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四 (17)
卷之五十四 (17)
1. 救生丹
治諸腫疔瘡,眼內火光出,昏迷不醒。
上於三月辰日,採桑葉荊葉,用竹針穿成孔,用紙裹風內陰乾,至端午日研為細末,用蟾酥和為丸,如小豆大,用時再以雄黃同藥一丸研細,放舌中,汗出效。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各種腫瘡疔瘡,以及眼睛裡出現火光、昏迷不醒的狀況。
在三月辰日這天,採集桑葉和荊葉,用竹針在葉子上穿出孔,然後用紙包裹起來,放在通風陰涼處陰乾。等到端午節這天,把陰乾的葉子研磨成細粉,再用蟾酥調和成藥丸,大小像小豆子一樣。使用的時候,再取一丸藥,和雄黃一起研磨成細粉,放在舌頭下面,發汗就會見效。
2. 胭脂散
治反花瘡。
胭脂,貝母,胡粉(各一分),硼砂,沒藥(各半分)
上研細,先以溫漿水洗拭,後敷藥。
白話文:
治療反花瘡。
將胭脂、貝母、胡粉各取一份,硼砂、沒藥各取半分,一起研磨成細末。先用溫米湯水清洗患處,再將藥粉敷在上面。
3. 甘草塗敷方
治反花瘡。
甘草(半生半炒),礬石灰,人中白,密陀僧(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童子小便半盞,以無灰火熬,用竹篦攪成膏,取塗瘡上,日五次。
白話文:
治療反花瘡的藥方。
使用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炒過),礬石灰,人中白,密陀僧(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半盞童子小便,用無煙的火熬煮,用竹篦攪拌成膏狀,塗抹在瘡上,一天塗五次。
4. 惡實根塗敷方
治反花瘡,並諸瘡積年不瘥者。
惡實根(研末,四兩),豬脂(二兩)
上調和如糊,塗瘡上,日三四次。
白話文:
用來治療反花瘡,以及各種多年不癒的瘡。
將牛蒡根磨成粉末,取四兩,與二兩豬油混合均勻成糊狀,塗在瘡上,一天塗三到四次。
5. 升麻湯
治心有風熱,生浸淫瘡遍體。
升麻,大黃(銼,微炒),黃芩(去黑心),枳實(麩炒),芍藥(各一兩),當歸(切焙),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碎,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燈心一握,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升麻湯],是用來治療心臟有風熱,導致全身長出像浸泡在水中的瘡。
藥材組成是:升麻、稍微炒過的大黃(切碎)、去除黑心的黃芩、用麩皮炒過的枳實、芍藥(各一兩),以及烘焙過的當歸(切片)、炙甘草(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碗半的水和一把燈心草,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在空腹時溫熱服用。
6. 香瓣瘡方
治面上耳邊生浸淫瘡,有黃水出,久不愈。
羚羊須,荊芥,干棗(去核,各二錢)
上燒灰存性,研勻,入膩粉半錢,同研極細,每用少許清油調搽,先以溫湯淨洗拭乾,塗藥二三次效。亦治大人小兒兩吻生瘡。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治療臉上和耳朵旁邊長出會流出黃色液體的濕疹,這種濕疹會很久都不好。
藥方材料包含:羚羊角鬚、荊芥、去核的乾棗(各二錢)。
將以上三種藥材燒成灰,研磨均勻,再加入半錢的膩粉,一起研磨到非常細緻。每次使用時,取少量藥粉,用清油調勻後塗抹在患處。使用前先用溫水將患處洗淨擦乾,塗抹藥膏二到三次就會有效果。這個藥方也可以治療大人和小孩嘴唇周圍長的瘡。
7. 雞冠血塗方
治卒得浸淫瘡,不早治則繞身周匝,能殺人。《外臺》云:浸淫瘡轉廣,有汗多起於心。
上以雄雞冠上刺血塗敷,日三五度。
白話文:
用雞冠血塗抹的藥方
治療突然發生的浸淫瘡,若不早點治療,瘡會擴散環繞全身,可能致人於死。《外臺》記載:浸淫瘡會擴散,多汗是由於心臟問題引起的。
取公雞雞冠上的血,刺破後塗抹在患處,一天塗抹三到五次。
8. 豬骨膏
治諸瘡口氣冷不瘥。
豬筒骨(二個,取髓),松脂(二錢,通明者,研),乳香(另研),黃連(去須,為末),白芨(研末,各一分),鉛丹(別研),黃蠟(各半兩)
上搗研,熔蠟和為膏,不拘時敷之。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瘡口,因為氣血寒冷而無法癒合的狀況。
取豬的筒骨兩根(取出骨髓),松脂二錢(要透明的,磨成粉),乳香(另外磨成粉),黃連(去除鬚根,磨成粉),白芨(磨成粉,各取一分),鉛丹(另外磨成粉),黃蠟(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接著將黃蠟融化後,混合所有藥粉攪拌均勻製成藥膏,不論何時皆可敷用。
9. 乳香膏
治諸瘡痛,久不瘥。
乳香(一兩,另研),食鹽,松脂,杏仁(去皮尖,研,各一兩半),黃蠟(三兩),生地黃(取汁,三合),白羊腎胰脂(半斤)
上先熬脂令沸,下杏仁地黃汁蠟煎,候蠟熔盡,入香鹽松脂煎,以柳篦攪令勻,稀稠得所,瓷盒盛,敷瘡上,日三二度。
白話文:
這個藥膏可以治療各種瘡瘍疼痛,久久無法痊癒的狀況。
藥材包含:乳香(一兩,另外研磨)、食用鹽、松脂、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研磨,各一兩半)、黃蠟(三兩)、生地黃(取汁,三合)、白羊腎臟和胰臟的脂肪(半斤)。
首先將羊脂熬煮到沸騰,接著放入杏仁、生地黃汁和黃蠟一起煎煮,等到黃蠟完全融化後,再加入乳香、鹽和松脂一起煎煮,用柳木做的攪拌棒攪拌均勻,調整到適當的濃稠度。裝入瓷器盒子裡,塗抹在瘡瘍上,一天塗抹二到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