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三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二 (2)

1. 平氣散

治盛則為喘,己未歲初秋三日,奉召至六盤山,至八月中霖雨,時承上命,治不憐吉吳元帥夫人,年逾五十,身體肥盛,因過飲酒及湩乳,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子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

邪氣盛則實,實則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

白牽牛(半生半炒熟,取頭末一兩),大黃(七錢),陳皮(去白,半兩),青皮(去白),檳榔(以上各三錢)

《內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牽牛苦寒,瀉表分濕熱,上攻為喘,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其肺氣,青皮苦辛,散肺中滯氣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大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以加減瀉白散主之。

白話文:

治療氣盛導致的喘息。己未年秋天剛開始的第三天,我奉命到六盤山,到了八月中旬連日下雨,當時我奉上級命令,為不憐吉吳元帥的夫人治病。她年過五十,體態肥胖,因為過量飲酒和乳汁,導致腹部脹滿喘息,聲音大到屋外都聽得到,無法安穩睡覺,大小便不順暢。診斷她的脈象,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關脈沉緩但有力。我認為是連日下雨的濕氣,加上飲食的熱性,濕熱過盛,向上侵犯肺部,導致神氣躁動,所以出現喘滿的症狀。

邪氣過盛就是實證,實證就應該用瀉法。因此我開了平氣散來攻下。

藥方組成: 白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熟,取頭端的細末一兩),大黃(七錢),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半兩),青皮(去除白色的部分),檳榔(以上各三錢)

《內經》說:「肺如果因氣逆而感到痛苦,應急用苦味藥來瀉下。」所以用牽牛的苦寒之性,來瀉表分開濕熱;因為濕熱向上侵犯導致喘息,所以用牽牛作為主藥。陳皮味苦性溫,藥性輕浮,調理肺氣;青皮味苦辛,散開肺中的滯氣,作為輔助藥;檳榔味辛性溫,藥性沉降,能夠降痰氣;大黃味苦性寒,能夠清除脹滿的實邪,所以作為使藥。將以上藥物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生薑湯調服,沒有時間限制。服用一劑後減半量,再服一劑喘息就會好轉。如果仍有胸膈不適、煩熱口乾、時常咳嗽的症狀,就用加減瀉白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