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四 (3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四 (35)

1. 去水膏

治癰疽破穴後,誤入皂角水,及諸毒水,以致疼痛。

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甘草(生末,一分)

上為膏,攤在絹上貼,毒水而出,驢馬及尿糞一切毒水,並皆治之。

白話文:

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甘草(生末,一分)

將上述材料製成膏藥,塗抹在絹布上敷貼於患處,可將毒水引出。對驢馬尿液、糞便等各種毒水皆有效。

2. 麥門冬湯

治癰疽潰後,膿水不絕。

白話文:

甘草湯,用於治療癰疽潰破後,膿水不斷外流的情況。

麥門冬(去心),黃耆(銼),五味子(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去蘆),官桂(去粗皮),當歸(切焙),遠志(去心),川芎(各一兩),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麥門冬(去掉根鬚和心),黃耆(切碎),五味子(炒熟),白茯苓(去掉黑皮),人參(去掉根須),桂皮(去掉粗皮),當歸(切片,焙乾),遠志(去掉心),川芎(各取一兩),甘草(炙烤後取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擘碎,大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把上㕮咀搗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加入半片生薑,將生薑拍碎,再加入兩顆大棗,將大棗掰碎,一起煮至只剩一杯水的量,過濾掉渣滓,在空腹時溫熱服用。

3. 清水膏

治癰疽,及一切毒腫,堅硬腫痛,攻衝四畔,焮腫。抽熱毒,散腫氣。

白話文:

治療化膿性潰瘍及所有中毒性腫脹、腫塊堅硬腫痛、邊緣脹痛、紅腫。減輕熱毒,消散腫氣。

羊桃根,川大黃,黃芩,綠豆粉,黃柏(各一兩),赤小豆

白話文:

羊桃根、川大黃、黃芩、綠豆粉、黃柏(各 50 公克),赤小豆

上為細末,用蕓薹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即看四畔腫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厚一錢貼之,干即易。

白話文:

上面是細小的,用蕓薹菜取它的自然汁液,加入少許蜂蜜混合,調整藥物濃稠度到適當的程度,然後觀察腫脹發紅的地方的大小,剪下生絹,均勻地鋪平,可以厚一錢的厚度貼上去,乾了就更換。

4. 水調膏

治癰疽毒熱,赤焮疼痛。

白話文:

石膏一斤,黃丹二兩,大黃三兩,乳香和沒藥各二兩,輕粉二錢,血竭一兩。

功效

治療嚴重化膿性感染,局部發炎紅腫、疼痛。

川大黃(生用,研末),杏仁(去皮尖,研),鹽花(各三分)

上為細末,研勻,以新汲水和令稀稠得所,旋即塗腫上,干即易之。

白話文:

川大黃(生的,研磨成細末),杏仁(去皮和尖端,研磨),鹽花(各佔三分之一)。

研磨細緻,均勻塗抹,用新汲的冷水調和稀稠適度,立刻塗抹在腫脹處,乾了就更換。

5. 乳香丸

治發背,及一切疽瘡潰爛,痛不可忍。

白話文:

治發背及一切疽瘡潰爛,痛不可忍

材料:

  • 皁角刺(皁角樹刺果)二兩
  • 水二升
  • 麻油(香油)二合
  • 大蒜三十瓣
  • 薑十片
  • 鹽少許

製法:

  1. 將皁角刺放於二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
  2. 加入麻油、大蒜、薑和鹽,繼續煎煮。

用法:

  • 趁熱塗抹於患處,每日數次。

乳香(別研),沒藥(別研),羌活,五靈脂,獨活(各三錢),川芎,當歸,真綠豆粉,交址桂,川白芷,白膠香(各半兩)

白話文:

乳香(研磨後備用),沒藥(研磨後備用),羌活,五靈脂,獨活(各三錢),川芎,當歸,真綠豆粉,交趾桂皮,川白芷,白膠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薄荷湯送下。手足損痛不能起者,加草烏,用木瓜鹽湯細嚼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與蜂蜜和成丸狀,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粒,以薄荷湯送服。如果手腳疼痛到無法站立,可以加入草烏,用木瓜鹽湯溶解後服用。

6. 漏蘆湯

治疽作後二日,服此退毒下膿,可與五香連翹湯相間,連日服之。

白話文:

治癰疽發作之後二日,服用此方可以退毒排膿,此方可與五香連翹湯交替服用,連續服用數日。

漏蘆(有白茸者),連翹,大黃(微炒),黃耆(去蘆,生用),沉香(各一兩),甘草(生用,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湯,食前調服。

白話文:

漏蘆(帶有白色茸毛的),連翹,大黃(稍微炒過),黃耆(去除鬚根,生用),沉香(各一兩),甘草(生用,半兩)

每次服用二錢,水一杯半,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成湯,在飯前調整好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