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一 (11)

1. 金鎖匙

治咽喉腫塞。

雄黃(研末,半分),巴豆(一粒,去油)

上作一服,用生薑自然汁調灌下,或吐或利,皆愈。一方細研,每遇急患,不可針藥者,用酒瓶裝灰,坐瓶嘴下,裝火一炷焚之,候煙起,將瓶嘴入一邊鼻中,以紙覆瓶口熏之愈。

白話文:

將藥材加工成一劑藥,用新鮮生薑榨取的汁液調和,喝下後,可能會嘔吐或腹瀉,等到這些症狀結束後,患者也就痊癒了。還有一種方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當危及生命的突發疾病發生時,如果沒有針灸和藥物可以治療,就可以用酒瓶裝滿灰燼,人坐在瓶子的嘴子下面,點燃一炷香燒它,等到煙霧升起後,將瓶口對準一個鼻孔,用紙將瓶口覆蓋,吸淨煙霧至痊癒。

2. 立聖膏

治纏喉風。

齊州半夏巴豆(各三七粒)

白話文:

齊州出產的半夏,巴豆(各取三十七顆)

上將半夏輕捶,每料分作四片,巴豆剝去心膜,銀銅石器內用米醋三大碗,文武火熬盡醋為度,以清醋微洗過,研為膏,每患纏喉風,或喉痹,或癇疾,挑一斡耳,以生薑自然汁一茶腳化下,甚者灌藥少時,吐出惡涎,如魚凍相似,極有功效。

白話文:

將半夏(一種中藥)輕輕捶打,每一份分成四片,巴豆(另一種中藥)剝掉外殼和薄膜,在銀或銅器中加入三碗米醋,先用文火(小火)熬煮,再用武火(大火)熬煮,直到醋完全熬乾,然後用清醋稍微清洗一下,研磨成糊狀。如果患有纏喉風(一種喉嚨疼痛的疾病)、喉痹(一種喉嚨腫痛的疾病)或癇疾(一種痙攣性疾病),可以用一撮藥粉,加上一茶匙生薑汁,服用後會吐出像魚凍一樣的粘稠物體,有很好的療效。

3. 立應丸(一名如聖散)

治纏喉風及喉閉。

南星(一個,刮去皮,一方炮,地埋一夜,去火毒),白殭蠶(七個)

將南星中心剜作孔,入蠶在內,以濕紙裹,文武火煨熟,取出等分為末,粥飲丸,如梧桐子大,如不丸,只以綿裹藥末吞之亦可。如開口不得,揩牙齒上亦妙。又為末,每一字以生薑汁調下。如開喉不得,以小竹管擘口灌之,涎自出。小可只塗於唇上,後用大姜一塊,略炙過含之。一方用蜜薑汁調藥,以鵝翎蘸藥繳口內,有涎吐出即可。

白話文:

把南星中心挖孔,放入蠶蛹,用濕紙包裹,用文武火慢慢烤熟,取出後等份研磨成粉,用粥水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如果不能丸成,就用棉布包住藥粉吞下也可以。如果嘴巴張不開,塗在牙齒上也有效果。也可以研磨成粉,每次用生薑汁調服。如果喉嚨開不了,用小竹管掰開嘴巴灌進去,唾液就會流出來。小病的話,只塗在嘴脣上,然後含一塊略微烤過的生薑。另一種方法是用蜂蜜薑汁調和藥物,用鵝毛蘸藥抹在嘴裡,唾液吐出來就好了。

治咽喉不得用針者。

上以小口瓶內燒蛇床子煙,張口受煙,一熏即破。

4. 潤關住痛方

上以生薄荷研,蜜調成膏,送入咽喉下,立效。如涎多未退,再用。如更不開,可通頂,又用蔥頭兩個捶碎,安牙床頭處,立開,妙。

白話文:

把生鮮薄荷研成細末,加入蜂蜜調拌,讓它變成膏狀,送進咽喉下,立刻見效。如果還是有很多口水,那就再用一次。如果依然沒有效,可以再用大蔥通通頭部,另外把兩個蔥頭搗碎,放在牙牀附近的頭部位置,立刻就可以見效,真是妙極了。

5. 紫菀方

治纏喉風,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

上用返魂草根一莖,即紫菀,內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可。如患乳鵝,刺破後,更以紫菀濃煎湯嚥下,更以馬牙硝末挑一錢入咽間,即愈。一名紫菀,又南中呼為夜牽牛是也。

白話文:

用返魂草根一莖,也就是紫菀,放入口中,等到惡痰吐出即可。如果患了乳鵝,刺破後,再用紫菀濃煎湯服下,再用馬牙硝末一錢挑入咽間,即可治癒。紫菀又名夜牽牛。

6. 如聖丸(一名寬咽救生散)

治纏喉風,一切喉痹危急,及走馬喉痹等證。

上用白殭蠶,不拘多少,直者,新瓦上炒為末,以生薑自然汁和丸,如雞頭實大,含化,急者生薑汁調一大盞,以竹筒灌入喉中,即吐出頑涎半升許,再服再吐,將大黃一片,如指大,一分厚,口內含咽半食間,再換大黃,含至三片,皆愈。若語不得,神不清,扶起坐灌藥,從鼻入。

白話文:

使用白殭蠶,數量不限,將直的殭蠶放在新的瓦片上炒至成粉末,再用生薑汁和成藥丸,丸子的體積要像雞蛋那麼大,含在嘴裡慢慢融化。如果病情危急,可以用一大杯生薑汁,用竹筒將藥汁灌入喉嚨,立即吐出半杯左右的黏稠口水,再服藥再吐出。然後將一片大黃,大小要像手指,厚度一分,含在嘴裡嚥下去,半頓飯的時間後再含一片大黃,一共服用三片大黃,即可痊癒。如果病人說不出話,神智也不清楚,就扶起他坐著灌藥,從鼻子灌進去。

治豎鵝方。

上用芥菜子一合,研細,用好釅醋取汁濾淨,以鵝毛蘸入喉內,待喉內如雷響,卻用隔年麻骨燒煙,吸入喉中,愈。

白話文:

用芥菜籽一合,研磨成細末,用優質的醋取汁過濾乾淨,用鵝毛蘸取醋汁滴入喉嚨,直到喉嚨裡像雷聲一樣響,再用隔年的麻骨燒成煙,吸入喉嚨,疾病就會痊癒。

治急喉腫閉。

詩曰

急喉腫閉最堪憂,只用盛燈盞內油;

甚者不過三五呷,此方原是聖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