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九 (7)
卷之五十九 (7)
1. 葫蘆酒
治鼻塞眼昏,疼痛腦悶。
白話文:
鼻塞、眼睛昏花、頭部疼痛、頭腦不清醒,可以用宣肺芷麻湯治療。
上取苦葫蘆子,碎,以醇酒半升浸之,春三夏一,秋五冬七日,少少內鼻中。一方以童子小便浸之。
- 另一種方法是用童子小便浸泡苦葫蘆子。
白話文:
-
取上等苦葫蘆子,搗碎,用半升醇酒浸泡。春天浸泡三天,夏天浸泡一天,秋天浸泡五天,冬天浸泡七天。然後,將浸泡好的藥液少量滴入鼻中。
-
另有一法,用童子尿浸泡苦瓠子。
2. 脂膏方
治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
白話文:
卒中之食,自鼻入腦,痛徹腦髓,無法排出。
上以牛脂或羊脂如指頭大,內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須臾脂消,則物逐脂俱出也。雁鴨脂亦可用。
白話文:
用牛油或羊油,將手指出大的一塊油脂塞入鼻孔內,並利用鼻子吸取油脂,只要過一會兒油脂融化之後,鼻中的異物就會隨著油脂一起被排出。雁鴨的脂肪也可以使用。
3. 神效宣腦散
取黃水鼻中下,立效。
白話文:
取出黃鼻涕後,立即見效。
川鬱金,川芎,青黛,薄荷,小黃米(各二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口噙冷水,搐鼻中。
白話文:
-
川鬱金:黃染藥植物,能清熱、活血、化瘀。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藥物。
-
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
-
薄荷:疏風解表、清熱止痛的藥物。
-
小黃米:健脾益氣、和胃止瀉的藥物。
將藥物細細研磨,每次用少許,口含冷水,吸入鼻中。
4. 川芎丸
治腦瀉臭穢。
川芎(生用,二兩),蒼朮(生用,一兩),草烏(生,去皮尖,半兩)
白話文:
川芎(生用,80公克),蒼朮(生用,40公克),草烏(生,去皮尖,20公克)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後茶清送下,服藥後忌熱物一時。
治鼻淵腦瀉。
上用生附子為末,煨,蔥涎和如泥,夜間塗湧泉穴。
白話文:
上面是藥物的細末,用麵糊和丸,丸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飯後以清淡的茶送下,服藥後一時之間忌食熱性食物。
將生附子研成末,煨熱,加入蔥汁和勻成泥狀,於晚上塗抹在湧泉穴上。
5. 細辛散
治肺傷風冷,鼻流清涕,頭目疼痛,胸膈不利。
白話文:
肺部受風寒侵襲,鼻涕清澈,頭部和眼睛疼痛,胸部和橫膈膜不適。
細辛(一兩),附子(炮,去皮臍),白朮,訶黎勒(煨,去核),蔓荊子,川芎,桂心(各三分),枳殼(麩炒),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白話文:
細辛(一兩),附子(經過炮製,去皮和臍),白朮,訶黎勒(經過煨製,去核),蔓荊子,川芎,桂心(各三分),枳殼(用麩皮炒過),甘草(經過炙製,各半兩)
取藥材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碗,加生薑半分,煎煮至六分之一,去掉藥渣,飯後溫服。
6. 塞鼻柱膏
治鼻常有清涕。
白話文:
鼻常清涕,體虛,脾腎陽虛,衛外不固,風寒易侵之故。佐以固本益氣,溫陽補腎,培固衛外,清解表邪之法。
桂心,細辛,乾薑(炮),皂莢(一分),川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各半兩)
白話文:
桂心、細辛、乾薑(炮)、皁莢(一分)、川椒(去掉果梗,合上果口,炒出汗,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羊脂和成膏,每用如棗核大,綿裹塞鼻中。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並和羊脂混合成膏狀。每次使用時,取如棗核般大小的藥膏,用棉花包住,塞入鼻中。
7. 白芷丸
治鼻流清涕不止。
上將白芷研為細末,以蔥白搗爛和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茶湯送下。
白話文:
主將白芷研磨成細末,用蔥白搗碎後與白芷細末和在一起做成丸狀,丸子的體積要和綠豆一樣大,每次服用20丸。服藥時間不受限制,可以用茶湯送服。
8. 烏犀丸
治鼻中生瘡。
烏犀(鎊),羚羊角(鎊),牛黃(研),柴胡(淨,各一兩),丹砂(研),天門冬(去心,焙),貝母(炒,去心),胡黃連,人參(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焙),知母(各三分),黃芩,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白話文:
犀角(研磨成粉),羚羊角(研磨成粉),牛黃(研磨成粉),柴胡(清洗乾淨,各一兩),硃砂(研磨成粉),天門冬(去除中心,烘烤),貝母(炒過,去除中心),胡黃連,人參(各半兩),麥門冬(去除中心,烘烤),知母(各三分),黃芩,甘草(炙過,各一分)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和入蜂蜜並煉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 20 顆,空腹時以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