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暑門(附論)

夏三月,炎暑大行,山澤燔燎,林木流津,正由火熱極甚,熏蒸於物,致之然也。在人亦應之而多汗,由火氣浮泄於表。時於此際,濕熱隆盛,人多肢體困倦,精神短少,一或將理失宜,輕則氣虛身熱,頭重腳軟,脾弱少食之證,所謂注夏病也。暑之為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且暑之中人者,先著於心,伏為三焦腸胃之間。

白話文:

夏季炎熱酷暑盛行,山澤間因高溫而起火,林木因為高溫而水分流失,這是由於火熱極盛、燻蒸萬物,而產生出來的現象。人體也受到影響而多汗,這是因為火氣浮游於體表所致。此時正是濕熱盛行的季節,人們容易感到疲倦睏乏,精神萎靡。如果稍有不慎,保養不當,輕則出現氣虛身熱、頭重腳軟、脾弱少食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注夏病」。炎熱的暑熱之氣在天氣上表現為酷暑,在地理上表現為火熱,在人體的臟腑中表現為心臟。而且炎熱之氣侵入人體,首先影響到心臟,潛伏於三焦、腸胃之間。

凡中之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乃六淫中無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輕則前證所感,大同小異,重則昏不知人,或吐或瀉,或眩暈頑痹,丹溪以陰虛所致,甚則瞀悶懊惱而死,客氣旺而主氣弱,為熱傷元氣。古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真元氣,非補熱火也,以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名生脈散,蓋此藥能益金水,以御火土之旺,又令人夏食寒以扶陰氣,養其陽也。蓋謂陽亢於外,陰微於內,庚金受因於上,清肅之源竭於下也。

白話文:

凡是中暑的人,都是因為熱氣傷及氣血,而不是傷及身體的形體。這是六淫中無形的火邪所致,通常用五行中有形的「水」來制約它。輕微的中暑,症狀與前面提到的暑邪所感類似,大同小異;嚴重的中暑,則會昏迷不醒,或者嘔吐、腹瀉,或者眩暈、頑固麻痺。丹溪認為這是陰虛所致,嚴重的甚至會煩悶懊惱而死。這是因為客氣旺盛而主氣虛弱,導致熱邪傷及元氣。古人的治療方法是,在夏季宜採用補法,補的是天真元氣,而不是補熱火。常用的藥物是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合稱生脈散。這種藥物可以增益金水之氣,以抵禦火土之氣的旺盛。另外,還讓人們在夏天吃一些寒涼的食物,以扶助陰氣,養護陽氣。這是因為陽氣在外面亢盛,陰氣在裡面微弱,庚金之氣在上面受到侵犯,清肅之源在下面枯竭。

丹溪又辨云: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或曰以手捫腹,明知其冷,而何曰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陽虛矣。如子月一陽生,寅月三陽生,此氣之升也。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地之上矣,此氣之浮也,經曰: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孫絡皆盛,內溢肌中。又曰:陽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者里必虛。

白話文:

丹溪又評論說:世人都說夏天的時候陰氣在體內,這裡的「陰」字有「虛」的意思。如果把它解釋成陰冷,那可真的大錯特錯了。有人說,用手摸肚子,明明感覺到很冷,怎麼還能說人體的腹屬地氣,在這個時候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的陽氣就虛弱了呢?就像子月一陽生,寅月三陽生,這是陽氣升發的時候。巳月六陽生,陽氣全部出到體外,這是陽氣浮散的時候。經書上說:夏天經滿氣溢,進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孫絡都旺盛,內溢於肌肉中。還說:陽氣在孫絡,長夏的氣在肌肉裡,所以外表充實的內部必定是虛弱的。

又言春夏養陽,王太僕謂春食涼,夏食寒,所以養陽也,何以溫熱取其用,此理固然。且如涼臺水館,當風取涼,寒泉水果之物所傷,或吐或瀉,或腹疼自內及外,當用溫劑,前哲又謂升降浮沉則順,寒熱溫涼則逆,夏月火令之時,不可妄投溫燥之藥,看其虛實,不為患乎?或曰巳月純陽,五日一陰生,六月二陰生,陰氣即動,豈無陰冷,此陰之初動於地下。四陽浮於上,燔灼梵炎,流金爍石,何冷之有?且潔古治中暑之藥,有中暑傷暑之分。

白話文:

兩位說到春秋兩季要補養陽氣,王太醫說春天要吃涼性的食物,夏天要吃寒性的食物,這樣才能補養陽氣,為什麼用溫熱的食物來治病發揮藥效呢?這個原理沒錯。另外就像涼亭、水榭,當風取涼,喝到寒涼的泉水、水果之類的東西造成損傷,可能出現嘔吐、腹瀉,或肚子疼由內到外,這時要用溫熱的劑藥治療。前輩還說,氣的升降浮沉是順應自然,寒熱溫涼是違逆自然。夏天是火主令的季節,不能隨意用溫燥性的藥物,要根據虛實不同來考慮,會不會出問題呢?有人說,五月純屬陽,五日出一陰生,六月二陰生,陰氣已經開始活動了,難道沒有陰冷的嗎?這個陰是指初次於地下產生的陰氣,而地上還有四陽浮在上面,火勢灼熱,金石熔化,哪有什麼冷呢?而且古代治中暑的藥方,有分中暑傷暑。

若人或傷或中之意,但言避暑納涼於深堂大廈,謂靜而得之為中暑,其病必頭疼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為陰證,故治以大順散,以取辛甘發散之意,後人不察用溫熱之意,又辨傷暑之證。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受到暑氣的侵襲或中暑,通常會避暑納涼於深堂大廈,認為在安靜的環境中得病就是中暑。這種病症的典型表現是頭痛惡寒、身體拘急、四肢疼痛而煩躁不安、皮膚發熱但沒有汗水,這是由於室內陰寒之氣遏制了全身的陽氣,使陽氣無法舒展伸越,屬於陰證。因此,在治療時應使用大順散,以辛甘發散之意來治療。後人對此不甚瞭解,反而使用了溫熱的藥物,並將其區分為傷暑之證。

若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謂動而得之,為傷暑,其病必頭疼發躁熱,捫之肌膚大滿,大熱大渴,引飲汗大出,元氣已動,乃為大熱,外傷肺氣,以人參白虎湯,為陽證,熱傷元氣,非形體受病也。夫白虎治熱傷風,謂元氣不甚虛也,暑去氣清則安矣。《脾胃論》中,長夏濕熱,胃困尤甚。

白話文:

如果有人或農夫,在日正當中辛苦勞動,這是由於勞動而生病的,稱為傷暑,這種疾病的症狀必定是頭痛發熱煩躁不安,摸患者的皮膚感覺很熱,並且大熱大渴,想喝很多水,汗水大量流出,元氣已經受到了動搖,這就叫做大熱,外傷肺氣,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這是陽證,熱邪傷及元氣,不是形體受到了損害。白虎湯可以治療熱傷風,這是因為元氣還不是非常虛弱,暑熱消除了,身體就會恢復正常。在《脾胃論》中,長夏濕熱,胃部受到的傷害尤其嚴重。

又有暑風一證,因其夏月而病搐搦,故有此名,非風也,乃病暑熱亢極,火盛金衰,朮無以制,正邪相拒,汗閉於外,痰鬱於內,風勢妄行,脾必受邪,故手足陽為動搖,內擾神舍,志識不清而瞀悶,無所知矣,慎勿以風藥治之。

白話文:

還有一種暑症叫暑風,是因為在夏季發病,出現抽搐和顫抖的症狀,所以叫暑風,其實並不是風,而是暑熱亢盛,火盛金衰,朮無以制,正邪相拒,汗閉於外,痰鬱於內,風勢妄行,脾必受邪,所以手足陽會動搖,內擾神舍,志識不清而瞀悶,什麼都不知道了。治療時一定要慎重,不要用治療風的藥物來治。

治以兼化,但清時令之火,則心經之熱亦泄,金清氣行,則木邪有制,而風不作,開鬱悶之疾,則神識氣寧,當用黃連香薷飲加羌活,且如有人在途路中傷暑者,湯藥皆無,將人攙扶涼處,就將當道上熱土包裹,熨臍腹之上下,或布蘸湯熨之,冷即頻易,待其蘇省,用溫米飲湯,徐徐灌之,便不可用剛燥之劑,可不畏哉?

白話文:

用和諧調理的方法來治療,只要去除時令的熱氣,那麼心經的熱症也會減輕,金屬清淨的氣運行,那麼木的邪氣就有所約束,而不會引起風熱之疾了,打開鬱悶的疾病,那麼精神氣寧,應該用黃連香薷飲再加上羌活,有人在旅途中中暑了,沒有湯藥,把人攙扶到涼爽的地方,就用路邊的熱泥土裹起來,熨貼在患者的臍部和腹部,或者用布蘸著熱水熨貼,冷了就頻頻更換,等到患者蘇醒過來,用溫米飲湯,慢慢地灌給他喝,千萬不可用猛烈乾燥的藥劑,不然病情可能會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