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三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 (1)

1. 茯苓丸(一名指迷茯苓丸)

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後人為此臂痛乃痰證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及婦人產後發喘,四肢浮腫者,用此而愈。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穰,麩炒,半兩),風化朴硝(一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送下。風化朴硝一時未易成,但以朴硝撒在竹盤中,少時盛水置當風處,即干如芒硝,刮取用亦可。

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覺有如人抽牽,兩手戰掉,至於茶盞亦不能舉,隨服隨愈。痰藥方多,立見功效者,未有如此神效。

人之氣脈,常欲周流,以衛護榮養其身也。凡一日一夜,呼吸出入,計一萬三千五百息,血行於身八百一十丈,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如環無端焉,是以習禪者,趺坐究意觀想;學仙者,吐納引導按摩。其知道者,不為血氣所使,反所以運其血氣也。其或喜怒哀樂不中節,起居飲食失其常,皆令榮衛否齟,氣血敗濁,為痰為涎為飲諸證生焉。

結伏於胸膈則眩運,嘈忪忡悸,癃閉痞膈,喘嗽氣急;停滯於關節則筋脈攣急,肢節疼痛,手足嚲曳,寒熱往來。三者同源而異治。痰則伏於包絡,隨氣上浮,客於肺經,因嗽而發;涎則伏於脾源,隨氣上溢,口角流出;唯飲則生胃腑,為嘔為吐,宜詳斟別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手臂疼痛,出自《指迷方》。書中提到有人手臂疼痛,無法舉起手腳,或是左右兩邊疼痛會交替轉移,這是因為體內有痰積聚,停留在中脘部位,導致脾氣運行不暢,往上與氣相搏,四肢屬於脾所管,脾氣鬱滯而氣無法下行,所以向上衝擊手臂。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沉細的。後人認為這種手臂痛是痰症引起的,只要治療痰,手臂痛自然會停止。此方還能治療婦女產後氣喘、四肢浮腫等症狀,都有很好的效果。

藥方組成: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半兩)、風化朴硝(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煮麵糊調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風化朴硝不容易取得,可以將朴硝撒在竹盤上,稍微加點水放在通風的地方,等它乾燥後像芒硝一樣,刮取使用即可。

曾經有人因為痰症所苦,晚上兩臂常常感覺像被人拉扯,兩手顫抖,甚至連茶杯都拿不起來,服用這個藥方後馬上就好轉。治療痰的藥方有很多,但能如此快速見效的,實在沒有比這個方子更神奇的了。

人體的氣血經脈,本來就應該周流全身,用來保衛和滋養身體。正常情況下,人一天一夜的呼吸吐納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血液在全身循環約八百一十丈,不停運轉,五十歲時重新匯合,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所以修禪的人會打坐冥想,練仙的人會吐納導引按摩。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會被血氣所操控,反而懂得如何運用氣血。如果喜怒哀樂過度、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失常,都會導致營衛失調、氣血混濁,進而產生痰、涎、飲等各種病症。

如果痰積聚在胸膈,就會出現頭暈、心煩、心悸、小便不暢、胸悶、氣喘咳嗽等症狀;如果停留在關節,就會導致筋脈痙攣、肢體疼痛、手腳無力、忽冷忽熱等症狀。這三種病症都是同一個來源,但治療方法不同。痰積聚在包絡,會隨著氣往上浮動,停留在肺經,因為咳嗽而發出來;涎積聚在脾的源頭,會隨著氣往上溢出,從嘴角流出來;只有飲是產生在胃腑,導致嘔吐,需要仔細區分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