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1. 卷之八
2. 火門(附論)
《內經》曰:六氣所入,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惟火遊行其間,能貫通發上下之病者多乎。動而為病者,惟火也。《病機》論云:五火為病,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經所謂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瘛,故俗謂之搐是也。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禁慄驚惑,如喪神守,悸動怔忡,皆熱之內作,故治當以制火之劑,其神守血,榮自愈也。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沖攻也。火氣炎上故嘔,湧溢食而不下也。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胃實則四肢實,而能登高也,故四肢者諸陽之本,經所謂陰不勝陽,則脈流薄,疾病乃狂。
是以陽勝則使妄言罵詈,不避親疏,神明之亂也。治之以補陰瀉陽,奪其食則病已。諸證皆屬於火,然火也,其中有君相二火之名焉,是以丹溪云:君火人火也,相火天火也,火內而外陽主乎動者,五行之中惟火有二,雖然尤不止於是也,故凡動皆屬於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
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火。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有所恆於動者,皆相火助之為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之氣,出於海者,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河間深察《內經》之意,言之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頰下,霍亂瞀悶,郁腫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篾血汙,此皆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
若腎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此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所為也。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言之,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熱則死,東垣謂相火為元氣之賊也。又曰相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曰然則如之何,可使無勝無負乎?曰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動者即《內經》五火也,古人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以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
此善處乎火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比五火,寂然不動,而相火者,惟有裨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何賊之有?曰謂相火之外,又臟腑厥陽之火,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之大,出於天造厥陽,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大,出於人焉,所謂五臟各有火,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蓋大怒則火動,此皆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
若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火自焚則死矣。且火出於臟腑,為病之狀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氣膹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此皆相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所為也,故為諸病,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之用。
若少陽病,內為瘛瘲,太陽病時眩僕,少陰病瞀暴喑郁,冒不知人,諸熱瞀瘛以屬火,少陽惡寒鼓慄,膽病振寒,少陰病灑淅寒振慄,厥陰病灑淅振寒。若諸振鼓慄,如喪神守,皆屬火也。《原病式》曰:五臟之志,過度則勞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所謂陽動陰靜,則清平也。
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若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故喜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過極,皆為火也。王太僕云:君相二火,為治之法。夫病微少者,猶人火也,遇草而焰,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逆其性氣,折之攻之。病之太甚,猶龍火也,故經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若去五臟六腑之火,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藥瀉脾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柴胡瀉三焦火,黃芩佐之,柴胡瀉肝火,須黃連佐之,膽經亦然,黃柏瀉膀胱火,又曰龍火,膀胱水府之火故也。東垣又言:相火主足太陽少陰之經,治以炒黃柏,取其味苦,能瀉水中之火也,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
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治當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耆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而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若腎水受傷,其陰失守,無根之火,為虛炎之病,而以甘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
若有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而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而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乾葛柴胡防風之屬。醫者若不明此,而治火病為難,且前人備述其詳,全在臨病處方,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六氣侵入人體時,風寒多影響下部,燥熱則在上部,溼氣在中部,唯有火氣能夠遊走全身,上下內外都可能發病,引發疾病的活動因素,主要是火。
《病機論》說,五種與火相關的疾病,會引發內部阻塞、嘔吐、進食困難,這就是火的症狀。各種熱症、昏亂、抽搐,都和火有關。熱氣過重會導致意識混亂,經文所說,筋脈緊繃、抽搐,就是俗稱的痙攣。
各種恐懼、戰慄、精神失常,都屬於火氣。驚恐、恍惚、心跳加速,都是體內熱氣的表現,治療時應使用抑制火氣的藥物,讓心神安定,血液流通,疾病自然會痊癒。各種逆向衝上的症狀,都屬於火氣上衝。火氣上升會引發嘔吐,食物無法吞嚥。
各種躁動、狂亂,都屬於火氣。胃部充實時,四肢也會有力,可以攀爬高處,四肢是陽氣的根本,如果陰氣無法壓制陽氣,就會出現疾病和狂亂。
因此,當陽氣過盛時,會出現胡言亂語,不分親疏,這是精神混亂的表現。治療方法是補充陰氣,減少陽氣,停止進食,疾病就會痊癒。各種症狀都可能與火氣有關,火有君火和相火之分。
丹溪認爲,君火是人的火,相火是天的火,火在體內,外部表現爲陽氣,五行中只有火有兩種形式。從名稱上看,君火與物質相關,屬於五行之一,所以被稱爲君。從位置上看,相火產生於虛無,保持穩定,遵循命運,通過運動表現出來,所以被稱爲相火。
主管生命活動,所以總是處於運動狀態,人的生命也持續運動。這種持續的運動,是由相火支持的。在自然界中,龍雷之氣和海水中的氣是相火的體現,在人體中,相火存在於肝腎兩個部位,肝屬木,腎屬水,膽囊和膀胱分別是肝和腎的腑,心包絡是腎的配對器官,三焦指的是下焦管理肝腎的分佈,這些都是陰性的部位,位於下方。
沒有天上的火,就無法孕育生命,沒有人體內的火,就沒有生命的存在。河間深入理解《內經》的含義,提到了各種疾病,如喘息、嘔吐、胃酸過多、急性腹瀉、轉筋、尿液混濁、腹脹、癰疽、疹子、瘤氣結核、霍亂、昏悶、腫脹、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閉、發熱、惡寒、戰慄、驚恐、悲傷、譫妄、鼻衄、血污,這些都是少陰君火的熱症,由真心和小腸的氣引起。
腎部抽搐、突然失聲、昏沉、煩躁、狂亂、罵人、驚駭、腫脹疼痛、氣逆上衝、戰慄、瘡瘍、喉痹、耳鳴、聾啞、嘔吐、食物無法吞嚥、視力模糊、急性腹瀉、轉筋、急性病、猝死,這些都是少陽相火的熱症,由心包絡和三焦的氣引起。君火的性質,可以用暑和熱來描述,相火的性質,更猛烈,超過君火。
相火容易引發五種情緒,厥陽之火相互煽動,就會失控。火氣源於情緒失控,變化無常,隨時可能出現,消耗真陰,導致陰虛,進而生病,陰熱則可能導致死亡,東垣認爲相火是元氣的敵人。相火與元氣不能並存,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如何才能讓兩者平衡呢?關鍵在於神智的控制。
五種情緒受到外界刺激,會產生各種行爲,這五種情緒,被外界事物觸動,無法避免反應,這種反應就是《內經》所說的五火。古人提倡中正仁義,主張靜止,朱子認爲,道心應始終主導自身,人心要服從道心。
善於處理火氣的人,人心服從道心,並且能自主控制,靜止剋制五火,保持內心的平靜,相火只起到輔助作用,促進生命的延續,哪來的賊害呢?
相火之外,還有臟腑厥陽之火,經文所說的一水難勝二火,指的就是這種火。經文還提到,五臟各有火氣,五種情緒激發時,火氣隨之升起。大怒時,火氣來自肝;醉飽時,火氣來自胃;過度勞累時,火氣來自腎;悲傷時,火氣來自肺;心火自焚,會導致死亡。
火氣源自臟腑,表現爲各種症狀:風掉眩暈,屬於肝火;氣滯病痿,屬於肺火;溼腫滿,屬於脾火;這些都屬於相火,少陽相火的熱症,由心包絡和三焦的氣引起。因此,各種痛癢瘡,都與心火有關。
少陽病,內部爲抽搐;太陽病,時而眩暈倒地;少陰病,昏沉失聲,精神恍惚;各種熱症、昏亂、抽搐,屬於火氣;少陽病,惡寒戰慄,膽病發冷;少陰病,寒顫;厥陰病,寒顫。
各種戰慄、恐懼、精神失常,都屬於火氣。《原病式》說,五臟的情緒,過度時會傷害本髒,所有情緒傷害,都會導致熱症。陽動陰靜,纔是健康的狀態。
因此,最優秀的人像水一樣,最愚蠢的人像火一樣。突然倒地,往往是由於情緒和情感過度,突然發病。喜悅是心火的情緒,笑得過度,說明火氣過旺,五種情緒過度,都會轉化爲火氣。
王太僕說,君火和相火的治療方法不同。病情輕微時,如同人間的火,遇到草叢就會燃燒,得到木材就會蔓延,可以用溼潤的方法撲滅,也可以用水澆滅,逆其性質,壓制它。病情嚴重時,就像龍火,經文說,逆者正治,順者反治,根據病情輕重,選擇適當的方法。
清除五臟六腑的火氣,黃連可以清心火,黃芩可以清肺火,白芍藥可以清脾火,知母可以清腎火,木通可以清小腸火,石膏可以清胃火,柴胡可以清三焦火,黃芩輔助,柴胡可以清肝火,需要黃連輔助,膽經也是如此,黃柏可以清膀胱火,也被稱爲龍火,因爲膀胱是水府,有火氣。
東垣還說,相火主要影響足太陽和少陰經絡,用炒黃柏治療,因爲其味道苦澀,可以清水中之火,這些都是苦寒的藥物,可以清除過旺的火氣。
如果飲食不當、過度勞累,傷害了元氣,陽氣和火氣無法共存,會導致陽虛疾病,治療時應使用甘溫的藥物,如黃芪、人參、甘草等。如果陰氣微弱,陽氣過盛,相火旺盛,佔據陰位,長期煎熬,導致血虛疾病,應用甘寒的藥物降低火氣,如當歸、地黃等。如果心火過旺,體內熱氣積聚,導致陽強疾病,應使用鹹冷的藥物抑制火氣,如大黃、朴硝等。如果腎水受損,陰氣失守,無根之火,導致虛炎疾病,應使用甘水的藥物控制火氣,如生地黃、玄參等。
如果腎命門火衰,導致陽脫疾病,應使用溫熱的藥物輔助,如附子、乾薑等。如果胃部虛弱,過量食用冷食,壓抑陽氣,脾土爲火鬱疾病,應使用升散的藥物促進消化,如升麻、幹葛、柴胡、防風等。醫生如果不明白這些,治療火病將非常困難。前人已經詳細闡述了各種情況,關鍵在於臨牀判斷,正確處方,以免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