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二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六 (2)

1. 心痛門(附論)

或飲啖生冷果實,中寒不能消散,結而為積,遇食還散,名積心痛。及其臟寒生蛔致心痛者,故有九種之名,除風熱冷屬外所因,余皆不內外因。更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亦有不由外因,丹溪先生曰:凡心膈之痛,須分久新,若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病。

初得之時,當用溫散,或溫利之藥;病得稍久,則成郁矣,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曰:若欲行溫利溫散,寧無助火添病耶?凡治此病,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脈經》曰:厥心痛者,乃寒氣客於心胞絡也。

諸蟲痛如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清水者,蛔咬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心痛之脈,陰弦為痛,微急為痛,微大為心痹引背痛,短數為痛,澀則為痛,浮大弦長者死,沉細者生。

且古人論諸心痛,皆因六淫七情所致,有寒厥熱厥,有大實者,有內因,有外因,有不內外因,以成前證。是以古人立論置方,後之學者,當以誠心切脈,熱者涼之,寒者溫之,感受風邪者散之,順氣補血,逐水豁痰,此其要略耳。

白話文:

心痛門(附論)

有些人因為吃了生冷的水果,寒邪入侵體內無法消散,凝結成積聚,吃東西時又會散開,稱為積聚性心痛。由於臟腑寒冷而導致蛔蟲作祟引起的心痛,古書上記載有九種不同的症狀,除了風、熱、寒邪外侵引起的之外,其餘的都屬於內因或非內外因所致。婦女因惡血入侵心臟,脾經發作,疼痛比其他疼痛更為劇烈。還有中風、中邪、鬼壓床等情況,也會引起心痛。也有一些心痛並非外因所致,丹溪先生說:凡是心膈疼痛,都要區分病程的長短。如果知道是受寒氣侵襲,或食用寒涼之物而發病,初期應使用溫散或溫利之藥;如果病程較長,就會形成鬱結,鬱結則會產生蒸熱,熱邪久留就會化為火。 《原病式》說:如果想使用溫利溫散之法,難道不會助長火邪加重病情嗎?治療這種病,必須先詢問病人平時的起居習慣。例如,如果心痛是因為平時喜歡吃熱性食物,導致瘀血滯留在胃部而引起疼痛,就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脈經》說:厥心痛,是寒邪入侵心臟經絡所致。

蛔蟲引起的疼痛,像心腹部疼痛一樣,會反覆發作,腫脹聚積,疼痛部位會上下移動,時痛時止,心腹部有熱感,口渴,流口水,臉色時青時白時紅,嘔吐清水,這是蛔蟲咬噬所致,應用手緊緊按住疼痛部位,不要讓它移動。用針刺痛處,長時間按壓,如果蟲子不動,就可以拔針了。心痛的脈象,陰弦脈為痛,微急脈為痛,微大脈為心痹引發背痛,短數脈為痛,澀脈也為痛,脈浮大弦長者死亡,脈沉細者可痊癒。

古人論述各種心痛,都是由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致,有寒厥、熱厥,有大實證,有內因,有外因,也有非內外因所致,從而產生上述各種症狀。所以,古人制定治療方案,後學者應該用心診脈,熱證則用寒涼之法治療,寒證則用溫熱之法治療,感受風邪則用散邪之法治療,調理氣血,化痰逐水,這就是治療心痛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