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一 (12)
卷之六十一 (12)
1. 奪命丹
治大頭病,及治五種喉閉
詩曰: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殭蠶二大黃;
薑汁和丸如彈大,井花調蜜便清涼。
一方為末,生薑汁如蜜水調服,名五痹散。
治喉痹及毒氣。
上以附子一枚,破作大片,蜜塗炙令黃,含咽汁甘盡,更塗炙,更含如前法。
治喉痹卒不得語。
上用商陸,以苦酒熬令濃,熱傅之。
治喉痹方。
白話文:
治療頭部疾病以及五種喉嚨閉塞的方子:
民間流傳的治療疫病的仙方,用一兩殭蠶和兩錢大黃,薑汁和成丸子,大小如彈珠,用井花蜜調和,吃起來清涼。
另外一種藥方用藥研成粉末,用生薑汁像蜜水一樣調和服用,稱為五痹散,可以治療喉嚨閉塞和毒氣。
將附子一枚掰成大片,塗上蜂蜜,用火烤至黃色,含在口中,慢慢咽下,等到甘甜的汁液都咽下去之後,再塗蜂蜜烤,重複之前的動作。
針對突然喉嚨閉塞,無法說話的病症,可以用商陸用苦酒熬煮至濃稠,熱敷患處。
這些都是治療喉嚨閉塞的方子。
元公章少卿說,開德府士人,攜僕入京,其一日忽患喉痹,脹滿氣塞不通,命在頃刻。詢諸郡人,云惟馬行街山水李家可看治。即與之往。李駭然曰:證候危甚,猶幸來,用巴豆油紙作捻,火著煙起,吹滅之,令僕張口刺於喉間,俄然吐出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摻藥傅之,立驗。後還鄉里,材落一醫,偶傳得此術。
白話文:
元朝的公章少卿說,開德府有一個讀書人,帶著僕人進京趕考。有一天,他突然得了喉痹,喉嚨腫脹、氣塞不通,命在旦夕。他向同郡的人詢問,他們說只有馬行街的水家李大夫能治。讀書人就和僕人一起去找李大夫。李大夫見到讀書人的病情後驚訝地說:病情危重,幸好來得及時。他用巴豆油紙捻,點燃後吹滅,讓僕人張開嘴,刺入喉嚨。讀書人立馬吐出半合紫血,隨即氣息寬鬆,能說話了。還吃粥喝水,敷了藥膏,立刻見效。讀書人後來回到家鄉,失業後做了大夫,偶爾也用這個方法治病。
云:咽喉病發於六腑,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發於五臟,則受毒牢深,手法藥力難到,惟用紙捻為第一。然不言所用之意,後有拾得其殘者,蓋預以巴豆油紙,故施火即著,藉毒氣徑赴病處。
白話文:
古文本:
雲:咽喉病發於六腑,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發於五臟,則受毒牢深,手法藥力難到,惟用紙捻爲第一。然不言所用之意,後有拾得其殘者,蓋預以巴豆油紙,故施火即著,藉毒氣徑赴病處。
他說:咽喉病發作於六腑,像拉手一樣可以探查,並且刺破淤血就已經好了;如果發作於五臟,那毒素就紮根很深,手法和藥力很難達到,只有用紙捻纔好。然而他並沒有說出紙捻的使用原理,後來有拾到他殘留下的書的人,原來他事先用巴豆油塗在紙上,所以點燃火後就會燃燒,藉助毒氣直接到達患處。
白話文:
他說:「咽喉疾病若是發病於六腑,就像拉手一樣可以探查,只要用針刺破淤血,病症便可痊癒。但若發病於五臟,毒素便已深入體內,單靠手法和藥力難以奏效,唯有使用紙捻才能根治。」然而,他並沒有說明紙捻的使用原理。後來有人拾獲他留下的書籍,才發現他原來是事先用巴豆油塗在紙上,所以點燃後就能燃燒,藉著巴豆油的毒氣直接到達病灶,達到治療效果。
2. 瓜蒂散
治纏喉風,咽中如束,氣不通。
白話文:
治療喉嚨緊縮,像有東西束住咽喉,呼吸不暢。
上用甜瓜蒂,不限多少,細研為末,壯年一字,十五歲以上及年老者服半字,早晨用井花水調下,一時須含砂糖一塊,食久涎如水出。年深者涎盡有一塊如涎布,水上如鑑矣。涎盡食粥一兩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湯一盞,即止矣,麝香須細研,以溫水調下,此藥不大吐逆,只吐涎水。上瓜蒡須採自然落者用,如未用,以檳榔葉裹於東牆有風處,掛令吹乾用。
白話文:
使用甜瓜籽,不限數量,研磨成細末。成年人服用一字分藥量,十五歲以上及老年人服用半字分藥量。早晨以井水送服藥物,同時含一塊糖,服藥不久後,就會有很多口水像水一樣湧出。多年患病的人,口水流盡後,會有像一塊布那麼多,水面會像鏡子一樣澄澈。口水流盡後,吃一兩天粥。如果嘔吐嚴重,就喝一杯麝香湯,嘔吐就會停止。麝香必須研磨成細末,用溫水送服。這種藥不會引起嚴重的嘔吐,只會吐出口水。採摘自然掉落的甜瓜蒂,如果還沒用完,可以用檳榔葉包起來,掛在有風的東牆上,吹乾後備用。
3. 射干丸
治懸癰腫痛,咽喉不利。
白話文:
治療脖子上的癰腫和疼痛,以及喉嚨不舒暢。
射干,甘草(炙),杏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木鱉子,川升麻,川大黃(微炒,各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白話文:
射干、炙甘草和湯漬後的杏仁(去皮、尖端和雙仁,麩炒至微黃,各半兩),川木鱉、川升麻和川大黃各四錢(微炒),這些藥材合組的湯劑。
4. 玄參散
治懸癰腫痛,不能下食。
白話文:
治療脖子上的癰腫痛,無法吞咽食物。
玄參(一兩),射干,大黃,升麻(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時時咽。
白話文:
-
玄參(60克)
-
射干(30克)
-
大黃(30克)
-
升麻(30克)
-
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