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四 (57)
卷之五十四 (57)
1. 摩風膏
摩風止癢,消腫定疼,治頭面唇鼻諸瘡,肌肉裂破。
當歸(去蘆),白芷,杏仁(去皮尖),桃仁(去皮尖),藿香(去土),檀香,零陵香,川芎(各三錢),沉香,木香,白附子,天麻,獨活,白芨,白蘞(各一錢半),黃耆(去粗皮,一兩一錢),防風,茅香,白芍藥,甘草(各二錢半),木通(二錢),栝蔞(穰銼,一兩),龍腦(四錢,研),黃蠟(夏十二兩半,冬九兩半)
上銼藥,用清油二斤二兩,浸七日,淨石器銀器中慢火煎,候白芷微黃,綿濾去滓,於淨瓷罐內密封,澄一宿,再濾過,於瓷碗中慢火再輕溫熬動,次下黃蠟攪勻,放溫,次下研細龍腦摻面,於瓷盒內盛,每用少許,摩擦患處。
白話文:
這個藥膏可以止癢,消除腫脹,鎮定疼痛,治療頭部、臉部、嘴唇、鼻子等部位的各種瘡瘍,以及肌肉裂開的傷口。
藥材成分如下:當歸(去除蘆頭)、白芷、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藿香(去除泥土)、檀香、零陵香、川芎(各三錢),沉香、木香、白附子、天麻、獨活、白芨、白蘞(各一錢半),黃耆(去除粗糙外皮,一兩一錢),防風、茅香、白芍藥、甘草(各二錢半),木通(二錢),栝蔞(取瓤切碎,一兩),龍腦(四錢,磨成粉),黃蠟(夏天用十二兩半,冬天用九兩半)。
製作方法是:先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清油二斤二兩浸泡七天。接著在乾淨的石器或銀器中用小火慢慢煎煮,等到白芷稍微變黃時,用棉布過濾去除藥渣。將濾過的藥液密封在乾淨的陶瓷罐中,靜置沉澱一個晚上後,再次過濾。然後在陶瓷碗中用小火輕輕加熱熬煮,邊煮邊攪動,接著加入黃蠟攪拌均勻。待溫度稍降後,加入磨成細粉的龍腦攪拌均勻,最後將藥膏盛裝在瓷盒中。每次取少量塗抹在患處摩擦。
2. 太乙靈應膏
治諸般惡毒惡瘡,並可外貼,內服一丸,如櫻桃大,蛤粉為衣,各隨幾項飲子服之。亦治杖瘡。
玄參,大黃,官桂,生地黃,白芷,赤芍藥,血竭,乳香(以上各半兩),紅花,黃柏,地榆,防風,沒藥(以上各三錢),槐花,黃芩(各二錢),豬牙皂角(三挺),羌活(四錢),白膠香,劉寄奴(各四兩),杏仁(二十一枚,去皮尖),當歸尾(一兩)
上銼碎,以香油一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浸畢,用文武火熬藥,枯焦如炭,然後退火,令其自冷,將粗布一幅濾去滓,將油再入鍋內熬,先以黃丹十兩,新瓦上炒丹紫色,研細,每熬油一沸,入丹二兩,熬至五沸,入丹畢,前後俱用柳條攪之,待滴水中凝而不散方成膏,待藥溫用瓷器盛貯下,用水浸三兩日,去火毒,然後攤貼患處。內服藥引子,見神仙太乙膏下。
白話文:
此藥膏名為太乙靈應膏,可以治療各種嚴重惡毒的瘡瘍。此藥膏可以外敷,也可以內服,內服時取如櫻桃大小的一丸,以蛤粉為外衣包裹,並依據不同的情況搭配不同的藥引子服用。此藥膏也可用於治療因棍棒擊打造成的傷瘡。
此藥膏的成分包含:玄參、大黃、官桂、生地黃、白芷、赤芍藥、血竭、乳香(以上各半兩),紅花、黃柏、地榆、防風、沒藥(以上各三錢),槐花、黃芩(各二錢),豬牙皂角(三挺),羌活(四錢),白膠香、劉寄奴(各四兩),杏仁(二十一枚,去除外皮和尖端),當歸尾(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一斤香油浸泡,春天浸泡五天,夏天浸泡三天,秋天浸泡七天,冬天浸泡十天。浸泡完成後,用小火和大火交替熬煮藥材,直到藥材燒成炭狀,然後關火,讓其自然冷卻。用一塊粗布過濾掉藥渣,將油重新倒入鍋中熬煮。先將十兩黃丹在新瓦上炒至丹紫色,研磨成細末,每次油煮沸時加入二兩黃丹,熬煮至五次沸騰,將黃丹全部加入。前後都要用柳條攪拌,直到滴入水中凝結而不散,就表示藥膏熬製完成。待藥膏溫度適中時,用瓷器盛裝,放入水中浸泡二到三天,去除火毒,然後攤在患處敷貼。內服時所使用的藥引子,請參照神仙太乙膏的相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