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地仙散
治傷寒後伏暑,煩熱不安,及煩熱虛勞。
白話文:
這段文字指的是治療傷寒病癒後,又感染暑氣,出現煩躁不安、發熱、虛弱等症狀。
地骨皮(去木,二兩),防風(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溫服。
治中暑不拘老少。
白話文:
地骨皮(去除木質部份,二兩),防風(去除蘆葦,一兩),甘草(烤過,半兩)
上藥研細末,每服四錢,加水一杯半煎煮,煎到只剩七分之三,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下。
治療中暑,不分老少。
上用不蛀皂角,不計多少,刮去黑皮,燒煙欲盡,用盆合於地上,周迴勿令透煙,每用皂角灰一兩,用甘草末六錢和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氣虛人溫漿水調下。昏迷不省者,不過兩服,吳內翰備急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兩,蓋中暑人痰塞關竅,皂角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用米飲下。
治中暑甚妙。
上用上等重羅細面,以薑汁及水和成餅子曝乾,卻碾末收之,每服二三錢,新汲水調服。
白話文:
-
將皁角刮掉黑皮,燒到冒煙將盡時,用盆子蓋在上面,不要讓煙透出來。
-
每服用一兩皁角灰,與六錢甘草末混勻。
-
每服一錢,用新汲來的水調下,氣虛的人可用溫熱的水調下。
-
昏迷不醒的人,服用兩次就會好轉。
-
吳內翰在急救時,會使用五斤皁角,去掉皮和籽,炙烤至焦黑但不要失去藥性,再加入五兩甘草。
-
由於中暑的人痰液阻塞了竅穴,皁角可以疏通痰液,所以能治癒中暑。
-
另一種方法是用米湯來服用。
使用優質的細麵,加入薑汁和水揉成餅子後曬乾,碾成細粉保存。每次取二至三錢,用新鮮汲取的冷水調服。
2.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燥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白話文:
此方適用於治療大人小孩因暑熱引起的暑熱煩躁、口渴、頭昏眼花、胸悶、噁心想吐、口苦、舌乾、疲倦、不想吃東西,或出現霍亂、嘔吐、腹瀉、手腳抽筋等症狀。
香薷(去根,一兩),紫蘇(去粗梗),乾木瓜,藿香葉(洗去砂土),茯神(去木,各五錢)甘草(炙,赤色),檀香,丁香(各二錢半)
白話文:
香薷(去掉根部,一兩),紫蘇(去掉粗梗),乾木瓜,藿香葉(洗去泥沙),茯神(去掉木頭部分,各五錢)甘草(經過炙烤,呈現赤色),檀香,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每服半丸,不拘時候。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末,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劑,每一兩藥材可製成三十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細嚼後以溫熱水送服,或用剛打上來的井水送服也可以。小兒每次服用半丸,不受服藥時間限制。
3. 水瓢丸
治冒暑,解煩渴。
烏梅肉(四兩),甘草,青鹽,乾木瓜,白茯苓,檀香(各一兩),麝香(二錢半)
白話文:
烏梅肉(四兩):清熱生津、斂肺止咳、澀腸固脫。
甘草(一兩):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青鹽(一兩):清熱涼血、消炎解毒、潤腸通便。
乾木瓜(一兩):化痰止咳、平喘降氣、健脾消積。
白茯苓(一兩):健脾益氣、清熱除濕、止瀉固精。
檀香(一兩):理氣止痛、溫中助陽、安神助眠。
麝香(二錢半):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散結止痛。
上除麝香別研,余併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溫水嚼下,不拘時候。一方有人參。
白話文:
將麝香單獨研磨,其餘的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每兩藥材做成三十丸,每次服用一丸含化,或用剛打上來的井水或溫水送服,不拘泥於服用時間。另一種藥方中含有黨參。
4. 水葫蘆丸
治證同前。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川百藥煎(90克),人參(10克),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25克)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末,並將麵粉糊和入藥末,做成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含化在口中讓藥效慢慢釋放。在炎熱的夏季外出時,一丸藥可以維持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