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 (11)

1. 結陰丹

治腸風臟毒,大便下血。

枳殼(去穰,麩炒),威靈仙,何首烏,椿根,白皮,陳皮(去白),荊芥穗,黃耆(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煮糊,同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一方不用蜜,以醋少許,同陳米飲煎湯下。

治腸風臟毒方。

一兩茱萸半兩連,二味同炒不同研,

糞前茱萸調酒下,糞後卻用酒調連。

白話文:

治療腸風臟毒,大便出血的藥方。

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威靈仙、何首烏、椿樹根白皮、陳皮(去除白色內膜)、荊芥穗、黃耆(每種藥材的份量相同)。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煮成糊狀,加入少許蜂蜜混合均勻,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可以增加到七十丸,在飯前用米湯送服。另一種做法是不使用蜂蜜,改用少許醋,與陳米湯一同煎煮後服用。

這是治療腸風臟毒的藥方。

吳茱萸一兩,黃連半兩,將這兩種藥材一起炒過,但不要一起研磨。

大便前用酒調和吳茱萸服用,大便後再用酒調和黃連服用。

2. 豬臟丸

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飢,腹不痛,里不急,先用海螵蛸炙黃,去皮白者為末,以木賊草煎湯調下,服之三日後效。

黃連(二兩,銼碎),嫩豬臟(二隻,去肥)

上以黃連塞滿豬臟,系兩頭,煮十分爛,研細,添糕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白話文:

[豬臟丸]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成人或小孩大便出血,長期下來會容易感到飢餓,但肚子不會痛,也沒有裡急後重的感覺。首先要將海螵蛸烤黃,去除外殼,留下白色的部分磨成粉末,然後用木賊草煎煮的湯來調和服用。服用三天後應該會有效果。

另外,準備黃連(二兩,切碎)和嫩豬的內臟(兩個,去除脂肪)。

將切碎的黃連塞滿豬的內臟,然後將兩端綁緊,煮到非常軟爛,接著將煮爛的內臟和黃連一起研磨成細末,再加入糕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在飯前用米湯送服。

3. 鯽魚方

治腸風血痔,及下痢膿血,積年瀉血,面色痿黃。

大活鯽魚(一個,不去鱗肚,不穿孔,去其腸穢,入白礬),白礬(一塊,如金橘大)

上用敗棕皮重包,外用厚紙裹,先煨令香熟,去紙於熨斗內燒,帶生存性,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溫米飲調下。一方瓦瓶內蓋定,炭火燒為灰,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粥飲下。

治腸風及脫肛不收,有血,下部腫悶,疼痛

上用不蛀皂角五莖,捶碎,水一碗,揉令皂角消盡,絹二重濾過,取十分清汁,將脫肛腸浸在藥水中,其腸自收,不用手按,如大腸收了,更用湯燙其腰腹上下,令皂角氣行,則不再作。一方皂角去黑皮,塗酥炙為末,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粥飲下。

白話文:

鯽魚方

治療腸風痔瘡出血、下痢膿血、長期腹瀉出血,導致臉色枯黃的病症。

取一條大的活鯽魚,不要去除魚鱗和內臟,但要去除腸內的穢物,並在魚腹中放入一塊像金橘大小的白礬。

用舊棕櫚皮仔細包裹好,外面再用厚紙包起來,先用文火煨烤至熟透,取出,去掉紙,放在熨斗裡燒,保留藥性,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在空腹時用溫熱的米湯調服。另一個方法是,將藥材放入瓦瓶中蓋好,用炭火燒成灰,再用軟飯揉成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在飯前用粥湯送服。

皂角方

治療腸風以及脫肛不收縮,有出血,下部腫脹悶痛的病症。

取五根沒有蟲蛀的皂角,搗碎後放入一碗水中,揉搓至皂角溶解,用雙層絹布過濾,取十分清澈的汁液,將脫出的肛腸浸泡在藥水中,腸子會自行收回,不需要用手按壓。如果大腸收回後,再用熱水燙洗腰腹上下部位,使皂角的藥氣運行,便不會再復發。另一個方法是,將皂角去掉黑皮,塗上酥油炙烤後研成粉末,與棗肉揉成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在飯前用粥湯送服。

4. 勝金丸(一名百藥散)

治腸風下血,溺血不止,及臟毒或便血。

百藥煎(三兩,一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一方為細末,米湯調二錢服。

白話文:

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小便出血不止,以及臟腑積毒或大便出血。

將百藥煎(三兩,其中一兩生用,一兩炒至焦黃,一兩燒至存留藥性)研磨成細末,用軟飯調和製成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另一個方法是將藥粉研磨成細末,用米湯調和二錢服用。

5. 四季側柏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側柏(燒存性,春採東,夏採南,秋採西,冬採北)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糯米飲調下。一方用葉一斤,洗炙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枳殼湯調下。

白話文:

治療腸風臟毒,導致便血不止。

側柏(取其燒成炭後的藥性,春天採東邊的、夏天採南邊的、秋天採西邊的、冬天採北邊的)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糯米湯調和後服用。另一種做法是用側柏葉一斤,洗淨後烘乾再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在飯前用枳殼湯調和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