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四 (3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四 (33)

1. 犀角湯

治石癰,熱毒氣盛,腫硬疼痛,口乾煩悶。

白話文:

治療石癰,是因為熱毒氣盛,導致腫塊硬痛,患者口乾舌燥,煩躁不安。

犀角(鎊),木香(各三分),連翹,梔子仁,射干,當歸(切焙),升麻,赤芍藥,玄參,枳殼(麩炒),甘草(生,各一兩),大黃(炒,二兩)

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犀角(磨成粉),木香(各三分之一),連翹,梔子仁,射干,當歸(切片並烘烤),升麻,赤芍藥,玄參,枳殼(用麩皮炒過),甘草(生,各一兩),大黃(炒過,二兩)。

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三錢的藥粉,加入一杯水煎煮。煎至藥液剩六分之一時,濾去藥渣。不拘特定的時間服用,溫熱即可。

2. 黃連散

治石癰,結硬發熱,紫赤色,毒氣攻衝未定,日夜疼痛,宜用此消腫化毒止痛。

白話文:

治石癰,腫硬發熱,紫赤色,毒氣攻衝未定,日夜疼痛,宜用此方消腫化毒止痛。

黃連,川大黃(生),白蘞,馬牙硝,黃柏(各一兩),騏麟竭,青鹽(各半兩),赤小豆(半合,炒熱),杏仁(四十九粒,湯侵去皮尖,研)

上為細末,蜜水調塗,干即易之。

白話文:

黃連、生川大黃、白蘞、馬牙硝、黃柏各一兩,騏麟竭、青鹽各半兩,赤小豆半合炒熱,杏仁四十九粒,用熱水浸泡去皮尖,研磨成粉。

細末,用蜂蜜調和塗抹,乾燥了就換藥。

3. 大黃散

治石癰,腫硬疼痛,心腹煩悶,不得宣暢。

白話文:

石癰,腫脹堅硬疼痛,心腹鬱悶,排泄不暢。

川大黃(一兩,炒),川芒硝,黑豆皮,枳殼(去穰,麩炒,各半兩),牛蒡子(微炒),當歸,川芎(各一分),甘草(生銼,半兩)

上銼碎,分作三服,每服水半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以利為度。

治石癰,堅如石,未作膿者。

白話文:

  1. 大黃(一兩,炒):具有瀉熱通便、清瘀涼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熱証便祕、血熱妄行等病症。

  2. 芒硝:具有瀉下攻積、清熱通便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實証便祕、熱閉不通等病症。

  3. 黑豆皮:具有補腎益陰、烏發明目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腎陰不足、發白脫落等病症。

  4. 枳殼(去穰,麩炒,各半兩):具有行氣寬中、消積導滯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脅痛、腹脹便祕等病症。

  5. 牛蒡子(微炒):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利咽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病症。

  6.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等病症。

  7.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鎮痛解痙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胸痹心痛等病症。

  8. 甘草(生銼,半兩):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咽喉腫痛等病症。

上藥研為細末,分作三份。 每次取一份,加水半碗,煮沸後轉小火煎熬至藥液剩餘五分之一。 過濾掉藥渣,不拘時間,趁溫熱服用。 以症狀減輕為服用的指標。

適用於治療石癰,即堅硬如石頭的癰腫,尚未化膿的情況。

上用生商陸根,不拘多少,熟搗敷之,干即易,取軟為度,及治濕漏諸癰癤,羊城人用此方,取效者多。

白話文:

在上面的情況下可以服用生商陸根,不限數量,煮熟搗碎然後敷在患處,要經常更換,以敷到患處柔軟為準,這個方法也用於治療濕漏以及各種癰瘡,廣州人用這個方法,有效的人很多。

4. 芍藥湯

治胃脘積熱,結聚為癰。

白話文:

胃脘部位積聚過多的熱氣,導致熱氣凝結聚集,形成癰腫。

赤芍藥,石膏,犀角(鎊),麥門冬,薺苨,木通(各二兩),朴硝,升麻,玄參,甘草(生,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赤芍藥、石膏、犀角(燒成粉末)、麥門冬、薺菜、木通(各二兩),芒硝、升麻、玄參、甘草(生,各一兩)

煎服本草,每日含嘴裡咀嚼,每次五錢,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之一,去渣,不拘時溫熱服用。

5. 雄黃散

治癰疽,赤腫疼痛,未得膿潰,貼成膿。

白話文:

治療癰疽出現紅腫疼痛,尚未化膿,敷貼促使化膿。

雄黃(細研),黃柏,檳榔,川大黃,騏麟竭(各三分),麝香(研),黃連(各一兩),白芷(二分),木香,川芎,桂心(各半兩),當歸(三分,炒)

上為細末,用臘豬脂調令勻,塗於絹上,貼腫處,候膿潰後,即用膏藥搜膿主肌。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細粉),黃柏,檳榔,川大黃,騏麟竭(各取三分),麝香(研磨成粉末),黃連(各取一兩),白芷(取二分),木香,川芎,桂心(各取半兩),當歸(取三分,炒過)

將細碎的藥末,用融化的豬油調勻,塗抹在布帛上,貼敷在腫脹處。待膿液化膿破潰後,即用膏藥將膿液排出,並使傷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