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1. 卷之九
2. 傷寒門(附論)
傷寒之為病,經曰: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夏變為熱病,皆系六淫之邪,併為四氣。四氣者,風寒暑濕是也。其氣互交,最能傷人。風寒之性,暴傳六經,暑濕之性,偏著五臟,壯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成病。若風寒傷人,先入皮毛,肺之外候,肺主氣,上通於鼻,下連膀胱,皮毛客邪,肺先受害,肺虛與邪相拒,則病生焉。
肺實邪無所容,其邪勿能為害,病若中者,始傳膀胱,屬足太陽之經,邪入其經,相連於肺,故右寸脈浮弦而洪,令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身疼頭痛,氣逆喘嗽,風傷者自汗惡風,寒傷者無汗惡寒,且太陽為州都之官,不能自衛,治之以藥,藥不勝邪,雖汗不解,邪氣留連,必奪穀味,豈不虧於脾胃?邪氣乘虛入胃,屬足陽明之經,主肌肉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眠,病自太陽而傳陽明,或尤有惡寒者,知邪尚在太陽,傳過未盡,尤宜汗解。
若不惡寒,反欲嘔吐,煩躁脈數急者,其邪盡在陽明,津液先竭,胃實幹燥,大便難,宜以盪滌其邪,邪去脈靜,知不傳經而安矣。設若盪滌未盡,邪留於胃,胃者倉廩之官,倉廩既虛,榮衛失養,經絡已衰,不能勝邪,傳入於膽,屬足少陽之經,循耳絡於脅,令人脅痛耳聾,口苦咽乾,往來寒熱而嘔,邪毒在裡,而不在外也,依法治之。
如或不解,膽者中正之官,而無果決,任邪留移於脾,屬足太陽之經,絡於咽喉,令人咽乾腹滿時痛,手足微冷,或自利不渴。脾虛受邪,則為內寒,溫助脾元,實倉廩,使正勝邪,庶獲安矣。
或治不當而邪勝正,又傳入腎,屬足少陰之經,其絡膀胱,系舌本,貫肝入肺,其性惡燥,故渴引飲,邪自三陽而傳少陰,已經汗下,津液枯竭,令人口燥舌乾而渴,虛者宜溫,甚者攻之。腎者作強之官,不能自持,而傳於肝,屬足厥陰之經,絡舌本,循陰器,榮於筋,謂之厥陰,厥者盡也,三陰三陽,至此盡矣。
肝者將軍之官,不能與邪相抗,致使六經傳盡,邪毒入深,榮衛失調,經絡已虧,以致手足厥冷,則筋急囊縮,六經傳遍,戰汗而解者,或不戰不汗出而解者,或六七日不解者,又復再傳,其病已危。又有兩感傷寒者,蓋緣表裡雙傳,臟腑俱病,為難治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舌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食言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而危殆矣。
謂其三日六經俱病,榮衛不行,內外臟腑不相通於上下,至於六日之氣皆絕,故不治而死矣。論曰:人生天地之間,借氣血以全真原,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苦,故有天行瘟疫之病,且傷寒冬令為殺厲之氣,善調攝者,嚴寒之時,行住坐臥,護身周密,不犯寒毒,或房勞之人,辛苦之徒,當陽閉藏,而反擾動,致使斯病而作。
治傷寒之法,始自漢張仲景,分六經之相傳,定汗吐下之三法,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在上吐之,半表半裡和解之,當汗反下,當下反汗,變證百端,不可盡述。又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毫釐之差,失之千里。正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全在乎識經絡,明表裡,別虛實,用藥則庶幾不差矣。此則言其大略,所有六經傳變之藥,當以傷寒書中求之。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醫書上說:冬天受寒,春天會變成溫病,夏天會變成熱病,這些都是六淫邪氣造成的,也和四季變化有關。所謂的四季之氣,就是風、寒、暑、濕。這些氣互相影響,最容易傷害人體。風寒的特性是快速傳遍全身的經絡,暑濕的特性是偏向侵犯五臟。體質強壯的人,體內氣血運行順暢就能自行痊癒,體質虛弱的人,邪氣就會滯留體內而生病。
如果風寒侵襲人體,會先從皮膚毛孔進入,肺是體表的外在防線,肺主呼吸,向上通到鼻子,向下連接膀胱,邪氣入侵皮膚毛孔,肺首先會受到傷害。如果肺虛弱而要抵抗邪氣,就會生病。
如果肺氣強盛,邪氣就無法入侵,不會造成危害。如果生病,邪氣一開始會傳到膀胱,膀胱屬於足太陽經。邪氣進入膀胱經,會連帶影響到肺,所以右手的寸脈會呈現浮、弦、洪的脈象,讓人汗毛豎立,皮膚緊閉而發熱,身體疼痛、頭痛、呼吸不順、咳嗽。如果是風邪引起的,會自汗惡風;如果是寒邪引起的,則會無汗惡寒。而且太陽經是身體的防禦系統,無法自行抵禦外邪。如果用藥治療,藥力不能勝過邪氣,即使出了汗也無法痊癒,邪氣會一直滯留在體內,必然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虛弱。邪氣會趁虛侵入胃,胃屬於足陽明經,主掌肌肉,通過鼻子連到眼睛,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的症狀。病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如果還會怕冷,表示邪氣還停留在太陽經,沒有完全傳過去,這時應該要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
如果不怕冷,反而想嘔吐、煩躁、脈象快速急促,表示邪氣已經完全進入陽明經,體內津液已經耗竭,胃腸乾燥,大便困難,這時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清除邪氣。邪氣清除後,脈象會恢復平靜,表示病不會再傳到其他經絡,就會痊癒。如果瀉下不徹底,邪氣還留在胃中,胃是儲存食物的倉庫,如果倉庫空虛,身體的營養就會不足,經絡也會衰弱,無法抵抗邪氣,邪氣就會傳入膽,膽屬於足少陽經,循著耳朵連到脅肋,會讓人脅肋疼痛、耳鳴、口苦咽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並且想嘔吐。這是邪毒在體內,而不是在體表,應該要按照少陽病的法則來治療。
如果這樣還沒好,膽是中正的器官,沒有決斷力,會任由邪氣跑到脾,脾屬於足太陰經,連到咽喉,會讓人咽喉乾燥、腹脹時痛、手腳稍微冰冷,或腹瀉但不口渴。脾虛受邪,就會形成內寒,這時應該用溫熱的藥來幫助脾恢復元氣,充實脾胃,使正氣勝過邪氣,才能康復。
如果治療不當,邪氣壓過正氣,又會傳入腎,腎屬於足少陰經,與膀胱相連,連到舌根,貫穿肝臟進入肺臟,腎的特性是厭惡乾燥,所以會口渴想喝水。邪氣從三陽經傳到少陰經,經歷了發汗和瀉下,身體的津液已經枯竭,會導致口乾舌燥而口渴。如果是虛弱的,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如果是嚴重的,則要用攻下的方法。腎是強壯的器官,無法自我控制,會傳到肝,肝屬於足厥陰經,連到舌根,沿著陰部,滋養筋脈,稱為厥陰,厥的意思是盡頭,三陰三陽經,到此就全部走完了。
肝是將軍之官,無法與邪氣對抗,導致六經全部傳遍,邪毒深入體內,營衛失調,經絡虧損,以至於手腳冰冷,嚴重者會筋脈抽搐、陰囊收縮,六經都傳遍,如果病患發冷發熱後出汗,或者沒有發冷發熱就痊癒,或者六七天都不好,又會再次傳變,病情就危險了。還有一種兩感傷寒,是表裡同時受邪,臟腑一起生病,很難治療。如果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會頭痛、舌頭乾燥、煩躁、口渴;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會腹脹、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說不出話;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會耳鳴、陰囊收縮、無法喝水、不認得人,六天就會危險。
所謂的三天六經都生病,是說營衛無法正常運行,內外臟腑不相通,到第六天氣機就斷絕,所以會不治身亡。總而言之,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是靠氣血來維持生命,所以一年四季都有寒暑變化,人也每天都有憂愁煩惱,因此會有瘟疫等疾病。傷寒在冬天是厲害的殺伐之氣,懂得養生的人,在嚴寒時節,無論行走、休息、坐臥都要注意保暖,不要接觸寒毒。或者有些人因為房事過度、勞累過度,在陽氣應該閉藏的時候反而擾動,才會導致這個病發生。
治療傷寒的方法,始於漢朝的張仲景,他將傷寒分為六經傳變,並確立了發汗、催吐、瀉下的三種治療方法。病在表就要發汗,病在裡就要瀉下,病在上就催吐,病在半表半裡就用和解的方法。不該發汗反而用瀉下,不該瀉下反而用發汗,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說也說不完。醫書上還說,桂枝下嚥,陽氣過盛就會死;承氣湯進入胃,陰氣過盛也會死。用藥稍微有些差錯,結果就會差之千里。這就是所謂的實證用虛法、虛證用實法,不應該減少的反而減少、不應該增加的反而增加,這樣導致人死亡,是醫生害死的。
總而言之,要了解經絡,明白表裡,區分虛實,用藥才能不出差錯。這只是說了個大概,所有六經傳變的用藥,應該在傷寒書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