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三十 (1)
卷之三十 (1)
1. 加減瀉白散
青皮(去白,二兩),桑白皮(一兩),知母,地骨皮,陳皮,桔梗(以上各半兩),細黃芩,甘草(炙,各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數服良愈。
華陀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也。故言盛非有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火有餘也。
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用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青皮(去除白色部分,二兩)、桑白皮(一兩)、知母、地骨皮、陳皮、桔梗(以上各半兩)、細黃芩、甘草(炙烤過,各三錢)。
將上述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的碎塊,每次服用半兩,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飯後溫服,多服幾次就會痊癒。
華陀說:「盛的時候會喘,衰減的時候會枯竭。」《活人書》說:「發喘的人,是氣有多餘。」凡是看文字,必須要理解它真正的意思。這裡說的「盛而為喘」,並不是指肺氣旺盛。說喘是因為氣有餘,也不是指肺氣有餘。氣盛應該理解為氣衰,有餘應該理解為不足。如果肺氣真的旺盛,又有很多餘,應該是清肅下降而不會喘,會喘是因為火邪進入肺中,導致肺氣衰弱、不足所造成的。所以說「盛」並不是指肺氣旺盛,而是指肺中的火邪旺盛;說「有餘」也不是指肺氣有餘,而是指肺中的火邪有餘。
所以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肺,並不是真的要瀉肺氣,而是要瀉肺中的火邪,實際上是在補益肺氣,使用藥物的人不可不知道這個道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