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五 (2)
卷之五十五 (2)
1. 指法一十四條
動者,如氣不行,得針動伸提而已。伸提者,即非針出入引氣也。搖者,凡行赤鳳搖頭之法,即搖之撥動其經以愈疾,詳見本法。
進者,行瀉法,進針至穴,得分寸,令病人呼氣一口,即用針進至入一豆許,停針少時,得氣即退,針行瀉法。
退者,行補法之時,進針至穴,得分寸,令病人吸氣一口,即用針退出一豆許,停針少時,得氣卻,行補法。
搓者,凡針要寒熱者,以為搓之。或外或內,如搓線之貌,勿轉之太緊,恐人肉纏針,難進退。左捻則熱,右捻則寒,亦出入之理,慎當忌之。
彈者,凡瀉時用指輕彈,使其氣速行,則氣至也,易至也。補則不用,氣實自至者,不用此法。
努者,凡用大指次指捻針,名曰努針,引其氣至也。如氣不至,令病人閉氣一口,著力努之,外以瀉針引之,則氣至矣。氣自至者,不用此法。
掐者,凡下針於所部分經絡,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氣往來,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者,如痛處未除,即於痛之處捫摩,使痛散也,復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攝者,如針下氣澀滯,隨經絡上下,用爪甲攝之,其氣自通。攝與捻者同。
按者,如補,出針時令病人吸氣一口,急用手指按閉其穴上,此補法也;如瀉,出針時,令病人呼氣一口,則勿按針孔,此乃瀉法也。
爪者,以手爪甲掐穴,令氣血散也,方下其針刺入也。
切者,以手爪甲極掐其穴,氣血散開,方下針,切與爪同。
捻者,以手大指次指捻針,來去上下,即飛針之法也。
白話文:
指法十四條
「動」:如果氣運行不順暢,就用針的伸展和提插動作來引導。這裡的「伸提」指的是不單純是針的出入,而是帶有引導氣的作用。
「搖」:通常是指施展「赤鳳搖頭」的手法,也就是搖動針來撥動經絡,藉此治療疾病,詳細方法請參考相關的針法說明。
「進」:是施展瀉法的手法。進針到穴位後,要掌握好深淺分寸,讓病人呼氣一口,然後將針再推進少許(約一豆大小的距離),停針片刻,如果感到氣至,就將針退出來。這是瀉法的針刺手法。
「退」:是施展補法的手法。進針到穴位後,要掌握好深淺分寸,讓病人吸氣一口,然後將針退出少許(約一豆大小的距離),停針片刻,如果感覺到氣機已來,就可以進行補法。
「搓」:針刺需要達到寒熱效果時,可以採用搓的手法。搓針的方向可向外或向內,就像搓線的樣子,但不要轉得太緊,以免肌肉纏住針,難以進退。左轉針可以產生熱感,右轉針可以產生寒感,這也如同針的出入原理,務必謹慎使用。
「彈」:通常在瀉法時,用手指輕彈針身,使氣快速運行,這樣氣就會很快到達。補法時則不用彈的手法,因為氣自然會到達,不需要用這個方法。
「努」:用大拇指和食指捻針,稱為「努針」,目的是引導氣的到達。如果氣沒有到達,可以讓病人閉氣一口,然後用力努針,同時用瀉針來引導,這樣氣就會到達。如果氣自行到達,就不用這種方法。
「掐」:在所要針刺的經絡部位,用手上下掐揉按壓,使氣血往來運行。推按能使其運行,牽引則能使其停止。
「捫」:如果痛處沒有消除,就在痛處撫摸按摩,使疼痛消散。然後再用飛針來引導,除去疼痛。
「攝」:如果針下感覺氣滯澀滯,就沿著經絡上下,用指甲輕輕地捏攝,氣就會自然通暢。攝的手法和捻的手法類似。
「按」:在補法時,出針時讓病人吸氣一口,然後快速用手指按住針孔,這是補法;在瀉法時,出針時讓病人呼氣一口,則不要按住針孔,這是瀉法。
「爪」:用指甲掐按穴位,使氣血散開,然後再下針刺入。
「切」:用指甲用力掐按穴位,使氣血散開,然後再下針,切的手法和爪的手法相同。
「捻」: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動針,來回上下移動,就是飛針的手法。
2. 行針法
黃帝金針法最奇,短長肥瘦在臨時。
但將他手橫紋指,分寸尋來審用之。
身體心胸或是短,身體心胸或是長。
求穴看紋還有理,醫工此理要推詳。
定穴行針須細認,瘦肥短小豈同群。
肥人針入三分半,瘦體須當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著中。
只在二三分內取,用之無失且收功。
大飢大飽宜避忌,大風大雨亦須容。
飢傷榮氣飽傷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針之法世間稀,多少醫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胡疑。
有筋有骨旁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
見病行針宜子細,必明升降闔開時。
邪入五經隨日過,祟侵六脈浪翻基。
烏烏稷稷空中墮,靜意冥冥起發機。
未補真陽九氣足,次瀉餘邪九度噓。
同身遂穴歌中取,捷法昭然逕不迷。
百會三陽頂之中,五會天滿字相同。
前頂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風。
灸後火燥沖雙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要求原針穴,針刺無如灸自功。
前頂寸五三陽前,甄權曾云一寸言。
稜針出血頭風愈,鹽油楷根疾自痊。
囟會頂前寸五深,八歲兒童不可針。
囟門未合那堪灸,二者須當記在心。
上星會前一寸出,神庭星前髮際尋。
諸風灸庭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針。
印堂穴並兩眉攢,素髎面正鼻柱端。
動脈之中定禁火,若捻此穴鼻鼾酸。
水溝鼻下名人中,兌端張口上唇宮。
齦交二斷中間取,承漿下唇腕內蹤。
炷艾分半懸漿灸,大則陽明脈不隆。
廉泉脘上定結喉,一名舌本立重樓。
同身捷法須當記,他日聲名播九州。
白話文:
黃帝的金針療法最神奇,針刺的長短、粗細要根據當時情況而定。
可以將病人手的橫紋指作為基準,用來尋找穴位並判斷針刺的深淺。
身體、心胸部位的穴位,有時針刺要短,有時則要長。
尋找穴位要參考紋路,這是合理的,醫生要仔細推敲這個道理。
確定穴位後,行針時要仔細辨別,因為瘦人、肥胖的人,身材高矮的人,情況都不一樣。
給肥胖的人扎針,可以深入三分半,瘦弱的人則要扎二分。
不胖不瘦的人情況又不同,這樣的人扎針要恰到好處。
扎針要在二分、三分之間取針的深淺,這樣使用就不會有失誤,而且能見到效果。
在太飢餓或太飽的時候要避免針灸,刮大風下大雨時也要注意。
飢餓會損傷身體的精氣,吃太飽會損傷臟腑,還要根據病人的精神狀態來避開。
精妙的針刺方法世間少有,許多醫生都不知道。
人體每一寸都有穴位,只要打開筋骨的通道,就不要再猶豫。
有筋骨的地方要從旁邊扎針,沒有筋骨的地方就要穿透它。
看到病症後扎針要仔細,一定要明白升、降、開、合的道理。
邪氣侵入五經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邪祟侵犯六脈會像波浪一樣翻騰。
病氣會像烏鴉稷鳥從空中墜落,靜下心來仔細感受病症的來由。
還沒補足真陽之前,要先以九度呼吸來調養,然後再以九次呼氣來瀉掉多餘的邪氣。
同一身體的不同穴位可以通過歌訣來選擇,這種快捷的方法很明確,不會迷路。
百會在頭頂正中,是三陽經脈交會的地方,五會穴與天滿穴的位置相同。
前頂穴在前頂上一寸五分處,能去除各種疾病,對中風有療效。
艾灸後如果感到火氣太盛,衝到雙眼,可以在四周刺血,讓氣血暢通。
井穴要用原針來扎,針刺的效果不如艾灸。
前頂穴在前頂前一寸五分處,甄權說這裡是一寸。
用稜針刺出血可以治癒頭痛,用鹽油和楷樹根可以治療其他疾病。
囟會穴在頭頂前一寸五分深處,八歲以下的兒童不能在此扎針。
囟門還沒閉合的時候也不能艾灸,這兩點都要牢記在心。
上星穴在百會穴前一寸,神庭穴在髮際邊緣。
各種風病用艾灸神庭穴效果最好,神庭穴適合艾灸,不適合扎針。
印堂穴在兩眉之間,素髎穴在面部鼻柱正中。
動脈的地方禁止艾灸,如果按壓這個穴位,鼻子會發出酸脹的鼾聲。
水溝穴在鼻子下,又名人中,兌端穴在張開嘴的上唇,
齦交穴在上下牙齦斷開處中間,承漿穴在下唇的腕骨內側。
艾炷用一半來懸空艾灸承漿穴,如果過大,陽明經的脈搏就不會那麼明顯。
廉泉穴在喉結上方,又名舌本,像高樓一樣。
同身取穴的快捷方法一定要記住,將來你的名聲就會傳遍九州。
3.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
《內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正其理。然春夏為陽,其氣在外,人氣亦浮,凡刺者故淺取之;秋冬為陰,其氣在內,人氣在藏,凡刺者故當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秋冬各致一陽者,謂春夏為陽,謂陰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陽。
春夏溫,必致一陰,謂下針深,刺至腎肝之部,得其氣,針便出之,是以外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致一陽者,謂下針淺,則刺至心肺之部,得氣推而內之,良久出針,是推內之陽也,《素問》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也。
白話文:
《內經》說:疾病有浮在表面和沉在裡面的區別,針刺也有淺和深的區別,要根據病情來決定,各自對應正確的治療方法。春夏是陽氣旺盛的季節,陽氣向外發散,人體的氣血也比較浮在體表,所以針刺的時候應該淺刺;秋冬是陰氣旺盛的季節,陰氣向內收斂,人體的氣血也藏在體內,所以針刺的時候應該深刺。
另外還說,春夏要各用一次陰法來治療,秋冬要各用一次陽法來治療。秋冬用陽法治療,是因為春夏屬於陽,是陰氣所滋養,所以針刺時要用陽法來平衡。
春夏氣候溫熱,必定要用陰法治療,所謂的陰法就是下針要深,刺到腎臟和肝臟的部位,感覺到氣之後,針就馬上拔出來,這是利用體外的陰氣來輔助治療。秋冬氣候寒冷,必定要用陽法治療,所謂的陽法就是下針要淺,刺到心臟和肺臟的部位,感覺到氣之後將氣推向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再把針拔出來,這是利用針刺將陽氣推入體內。就像《素問》說的,春夏要養護陽氣,秋冬要養護陰氣的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