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1. 卷之六十二
2. 牙齒門(附論)
東垣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齒牙者是也。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隸於坤上,乃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止而不動。下斷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其病不一。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同,熱甚則齒動齦,齦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
有惡寒冷之物作痛者,有惡熱物而作痛者,又有惡寒物又惡熱物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為痛者,有齒為疳所蝕缺少血出為痛者,有齒齦腫起為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衛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治之。
大抵齒之諸痛,皆胃熱火旺之故。且齒者骨之精華,骨乃腎之所主,外板則為牙,內床則為齒。腎氣強盛,則齒自堅,衰則齒必為病。且手陽明之脈,貫頰入於下齒縫中,灌注於牙。倘風寒壅熱之氣,或鬱滯胸中,沖發於口,則病之於齒,輕者為宣露,齦頰浮腫,甚者則為疳䘌齲脫之證。齒牙之病,,在乎手足陽明二經,動搖齦脫,是以足少陰,故此三經所主為多。
然齒袒蟲疳,濕熱齦腫,血出作痛,痛而穢臭者,皆胃熱火盛所致。亦有諸經錯雜之邪,與夫外因得之者,學者宜深究之。陳無擇云: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又大腸支脈在牙齦,主灌注於牙,大腸壅則齒之為浮,大腸虛則齒露,挾風則攻目,頭面或腫盛,動作不時。
東垣又云:有劉經歷乃內年三十餘,病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其痛立止,至家其痛復作。家人以為祟神,禱於巫師而不能愈。病乃濕熱為邪也。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濕熱,故為此痛。
因立一方,不須騎馬,常令風寒之氣生於齒間:以黃連胡桐淚之苦寒,新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其濕熱為主,以新升麻行陽明經為使,牙齒骨之餘,以羊脛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入肉為引,共為細末擦之,痛乃減半。又以調胃承氣湯,去硝加黃連以治其本,服之下三兩行,其痛良愈,遂不復作。
是以前人立方,用辛涼風劑,風能勝濕,苦以泄熱也。世俗多有用芫花大戟小麥川椒細辛蒼耳熬湯,熱漱而牙痛立止者,人之牙齒,致病實多,內則氣鬱血熱等因,兼啖炙爆,或以寒水鹹酸,辛辣之味適口,豈不漬搏,且如以醋沃石,則石蘇矣,況人之骨余者余?然雖經絡之喜寒熱,氣各不同,受病之由,自有虛實。後之學者,熟究此論,治之獲功,在乎剋日矣。
白話文:
牙齒門(附論)
李東垣說:牙齒是腎氣的外在表現,嘴巴是脾臟的開口,許多經脈都匯聚於口,其中也包括牙齒。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都經過這裡,上牙齦屬於坤卦,是足陽明胃經的脈絡所貫穿,所以它固定不動。下牙齒負責咀嚼食物,不停地活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所貫穿。手陽明經怕冷,喜歡喝熱的,足陽明經喜歡冷,怕喝熱的,它們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牙齒是腎氣的外在表現,也喜歡寒冷,寒冷時牙齒堅固牢靠。但由於疾病不同,如果熱邪嚴重,會導致牙齒鬆動、牙齦暴露脫落,疼痛不止,因此治療方法也不同。
有些人牙痛時怕冷的東西,有些人怕熱的東西,還有些人既怕冷又怕熱,有些人怕喝冷的卻喜歡喝熱的,有些人怕喝熱的卻喜歡喝冷的。還有牙齒搖動時會痛,牙齦暴露時會痛,牙齒被牙疳侵蝕出現缺損出血也會痛,牙齦腫脹也會痛,或是脾胃有風邪,只覺得有風吹過而痛。此外,還有牙齒被蟲蛀蝕,出現缺損變色而引起的蟲牙痛;或是胃氣不足,無法抵禦寒邪,導致牙齒暴露疼痛;還有牙齒疼痛,而且口腔有難聞的氣味令人難以靠近。由於疼痛的原因各不相同,怎麼能用同一種藥來治療呢?
一般來說,牙齒的各種疼痛,大多是胃熱火旺引起的。而且牙齒是骨骼的精華,骨骼由腎所主管,外面的板狀部分是牙,內部的床狀部分是齒。腎氣強盛,牙齒自然堅固,腎氣衰弱,牙齒必定會生病。手陽明經的脈絡,貫穿臉頰進入下牙縫中,滋養牙齒。如果風寒、熱邪之氣鬱積或滯留在胸中,衝擊到口腔,就會導致牙齒疾病,輕微的會出現牙齦紅腫,嚴重的會出現牙疳、牙齦脫落等症狀。牙齒疾病,與手足陽明二經關係密切,牙齒搖動、牙齦脫落又與足少陰腎經有關,因此這三條經脈主管牙齒疾病較多。
像牙齦暴露、牙齒生蟲、牙疳、牙齦腫脹、出血疼痛,以及疼痛時口腔有異味的,都是胃熱火盛所導致。也有各種經絡夾雜的邪氣,以及外感引起的,學者應該深入研究。陳無擇說:牙齒是口腔的關門,是腎氣的榮華所在,也是骨骼的剩餘部分。腎氣衰弱則牙齒鬆動,腎精固攝則牙齒堅固。大腸的支脈在牙齦,負責滋養牙齒,大腸壅滯則牙齒浮動,大腸虛弱則牙齒暴露,如果挾帶風邪,就會侵襲眼睛,導致頭面腫脹,活動不便。
李東垣又說:有個姓劉的經歷,三十多歲時牙痛難忍,必須騎馬外出,口吸冷風,疼痛才能立即停止,回到家疼痛又會復發。家人認為是鬼神作祟,請巫師祈禱也沒用。這個病其實是濕熱引起的。足陽明經多氣多血,加上經常吃肥膩食物,助長了濕熱,所以會出現這種牙痛。
因此我創立了一個方子,不需要騎馬,也能讓牙齒間產生風寒之氣:用黃連和胡桐淚的苦寒之性,加上新鮮薄荷葉和荊芥穗的辛涼之性,四味藥合在一起,產生風寒之氣,主要治療濕熱,再用新升麻引導藥力進入陽明經,牙齒是骨骼的剩餘部分,用羊脛骨灰來補骨,再加入少量麝香作為引導藥,一起研成細末,擦在牙齒上,疼痛就能減輕一半。再用調胃承氣湯去掉芒硝,加入黃連來治療根本病因,服用三兩之後,大便通暢,牙痛就會痊癒不再復發。
所以古人創立藥方時,會用辛涼的藥物來驅風,因為風能勝濕,苦能瀉熱。民間很多人用芫花、大戟、小麥、川椒、細辛、蒼耳熬湯,用熱湯漱口,牙痛就能立即停止。人的牙齒,致病原因實在很多,內在有氣鬱血熱等原因,加上吃烤炸食物,或者吃冷水、鹹酸、辛辣的食物,都會損傷牙齒,就像用醋澆石頭,石頭都會酥軟,更何況是人體骨骼的剩餘部分呢?雖然經絡有喜寒喜熱之分,氣的運行也各不相同,但疾病的產生,總有虛實之分。後來的學者,要仔細研究這個道理,治療才能奏效,在於短時間內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