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四 (2)
卷之五十四 (2)
1. 瘡瘍當分臟腑
《內經》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又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云:熱勝血則為癰膿。又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東垣謂濕氣外傷,則營氣不行。榮衛者,皆營氣之所經營也。營氣者,胃氣也,運氣也。營氣為本,本逆不行,為濕氣所壞,而為瘡瘍也。
白話文:
《內經》說:所有的疼痛、瘙癢和瘡癤,都屬於心火過旺。又說:營氣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的紋理,就會生長腫瘡。又說:吃太多油膩的食物,會導致足部生出大疔瘡。又說:體內的熱氣盛過血氣,就會形成膿瘡。又說:地面的濕氣,侵犯人的皮膚、肌肉和經脈,就會致病。東垣認為,濕氣由外侵犯人體,就會導致營氣不運行。榮衛之氣,都是營氣所運行的氣血。營氣就是胃氣,也是運氣。營氣是根本,根本逆行不暢,為濕氣所破壞,就會形成瘡瘍。
但《瘡瘍論》中多言二熱相搏,熱化為膿。有言熱化為膿者,有言濕氣生瘡。寒化為熱而為膿者,此皆瘡疽之源也。當看是何部分所發,所用之藥,引經為先,兼見次之,以脈別之,是陰是陽,用藥在乎主治,宜以先瀉其榮,治瘡之本。若不次序,本逆而助火,濕熱相合,敗壞肌肉而為膿血者,當分而治之。
白話文:
但《瘡瘍論》中多說兩種熱相互搏擊,熱氣轉化為膿。有人說熱氣轉化為膿,有人說濕氣生瘡。寒氣轉化為熱,而成為膿,這些都是瘡疽的根源。應當觀察是身體的哪個部位發病,所使用的藥物,順著經絡傳導為先,兼顧所見的症狀為輔,以脈象辨別是陰還是陽,用藥要因證施治,宜先瀉其榮,治療瘡疽的根本。如果不按順序,本該瀉的反而助長了火熱,濕熱互相結合,敗壞肌肉而成為膿血,應當分別治療。
且如一歲之中,火熱無過四五月之間,是時諸物皆不壞爛者,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之際,近取諸身,濕熱在身,豈不敗壞肌肉,此理明矣。大抵瘡瘍之疾,經云:六腑不和,流結為癰,要分臟腑之屬,經絡之異,六陰六陽之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之。經言癰者,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澀而不行,則衛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白話文:
就像一年之中,火熱最盛莫過於四五月份,這個時候各種東西都不會腐壞變質,六七月份是濕氣最盛的時候,以人體自身來說,濕熱在體內,豈不是會損壞肌肉,這個道理很明顯。大部分瘡瘍的疾病,根據醫經記載:六腑不和睦,流動的物質凝結而形成癰,要區分臟腑的歸屬,經絡的不同,六陰、六陽的經絡,有些是氣多血少,有些是血多氣少,有些是氣血都多,不能一概而論。醫經上所說的癰,是榮衛之氣滯留於經脈之中,就會澀滯而不通暢,衛氣跟隨而不通,壅塞阻遏而不能運行,所以發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此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曰癰疽者,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骨,髓枯肉運,五臟血氣竭,其毒下陷筋骨及良肉,故云疽。疽者皮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皮薄,上以澤之,是知癰者壅也,六腑不和之所生,淺而大也,疽者沮也,五臟不調之所致,深而惡也。六腑主表,其氣淺,故癰皮薄而腫高;五臟主裡,其氣深,故疽皮厚而腫堅。
白話文:
高燒不退,熱氣過盛,肌肉就會腐爛,腐爛的肌肉就會化膿。但是,膿液不能深入肌肉裡面,骨髓也不會焦枯,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傷,所以稱之為癰疽。疽,是指熱氣十分旺盛,侵犯皮膚、筋骨,導致骨髓枯竭、肌肉腐爛,五臟氣血枯竭,毒素深入筋骨和健康肌肉,所以稱為疽。疽的皮膚堅硬,像牛頸的皮膚一樣;癰的皮膚薄而光澤,由此可知,癰是六腑不調而引起的,通常淺而大;疽是五臟不調而引起的,通常深而惡。六腑主表,其氣淺,所以癰的皮膚薄而腫脹高起;五臟主裡,其氣深,所以疽的皮膚厚而腫堅。
皆根著臟腑,見於肌肉,營氣不從,氣血壅沮而生也。其所出之道有異者耶,毒從虛而出也。假令太陽經虛從背出,少陽經虛從鬢出,陽明經虛從髭出,督脈經虛從腦出,余者從經所出取焉。
白話文:
所有的病症都根源於臟腑,表現於肌肉,營氣不能正常運行,氣血壅積,導致疾病產生。病症的出現位置不同,是因為毒邪從虛弱處而出。比如太陽經虛弱,毒邪從背部出現;少陽經虛弱,毒邪從鬢邊出現;陽明經虛弱,毒邪從鬍鬚處出現;督脈虛弱,毒邪從腦部出現。其他病症的出現位置,可以根據具體的經絡來推求。
今富貴之人,不知其節,以飲食炙爆,高粱厚味,醇酒辛辣之物,日久太過,其氣味俱厚,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先行,陽道反行,陰陽逆於肉理,則濕氣大勝,則令子母實,火乃大旺,相火一盛,必克腎水,腎既受邪,積久水乏,水乏則從濕熱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出腦,此為大疔之最重者也。
白話文:
現在富裕的人,不知飲食節制,以炙烤爆炒的食物、高粱、濃厚的滋味、醇厚的酒辛辣的食物為日常飲食,時間久了,這些刺激性食物就聚積在體內,陽中的陽氣不能運行而先行,陽氣倒行,陰陽違背肉體的道理,那麼濕氣就會大盛,導致子母實盛,體內之火則大盛,相火一旦旺盛,必定損傷腎水,腎臟受到邪氣侵犯,時間久了腎水虛弱,腎水虛弱就會從濕熱中變化而上升,瘡口多出現在背部或頭部,這是疔瘡中最嚴重的。
若毒氣見於肺部之分,或脾胃之分,次也,或見於他經,又其次也,或患濕毒流注,止處無不潰爛,故經曰: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如持虛器以受物,物無不受。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營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多,則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
白話文:
如果毒氣顯露於肺部之分,或脾胃之分,這是次要的;或是出現在其他經絡,那就更次要了。或者患上濕毒流注,停止的地方沒有不潰爛的。所以經典上說,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就像拿著空器皿去裝東西,沒有裝不下的東西。治療大疔的方法,必須瀉去其營氣。以標本而言,先受病為本,如果不使用苦寒之劑為多,就不能解除其痛苦疼痛。
諸瘡瘍往往多以乳香沒藥,加以熱劑治之,此理未為穩當,若使經絡流通,去其臟腑之壅滯,佐以寒涼之劑,其瘡自愈。是以河間論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截其源也;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邪氣入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截經絡,故發癰腫,此因失於托裹,及失疏通,又失和其榮衛。治瘡之要,須以疏利為先,次以托裡,和其榮衛,此三法乃內外之攻也。
白話文:
各種瘡癰往往大多用乳香沒藥配以溫熱藥物治療,這種方法並不穩妥妥當。如果疏通經絡,清除臟腑壅滯,再輔以清涼藥物治療,瘡就會自行癒合。所以河間醫家把瘡癰歸類為火症,需要分清內外治療其根本。脈象沉實的時候,首先應疏通臟腑,截斷病源;脈象浮大的,首先應託裡扶正,防止邪氣侵入體內。介於內外之間的,邪氣極盛,阻塞經絡,因此出現癰腫,這是因為託裡失宜、疏通失宜,以及榮衛不和造成的。治療瘡癰的最重要的方法是首先疏通利濕,其次是託裡扶正,調和榮衛。這三種方法就是治療瘡癰的內外大法。
若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擪赤疼痛,其邪在內,氣以深矣。作疏其臟腑,以絕其源。又謂嘔啘心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而皮肉不變,根深而病大,邪亦在內。若臟腑秘澀,急當疏利,宜以黃連內疏湯,加大黃,服後以次序調理。若脈浮數,擪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宜以復煎散,此為治法。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實,發熱煩躁,身體外觀沒有紅腫疼痛,那麼邪氣在體內,而且很深了。採用疏通臟腑的方法,以根除病源。還有一種情況是嘔吐、噁心、煩躁,脈象沉實,腫脹堅硬,疼痛難忍,但皮膚和肌肉沒有變化,這種情況病根深、病情重,邪氣也在體內。如果是臟腑不通暢,便祕、排尿困難等,應立即疏通,可以使用黃連內疏湯,加大黃的用量,服用後再依次調理。如果脈象浮數,腫脹在外,形體上的證狀很明顯,擔心邪氣極盛而向內發展,所以先扶助正氣,宜用復煎散,這就是治療的方法。
一瘰癘馬刀,經同證異,丹溪云:夫瘰癘初發,必起於少陽經,不守禁戒,延及陽明經。大抵食味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招引變換。治之須分虛實。若實者依法調治,遠厚味發氣之物,亦有愈者;虛者誠為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
白話文:
一例脖子長瘡的人,用馬刀治療疾病,經過反覆驗證證明,丹溪說:瘰癘一開始發病,必定是源於少陽經,不遵守禁忌,蔓延到陽明經。大體上是飲食濃鬱,鬱氣積集,毒、風、熱結合,都是這三方面,招致發生變化的。治療它必須分清楚虛證實證。如果是實證就依照法則進行調理,遠離濃鬱的飲食和發散之物,也有一些能治好;如果是虛證就真令人憂慮,由於它屬於膽經,主決斷,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
婦人若患此疾,月經不調,便作寒熱,稍久變為潮熱,其證漸危,自非斷欲息氣,遠滋味,神仙不能治。《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能退寒熱,佐之以行散之藥,加之以艾灸,取其隨經之穴,自然取效。若河間之論:瘰癧者,經謂結核者是也。
白話文:
如果婦女患上此病,月經就會不調,隨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時間稍長就變成潮熱,病情逐漸危重,如果不能斷絕房事、控制慾望、遠離美味珍饈,即使是神仙也無法治癒。《本草》記載夏枯草可以治療瘰癧,散結消氣,有滋補厥陰血脈的作用,能退除寒熱,輔以行氣散結的藥物,再配合艾灸治療,選擇與患處相關的腧穴,自然可以收到好的療效。 河間的說法是:瘰癧,就是醫書上所說的結核。
或在耳前後連及頤頷,下連缺盆,皆為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此經多氣少血,故多堅而少軟,膿白而稀,如米泔狀。世俗治馬刀,求其水清者可治,殊不知此經多氣少血之故,在乎診其虛實,以調治之。是以東垣治瘰癧馬刀,以救苦化堅湯,或散腫潰堅湯主之,外以臨泣穴灸二七壯。
白話文:
-
瘰癧:出現在耳朵前後,連及下巴和脖子,往下連接鎖骨的地方。
-
馬刀:出現在胸部及胸部側面,往下連接兩側肋骨。
-
手足少陽經:主導這些部位的經絡。
-
此經多氣少血:這條經絡氣多血少。
-
膿白而稀,如米泔狀:膿液呈現白色稀薄,像米湯的樣子。
-
求其水清者可治:一般人認為膿液清澈就可以治癒。
-
虛實:指身體的正氣和邪氣的盛衰。
-
救苦化堅湯、散腫潰堅湯:中醫治療瘰癧馬刀的方劑。
-
臨泣穴:位於手背無名指和小指之間,是治療瘰癧馬刀的穴位。
-
二七壯:指灸穴位時,每次灸七次,共灸兩次。
此證並屬手足少陽經也,惟瘰癧延及陽明之經,故用藥有出入加減不同耳,詳載於《試效方》中。瘰癧馬刀,皆形質發於部分而命名也。《巢氏病源》載之三十六種,《千金》、《聖惠》所論瘰癧九漏,總論說有風熱氣之三毒之異,瘰癧結核寒熱之殊,其本皆由恚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於肝,肝主筋,故令筋蓄結而腫,或見於是何部分,先以五香連翹湯,或牡蠣大黃湯,疏下兩三行後,服前藥調治,外用十香膏、烏犀膏貼之。如或將痊求瘥,其將護忌慎治療之法,無造次焉。
白話文:
這種病症也屬於手足少陽經的病症,但瘰癧延伸到陽明經,所以用藥有出入加減不同之處,詳情記載在《試效方》中。瘰癧和馬刀都是根據形狀發生在身體的不同部位而命名的。《巢元方巢氏病源》記載了三十六種,而《千金方》、《聖惠方》論述的瘰癧九漏總論,說有風、熱、氣三種毒氣的不同,瘰癧結核有寒熱不同的區別,其根源都是由於憤怒怨恨的情緒逆亂,憂思過度,風熱邪氣,內擊於肝,肝主筋,所以導致筋脈積聚結塊而腫脹,或者出現於身體的某個部位。先用五香連翹湯,或牡蠣大黃湯,疏通大便兩三次後,服用前面提到的藥物進行調整治療,外用十香膏、烏犀膏貼敷。如果將要痊癒尋求康復,其將護忌慎治療的方法,不可倉促行事。
一肺癰肺痿,內經云,肺之癰,喘而兩胠滿。《金匱要略》又以肺癰肺痿並論辯之,所謂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疏利之藥,重亡津液,故得之。若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
白話文:
肺癰肺痿,在《內經》中記載,肺部出現膿腫,會出現喘息,並且兩邊的胸部感到飽滿。在《金匱要略》中,肺癰肺痿並列討論,認為上焦出現熱證,由於咳嗽而發展為肺痿。肺痿的發病原因可能有多種,包括出汗過多、嘔吐、消渴、小便次數過多、便祕、服用過多耗傷津液的藥物等。如果寸口脈搏數快,患者咳嗽時口中又有濁唾涎沫,則為肺痿的症狀。
若口中辟辟燥咳,又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夫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感於肺也,則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遂成前證,輕則痿,甚則癰。《聖惠》曰:中府隱隱而微痛者,肺疽也。
白話文:
如果口中乾澀、劇烈咳嗽,胸中隱隱作痛,脈搏跳動快速且滑利,這就是肺癰。咳嗽並吐出膿血,脈搏跳動快速而虛弱的是肺痿,脈搏跳動快速而有力的是肺癰。肺是五臟的華蓋,位於胸中,主宰氣,與皮毛相應。如果勞累傷及氣血,腠理虛弱,風邪乘虛而入,內侵肺臟,就會出現汗出、怕冷、咳嗽、氣短、鼻塞、頸項強直、胸脅脹滿等症狀,長時間不癒,就會發展成前面所說的證候,輕則為肺痿,重則為肺癰。《聖惠》說:中府穴隱隱作痛,是肺疽的徵兆。
上肉微起,肺瘡也。中府者穴也,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肋間,動脈應手陷中也。是以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若欲知有膿者,但診其脈,若微緊而數者,未有膿也;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內經》又曰:血熱則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大凡肺瘡,當咳嗽短氣胸滿時,唾膿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難治。
白話文:
上肉稍微隆起,是肺部出現了瘡。中府是一個穴位,位於雲門穴下方的 1.6 寸,在乳頭和肋骨之間,動脈在這裡用手按壓會凹陷下去。因此,在疾病開始萌芽的時候,是可以救治的,如果膿已經形成,那麼大多數人都會死亡。如果想要知道有沒有膿,只要診斷脈搏,如果脈搏稍微緊繃並且跳動頻繁,那麼就沒有膿;脈搏非常緊繃並且跳動頻繁,那麼就有膿了。《內經》上還說:血熱就會導致肌肉敗壞,氣血運行不暢,最終會形成膿。肺瘡通常在咳嗽、氣短、胸悶的時候,會咳出膿血,如果膿血像米粥一樣,則很難治癒。
若嘔膿而不止者,亦不可治也。其嘔膿而自止者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大者難治。面色當白而反赤者,此火之剋金,皆逆,為不治。治法:此證不得臥者,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方》黃耆湯,並皆主之。全在脈理分之,若毫釐之差,千里之遠,慎之慎之。
白話文:
-
如果嘔吐膿液並且無法停止的話,那就不能治療了。自己嘔吐膿液然後自行停止的,治癒了;脈搏短且澀的,自己會痊癒;浮大脈的難以治癒。
-
面色應該白而反倒紅的,這是火克金,都是逆的,是不能治癒的。
-
治法:這種症狀不能躺下來的,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方》黃耆湯,都可主治。全在脈象道理上加以區分,如果稍微有一點差別,就會相差很遠,要謹慎再謹慎。
一腸癰胃脘癰,孫真人云:率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愚醫治之,錯則殺人。腸癰之為病,小腹腫,而強抑之則痛,小便澀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甲聳然,腹皮急大如腫狀。其脈數者,小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中出,或大便如膿血,故治之以大黃牡丹皮之類,選而用之。或外以灸法,此腸癰之形證,蓋可知矣。
白話文:
腸癰和胃脘癰,孫真人說:往往有人患了腸癰,卻不知道它的病證,愚昧的醫生給他治療,診斷錯誤就會害死人。腸癰發作時,小腹腫脹,用手按壓會疼痛,小便不利,像淋病一樣,時常出汗,又怕冷,皮膚和肌肉緊繃聳起,腹部皮膚緊繃變大,像腫起來一樣。脈搏數快的話,是已經化膿了,脈搏遲緩緊促的話,則還沒化膿。嚴重的會腹脹腫大,翻身時能聽到水聲,或者肚臍周圍長瘡,或者膿液從肚臍中流出,或者大便像膿血一樣,因此用大黃、牡丹皮等藥物來治療,擇優選用。或者用灸法治療,這就是腸癰的症狀表現,大概可以知道了。
胃脘癰者,何以別之?《內經》云: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當胃脈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反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諸書少論此病,惟孫真人言此,後學以此論,乃胃熱為邪治之,初以疏利為先,次以消毒托裡退胃熱,此為良法。不識病者,誤人不淺,可不慎之。
白話文:
胃脘癰是怎麼區別的呢?《內經》說:人患有胃脘癰的,診斷時該怎麼做呢?應該診脈,胃脈沉細,沉細的脈象是氣逆,氣逆的話,人迎脈卻反而顯得旺盛,因此熱量聚集在胃口而不行,所以胃脘就會形成癰。各個醫書很少討論這種病,只有孫真人說過,後輩醫者以此為論點,就是胃熱邪氣作祟而治療它,一開始先疏通通利,然後消毒、託裡來退掉胃熱,這就是很好的方法。不認識這種病的人,很容易誤導病人,所以一定要特別小心。
一乳核失治,必成癰疽。丹溪云:乳房所屬陽明,乳頭厥陰所屬。乳子之母,或忿怒,或厚味,以致氣不流行,竅不得通,汁不得出,則結為腫為痛。陽明之經血,熱則化為膿。又有兒之口氣吹而焮熱,次結成核,初起時便須忍痛揉散令軟,血脈通和,自然消散,失此不治,則成癰癤。《精要》以神效栝蔞散治乳癰奶勞,固是妙捷,村落之處,藥恐未易得。
白話文:
乳房上長了硬塊,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必定會變成膿瘡。丹溪說,乳房與陽明經有關,乳頭與厥陰經有關。哺乳期婦女,因為生氣或吃了油膩的食物,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乳汁腺管不通暢,乳汁無法排出,就會形成腫塊和疼痛。陽明經的氣血,如果過於燥熱,就會化為膿液。還有嬰兒的口氣吹到乳房上,也會導致乳房灼熱,並逐漸形成硬塊。乳房上長硬塊的時候,就應該忍痛按摩,使硬塊軟化,氣血通暢,自然就會消散。如果錯過這個時機沒有治療,就會形成膿瘡。《精要》一書中記載的栝蔞散,對治療乳房膿瘡和乳房勞損有很好的療效,但這種藥在鄉村地區可能很難找到。
用蒲公草,此草在處田野路側有之,三月開花,黃似菊,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入陽明太陰二經,洗淨細碾,以忍冬藤濃煎,入少酒佐之,服之即效。若疏厥陰之滯氣,以青皮清陽明之熱,以石膏行瀉火,以生甘草消腫毒,以栝蔞子或加青橘皮皂角刺金銀花當歸頭,或湯或隨宜加減,佐以少酒,仍加艾火兩三壯於腫處,甚效。切勿妄用針刀,引惹拙病。
白話文:
使用蒲公英,這種草在田野路邊都有,三月開花,黃色像菊花,味道甘甜,可以解食物中毒,散去積滯的氣,適用於陽明和太陰經。將蒲公英洗淨後細細研磨,用忍冬藤濃縮煎煮,加入少量酒作為輔助,服用後即可見效。如果要疏通厥陰經的積滯之氣,可以用青皮來清熱化濕;如果要清瀉陽明經的熱氣,可以用石膏;如果要消腫散毒,可以用生甘草;如果要清熱化濕,可以用栝蔞子或加入青橘皮、皁角刺、金銀花、當歸頭等藥材。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材,佐以少量酒,並在腫處加上艾灸兩到三次,效果非常好。但千萬不要隨便使用針刀,以免引起其他的疾病。
又有婦人積憂,結成隱核,有如鱉棋子大,不痛不癢,或一年二年,三五年者,為瘡破陷,名曰奶癌,以其凹似癌穴也,不可治矣。若初起之時,便須消釋病根,更宜清心遠慮,薄滋味,全要息怒調理,自有可安之理。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位婦女積鬱成疾,形成隱藏的硬塊,大小如鱉棋子,不痛不癢,可能持續一、二年,或三、五年,最終形成瘡口破陷,稱為「奶癌」,因為它的凹陷形狀像癌症的洞穴,無法治癒。若在初期時,就必須消除病根,更應清心寡慾,遠離憂慮,少吃刺激口味的食物,全心全意地平息怒氣,調理身體,自然有安康的道理。
若婦人經行得此輕,若六十歲左右,味厚鬱結而形實,七情所幹,性急不調,結核前證,自覺神思不佳,不知食味,便可用人參湯調青皮甘草末等分,少入生薑汁,細細呷之,一日夜五七次,其核自消。若不早治,隱至經年以後,如發不痛不癢,必於乳下潰一穴出膿,或經三五年,雖飲食如舊,洞見五內乃死。惟無夫婦人生者多。
白話文:
如果婦女在經期的時候,得到這種疾病,而且她的年紀大約在六十歲左右,味覺遲鈍,鬱結而身體肥胖,七情所激怒,性情急躁不調和,結核病的前兆,自覺精神思想不佳,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就可以用人參湯調和青皮甘草末等量的藥粉,少許加入生薑汁,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一天一夜喝五到七次,結核就會自行消散。如果不及早治療,隱藏到幾年後,如果腫瘤不痛不癢,一定會在乳房下面潰爛一個洞流出膿,或者經過三到五年,雖然飲食如常,但能看穿五臟六腑,最終死亡。只有沒有夫妻生活的人,罹患此病的比較多。
若有夫婦人生者,蓋積氣之所流滯也,故婦人夫乃婦之天,得夫則陰陽和。此證雖有而治自愈,無夫婦人得其癌者,以其穴之嵌深,其可畏哉!患此者必須早治,必經歲月,九死一生。有一初嫁之婦患此,只以青皮甘草煎湯常服,立安。又一婦人十八歲得此證者,性急脈實,所難者姑且與青皮一味煎湯與之,間以加減四物湯服之,不月而安。
白話文:
如果夫妻生了孩子,這是積存的精氣流滯所致,所以丈夫是妻子的天,得到丈夫,陰陽就會和合。這種疾病雖然有,但不需要治療而自然痊癒。沒有夫妻生活的人不會得這種疾病,因為這個穴位埋得很深,多麼令人畏懼啊!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必須及早治療,經過很長時間,才能九死一生。有一個新嫁娘患了這種疾病,只用青皮和甘草煎湯長期服用,立馬就安寧了。還有一個十八歲的婦女患了這種疾病,性子急,脈搏實,所難的是姑且用青皮煎湯給她服用,間或加減四物湯服用,不到一個月就安寧了。
學者前人用青皮乃厥陰之藥,四物湯行血分之功,信有理哉!又有五發及諸瘡,十三疔痔漏陰瘡時毒等證,《精義》備載其詳。今略癰疽治療之法,條列於後。
白話文:
前人的學者用青皮治療的動作,做法乃為厥陰之藥類,是四物湯行血分之功的功效,這個說法真是有道理啊!另外還有五發及諸瘡、十三疔痔漏陰瘡時毒等證狀,《精義》這本書都有詳盡地記載。現在簡單地把治療癰疽的方法條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