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七

2. 燥門(附論)

《內經》曰:諸燥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乃陽明燥金,肺與太陽之氣也,故曰燥。萬物莫熯乎火,燥之為病,皆屬燥金之化。然金體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而受燥氣,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灌溉周身,營養百骸,色干而無潤澤,皮膚滋生毫毛者,有自來矣。

或大病而克伐太過,或吐利而亡津液,或預防養生,誤餌金石之藥,或房勞致虛,補塞燥劑,食味過厚,辛熱太多,醇酒炙肉,皆能偏助狂火,而損害真陰,陰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熱轉甚為諸病,在外則皮膚皺揭,在上則咽鼻焦乾,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在下則腸胃枯涸、津不潤而便難,在手足則痿弱無力,在脈則細澀而微,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也。《原病式》云:風熱火同陽也。

寒燥濕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火熱勝而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液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燥金主於收斂勁切,腎澀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而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裡氣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風熱燥郁甚於里,故煩滿而或閉結也。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

風燥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郁病痿,皆屬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血液衰少,而氣血不能通暢,故其病也,治法當以甘寒滋潤之劑,故甘寒俱能生血。

又寒能勝熱,陰得滋而火殺,液得潤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如是則氣液宣通,由內神茂而外色澤矣。《內經》治法,燥者潤之,非養血潤燥之謂歟。世或有言風熱而燥,誤以辛涼驅風苦泄之劑,愈燥其液,損之又損,殊不知血衰致燥,多招風象,乃木火得侮金水之衰也。風燥之疾,當求其本,治則不失矣。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乾枯耗竭、乾澀緊繃、皺紋揭起的現象,都屬於燥的範疇。」這是因為陽明燥金、肺與太陽之氣所造成的,所以稱為燥。萬物沒有比火更容易使之乾燥的,燥這種病症,都屬於燥金的變化。然而金的本質是乾燥的,能夠使之更乾燥的是火。金是陰的主宰,是水的源頭,如果受到燥氣的影響,寒水生化的源頭就會在上部枯竭,而無法灌溉全身,滋養各個骨骼,導致膚色乾枯沒有光澤,皮膚上長出細毛,原因就在這裡。

有的是因為大病過後,藥物攻伐過度,有的是因為吐瀉導致津液喪失,有的是因為養生保健時,錯誤地服用了金石藥物,有的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虛損,又用燥熱的藥物來補益,飲食過於肥膩,辛辣燥熱的食物吃太多,還有醇酒烤肉等等,這些都會偏頗地助長虛火,而損害真正的陰氣,陰氣中潛伏著虛火,每天逐漸煎熬,導致血液衰竭耗損,使燥熱更加嚴重而引起各種疾病。表現在外,則皮膚皺起乾裂;表現在上部,則咽喉鼻腔焦乾;表現在中部,則津液衰少而口渴;表現在下部,則腸胃乾涸、津液不足而大便困難;表現在手腳,則痿弱無力;表現在脈象,則細小澀滯而微弱。這些都是陰血被火熱所傷害造成的。《原病式》說:「風、熱、火都屬於陽。」

寒、燥、濕都屬於陰,燥與濕之間又有些微差異。燥金雖然屬於秋天的陰氣,但與寒濕不同,所以反而與風熱相同。火熱旺盛而金氣衰弱,就會產生風,那麼風就能勝過濕,熱能消耗液體反而產生寒,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那麼風熱就會勝過水濕而形成燥。一般來說,人們的風病多是因為熱邪過盛而產生風,燥則是因為風熱兼夾所化,以熱為主。然而陽氣過盛陰氣虛弱,風熱過於旺盛,勝過了水濕,因而形成燥,肝主導筋,而風氣又過盛,加上燥熱的影響,液體積聚在胸膈,那麼筋就會過於乾燥。燥金主導收斂和勁力,腎氣澀滯,所以會導致筋脈強硬,拘攣急迫而口噤。

有的是因為燥熱過於嚴重,導致脾胃乾涸,而形成消渴病;有的是風熱燥氣過盛,鬱積在體表,裡氣平和,就會經常伸懶腰,打呵欠,筋脈拘急,有時會怕冷,有時會筋脈跳動而抽搐,脈象浮數而弦。風熱燥氣鬱積在體內,所以會煩躁脹滿,或會便秘。至於風癇的發作,是因為熱邪過盛而產生風燥,並兼有痰涎,胸膈被痰阻滯,燥熱煎熬而導致抽搐、昏迷、僵仆。凡是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熱邪過盛而產生的。

風燥之間各有不同,是因為風熱燥的程度輕重不同造成的。所謂中風或筋脈鬆弛的,是因為風熱勝過了濕邪而形成燥,是燥的程度較嚴重的情況。然而筋脈鬆弛無力而萎軟麻木,所以各種肢體萎弱的疾病都屬於肺金,是燥的變化。就好像深秋時節,草木枯萎凋零而不收斂,這是疾病的徵象。所以手得到血液才能握緊,腳得到血液才能行走。燥這種疾病,是因為血液衰少,而氣血無法暢通,所以會產生這種疾病。治療方法應該用甘涼滋潤的藥物,因為甘涼都能夠滋生血液。

另外,寒能夠剋制熱邪,陰氣得到滋養,火氣就能被抑制;津液得到滋潤,燥氣就能被消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這樣氣液就能順暢流通,從內部精神充沛,外部氣色滋潤。《內經》的治療原則是,燥則潤之,不正是養血潤燥的意思嗎?世人有時認為風熱而燥,錯誤地用辛涼驅風、苦寒瀉火的藥物,反而使津液更加乾燥,損傷更加嚴重。卻不知道血虛導致乾燥,多會招來風邪,這是因為木火欺侮了金水的衰弱。風燥的疾病,應當探求根本原因,治療就不會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