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十二 (55)
卷之十二 (55)
1. 犀角湯
治石癰,熱毒氣盛,腫硬疼痛,口乾煩悶。
犀角(鎊),木香(各三分),連翹,梔子仁,射干,當歸(切焙),升麻,赤芍藥,玄參,枳殼(麩炒),甘草(生,各一兩),大黃(炒,二兩)
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治療石癰,也就是皮膚上堅硬腫大的瘡,是因為體內熱毒太盛,導致腫塊又硬又痛,還會口渴煩躁。
藥方組成有:犀角(磨成粉),木香(各少許),連翹,梔子仁,射干,當歸(切片炒過),升麻,赤芍藥,玄參,枳殼(用麩皮炒過),甘草(生的,各約37.5克),大黃(炒過,約7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約11克,加水約一杯,煎煮至剩下約一半,濾去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2. 黃連散
治石癰,結硬發熱,紫赤色,毒氣攻衝未定,日夜疼痛,宜用此消腫化毒止痛。
黃連,川大黃(生),白蘞,馬牙硝,黃柏(各一兩),騏麟竭,青鹽(各半兩),赤小豆(半合,炒熱),杏仁(四十九粒,湯侵去皮尖,研)
上為細末,蜜水調塗,干即易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石癰,也就是皮膚上長出堅硬腫塊,伴隨發熱,呈現紫紅色,毒氣還在擴散,疼痛白天晚上都有,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消腫、化解毒素、止痛。
藥材包括:黃連、生川大黃、白蘞、馬牙硝、黃柏(各一兩),麒麟竭、青鹽(各半兩),炒熱的赤小豆(半合),以及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去尖研磨的杏仁(四十九粒)。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水調和後塗在患處,藥乾了就換藥。
3. 大黃散
治石癰,腫硬疼痛,心腹煩悶,不得宣暢。
川大黃(一兩,炒),川芒硝,黑豆皮,枳殼(去穰,麩炒,各半兩),牛蒡子(微炒),當歸,川芎(各一分),甘草(生銼,半兩)
上銼碎,分作三服,每服水半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以利為度。
治石癰,堅如石,未作膿者。
上用生商陸根,不拘多少,熟搗敷之,干即易,取軟為度,及治濕漏諸癰癤,羊城人用此方,取效者多。
白話文:
翻譯:
[大黃散]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石癰,症狀是腫塊堅硬疼痛,同時感到心胸腹部煩悶不舒服,無法順暢地舒展開來。
藥方組成:
川大黃(一兩,炒過)、川芒硝、黑豆皮、枳殼(去除內部的白色薄膜,用麩皮炒過,各半兩)、牛蒡子(稍微炒過)、當歸、川芎(各一分)、甘草(切成小塊,生用,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三份。每次取一份,加入半小杯水煎煮,煎到剩下五分之二的量時,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以排便順暢為目標。
這個藥方也可用來治療石癰,特徵是腫塊堅硬如石頭,且尚未化膿的情況。
此外,可以用新鮮的商陸根,不論多少,搗爛後敷在患處。藥乾了就換新的,直到腫塊軟化為止。這個方法也可以治療濕漏以及各種癰癤。廣州一帶的人們使用這個方法,效果很好。
4. 芍藥湯
治胃脘積熱,結聚為癰。
赤芍藥,石膏,犀角(鎊),麥門冬,薺苨,木通(各二兩),朴硝,升麻,玄參,甘草(生,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治療胃部積熱,熱邪結聚成癰(一種皮膚或組織內的膿腫)。
藥方組成:
赤芍藥、石膏、犀角(磨成粉)、麥門冬、薺苨、木通(各二兩),朴硝、升麻、玄參、甘草(生的,各一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5. 雄黃散
治癰疽,赤腫疼痛,未得膿潰,貼成膿。
雄黃(細研),黃柏,檳榔,川大黃,騏麟竭(各三分),麝香(研),黃連(各一兩),白芷(二分),木香,川芎,桂心(各半兩),當歸(三分,炒)
上為細末,用臘豬脂調令勻,塗於絹上,貼腫處,候膿潰後,即用膏藥搜膿主肌。
白話文:
治療癰疽,紅腫疼痛,還沒化膿潰爛時,敷上這個藥能使其化膿。
雄黃(磨成細粉)、黃柏、檳榔、川大黃、麒麟竭(各取三分)、麝香(磨成粉)、黃連(各取一兩)、白芷(取二分)、木香、川芎、桂心(各取半兩)、當歸(取三分,炒過)。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末,用豬油調和均勻,塗在絹布上,貼在腫脹的地方,等到膿液潰出後,就改用膏藥來清除膿液、促進肌肉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