因傷寒後食肉太早,令兒體熱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湯、地骨皮飲、七寶散、金蓮飲子治之。蓋小兒純陽,未有虛羸形瘵之證,溫補之劑寡矣。

且如前人論小兒發熱,有一十四證,見證立方,多獲功效。今人當效前人之心,觀形察色,切脈論證,以分表裡虛實,設有所誤,非惟夭閼人命,抑且欺於心哉。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區分各種小兒發熱病症的治療方法]

內容翻譯爲:

當小兒出現驚熱時,通常是因受驚嚇導致心氣不調和,身體輕微發熱,在睡眠中易驚醒並出汗,嚴重時可能手腳抽搐,發展爲癲癇。這是由於氣血失調,體內實熱,心神不安所引起。可用七寶散、天竺黃散、甘露散或辰砂金箔散治療。小兒受驚後產生熱症,熱使心神不寧,因此睡眠不安穩,身體會動個不停。

心主驚熱,實則表現爲發熱喝水,虛則表現爲睡覺時心悸不安。

小兒溫壯,是由於胃氣不和,氣滯阻塞,導致體內積熱,稱爲溫壯。如果大便臭黃,表示腹部有潛藏的熱,可用四順飲子治療。如果大便白而酸臭,可能是消化不良,應服用紫霜丸,輕症少量服用,重症需減少餵奶量,加大藥量,以求輕微的瀉下效果。

小兒壯熱,是由於五臟生熱,外發於體表,造成全身高熱。與溫壯類似,但有些不同,溫溫熱熱而非劇烈,是溫壯;持續發熱不停,甚至引發驚厥,屬於壯熱。可用七實散、大黃朴硝湯治療。

小兒胎熱,出生時皮膚紅白,兩月後全身黃腫,眼睛閉合不開,發出呻吟聲。這是胎內有熱,或母親服用過熱性藥物所致,也稱作血疸。可用辰砂金箔散、牛黃膏,通過乳汁餵養,並以黃柏皮煎湯洗澡,這是很好的療法。

小兒脾熱,如果孩子玩弄舌頭,是脾臟輕微發熱,導致舌絡緊繃,常常伸舌。治療時不宜使用涼藥,可以給少量龍腦飲子、地黃膏。若疾病未愈仍玩弄舌頭,則預示病情危急,醫者需謹慎。

小兒風熱,如果身體發熱臉色青,口裏也熱,煩躁不時,有風的症狀,宜用虎睛丸、天竺黃散治療。若熱重,大便祕結,四順飲子也是可選用的。

小兒煩熱,由於臟腑實熱,血氣旺盛,內外都熱,所以感到煩躁不安,皮膚高熱。可用八珍飲子、七寶散治療。小兒手足多熱,心煩哭泣,嘴脣深紅,不斷飲水,可用竹葉石膏湯加朱甘露散治療。

小兒潮熱,間歇性發熱,過後就退,次日同一時間再次發作,容易引發驚厥。主要是氣血鬱積,五臟受驚,熱氣外發所致。與溫壯相似,或有潛藏的熱,或帶舊寒。帶熱的大便黃臭,帶寒的大便白且酸臭。皆因臟腑冷熱之氣都旺盛,腸胃積熱。可用金蓮飲、克效湯加朱甘露散治療,若過期未解,可用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

錢氏認爲:潮熱,一髒實一髒虛,內發虛熱。應當補母髒瀉本髒。例如中午潮熱,是心虛。肝爲心之母,應先補肝,肝實後瀉心,心得到母氣則內平,潮熱自然愈。醫者見潮熱,誤以爲實證,使用大黃朴硝等冷藥利尿。利尿過多,無法控制,導致津液內竭,即使暫時好轉,很少不發展爲疳病而身體消瘦。

小兒積熱,內外皆熱,全身發熱,臉頰紅,口乾,小便紅,大便焦黃。先用四順飲子、三解牛黃散,清理臟腑熱即可。熱去後再次發熱,裏熱已解,表熱未解,應用惺惺散或紅綿散,表熱纔去除。表熱去除後,爲何還會持續發熱?醫者到這一步往往不解,有的再用涼藥,有的再解表,有的認爲無法醫治,誤致夭折者衆多。這是表裏都虛,氣不歸元,陽氣外浮,所以再次發熱,不是熱證。

只需用異功散,加入粳米煎煮,調理胃氣,就能讓陽氣迴歸體內,身體就會涼爽,熱重者可用辰砂金箔散治療,錢氏白朮散也是選擇。

小兒虛熱,病後恢復,血氣未勻,四肢虛弱,時常發熱。治療應調氣補虛,熱自然會退。如錢氏白朮散、異功散、加四君子湯之類,若未退,可用人參生犀治療,這是很好的方法。

小兒實熱,頭昏臉紅,口內熱,小便紅澀,狀如豆汁,大便堅硬,或便祕不通,腹急,這是熱證。宜用四順飲子、大黃朴硝湯、八珍散,稍作調整臟腑即安。

小兒疳熱,發熱身形消瘦多渴,吃東西卻不長肌肉,稱爲疳熱,三四歲後可能出現。吃東西就有疳,用金瓜丸、五蟾丸、肥兒丸之類治療,最爲穩妥。

小兒血熱,每天飯後發熱,夜晚則涼,醫者多認爲是虛勞,或認爲是疳熱,這是血熱症狀。宜服龍膽丸、地黃膏之類,經常服用即可。

小兒骨蒸熱,從一歲至十歲,穿棉衣都不適宜,新棉衣也不行,冬天用火烘烤衣物,不要讓孩子吃桃、杏、楊梅等果實,也不能吃烤熱的食物,都會讓孩子體溫升高。或是傷寒後過早吃肉,也會導致體熱。若是骨蒸熱,宜服生犀散、克效湯、地骨皮飲、七寶散、金蓮飲子治療。小兒純陽體質,不會有虛損的跡象,溫補的藥物較少使用。

前人論述小兒發熱,有十四種症狀,根據症狀開方,大多有效。今人應當學習前輩的精神,觀察孩子的形色,切脈辨證,區分表裏虛實,若判斷失誤,不僅會縮短人的壽命,更會違背醫者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