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四十九

2. 痼冷門(附論)

夫痼冷者,痼為年久長固者也,冷為寒極至甚者也。《三因方》云:人以臟腑稟賦不同,亦有將理失宜,遂致偏冷偏熱,故方中有痼冷積熱之說。痼冷者,中寒也,多因真氣既微,胃氣不實,復啖生冷冰雪之屬,致腸胃虛寒。陰既停凝,陽不能正,大便洞泄,小便頻數,鼻多清涕,嘔吐涎沫,水穀不化,腸胃絞痛,肚腹如冰冷。

洒洒淅淅,皆陽虛陰盛之所為也,張長沙有陰毒之證,雖不為痼冷,即冷寒所傷,令人為手足冷,腰背強,臍腹築痛,咽喉不利,嘔吐不利,身如被杖,脈細欲絕。此由腎氣虛寒,外傷風冷,或因冷物傷脾。蓋脾為太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成陰毒。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而汗出不止,或眼痛不堪任,唇口手足爪甲俱青黑,氣上衝心,而脈沉細伏匿者。

或多煩渴者,精神如失,故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必鼓慄而寒,寒則厥,宜溫藥以復其陽氣,或於氣海關元灸之。《醫律》云:冷者陰之至盛,陽之至衰,陰過曰寒。經曰:寒者熱之,服以熱劑,乃治冷之正法。內則飲以至燥至剛之藥,外則灼以數百艾炷,逐其陰而助其陽,斯又治冷夾攻之道也。

大抵人身貴乎陰陽升降,平和無偏,則無疾矣。若有偏勝,是即有沉寒痼冷之證,乃真陽耗散,脾胃虛弱,失於調理,以致胃寒,食啖冷物黏膩難化生硬之類,經年累月,久積而成痼冷,漸被其傷,脾腎因而漬積,臟腑以成痼疾矣,但有寒冷等邪觸犯,速然而作,以臻手足厥逆,畏冷增寒,飲食不化,或嘔吐涎沫,或大便洞泄,米穀不消,或小便頻數,或肚腹絞痛,或逢寒咳嗽,或㿗疝大作,是其證也。《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又《內經·舉痛篇》云: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聚,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然寒則腠理閉,則氣道不行,故氣收斂,冷積於中,遂為痼冷之疾也。《直指方》云:人之處世飲食為上,湯藥次之,惟其口腹不充,嗜欲無節,所以臟中停聚而為之沉痼也,故有沉寒痼冷之名耶。男子遺精,女子帶下,骨寒腦冷,氣乏血衰,嘔吐噁心,久泄暴下,皆其證耳。

療治之法,在乎溫補,不可用剛劑。惟於滋血養氣之中,或佐以薑桂則可,古人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若執剛燥之劑,亟欲陽氣頓回,猶恐腎水易涸,心火獨盛,亢則害,承乃制也。《內經》曰:陰氣有餘,多汗身寒。《陰陽應象》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

《調經篇》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可瀉,瀉則溫氣去,寒獨留,故為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不能營運,病傳為寒中,宜補陽以附子理中湯為末,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調進數服而愈。前人立論至詳,凡為醫者深探其意,依經用藥,則無夭閼之禍也。

白話文:

[對於長期且根深蒂固的寒冷症狀(痼冷門)的討論]

痼冷,指的是長期且根深蒂固的寒冷症狀。「痼」表示的是這種狀態已經存在很久,非常牢固;「冷」則表示身體寒冷到極點。《三因方》提到,人體的臟腑本來就有不同的特質,如果生活作息或飲食習慣不當,就容易導致身體過冷或過熱。因此,在醫學上有「痼冷」和「積熱」的說法。痼冷,就是中了寒氣,通常因為真氣微弱,胃氣不足,再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腸胃虛寒。陰氣聚集,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會出現嚴重的腹瀉,頻繁的小便,大量清水鼻涕,嘔吐痰涎,食物無法消化,腸胃劇烈疼痛,肚子和腹部感覺像冰一樣冷。

這都是陽氣虛弱,陰氣過剩造成的。張仲景提到的陰毒症狀,雖然不是典型的痼冷,但也是由寒冷所引起,讓人手腳冰冷,腰部和背部僵硬,腹部劇烈疼痛,喉嚨不暢,嘔吐不止,全身疼痛,脈搏細弱。這是因為腎氣虛弱且受寒,外部又受到風冷侵襲,或是食用了冷的食物傷害脾臟。脾臟屬太陰,內部和外部都是陰氣,陽氣無法守住,就會形成陰毒。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冷,汗水不斷,眼睛痛到無法忍受,嘴脣、嘴巴、手腳指甲都呈現青黑色,氣上衝心,脈搏沉細,隱藏不見。

有的人會感到煩躁口渴,精神恍惚,因此有「陰氣過剩則身體寒冷,出汗,身體一定會發抖且寒冷」的說法。遇到寒冷就會四肢冰冷,怕冷且越來越冷,食物無法消化,或者嘔吐痰涎,或者嚴重腹瀉,食物無法消化,或者頻繁的小便,或者肚子和腹部劇烈疼痛,或者一遇寒冷就咳嗽,或者疝氣大發作,這些都是痼冷的症狀。《內經》提到:「當寒氣過度時,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平衡。」

《內經·舉痛篇》提到:血液在經脈中流動,不會停止,也不會休止,但當寒氣進入經脈,血液流動就會緩慢,無法順利流通,停留在脈外,血液就會減少;停留在脈內,氣血就不通。因此,突然間就會感到劇烈的疼痛。岐伯解釋:當寒氣停留在脈外,脈就會感到寒冷,脈管會收縮,變得緊繃,脈管外的小血管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會突然感到劇烈的疼痛。當得到溫暖,疼痛就會立即停止。但如果再次受到寒冷的影響,疼痛就會持續。當寒氣進入經脈,與體內的熱氣相抗衡,脈管就會充滿,導致疼痛且無法按壓。

當寒氣滯留在經脈,熱氣從上面來,脈管就會充血,血液和氣血會聚集在一起,因此疼痛會非常劇烈且無法按壓。當寒氣進入腸胃之間的膜原,血液無法擴散,小血管緊張,因此會感到疼痛。當你按摩這個區域,血液和氣血就會開始流動,因此疼痛就會停止。當寒氣進入脊椎兩側的脈絡,寒氣會深入,按摩無法達到,因此按摩並不會有任何效果。當寒氣進入衝脈,衝脈起始於關元穴,沿著腹部直上,當寒氣進入,脈管就會阻塞,氣血無法流動,因此會感到呼吸困難。當寒氣進入背俞穴的脈絡,血液就會凝固,血液量就會減少,血液量減少就會感到疼痛,這個穴位與心臟相連,因此疼痛會牽引到心臟。

當你按摩這個區域,熱氣就會來到,熱氣來到,疼痛就會停止。當寒氣進入厥陰脈絡,厥陰脈絡連接生殖器官和肝臟,當寒氣進入,血液就會凝固,脈管就會緊繃,因此肋骨和下腹部會感到劇烈的疼痛。當寒氣進入大腿內側的脈絡,寒氣向上延伸到下腹部,血液在下方凝固,牽引下腹部,因此下腹部會感到疼痛。當寒氣進入小腸的膜原,血液在小血管中凝固,血液無法流入大血管,氣血無法流動,因此會形成積血。

當寒氣進入五臟,氣血逆轉,向上洩露,陰氣枯竭,陽氣無法進入,因此會突然感到劇烈的疼痛,失去意識,當氣血恢復,就會恢復意識。當寒氣進入腸胃,氣血逆轉,向上洩露,因此會感到疼痛和嘔吐。當寒氣進入小腸,小腸無法吸收食物,因此會腹瀉和疼痛。然而,當身體感到寒冷,毛孔就會關閉,氣血無法流動,因此氣血會收斂,冷氣會在體內積聚,形成痼冷的疾病。《直指方》提到:人活在世上,飲食最重要,藥物其次,只有當飲食不充足,慾望沒有節制,臟腑才會停滯,形成痼冷。因此,有「沉寒痼冷」的名稱。男性遺精,女性白帶,骨骼寒冷,腦部寒冷,氣血衰竭,嘔吐噁心,長期腹瀉,這些都是痼冷的症狀。

治療方法,主要是溫補,不能使用刺激性的藥物。只能在滋養血液和氣血的同時,輔以薑和肉桂。古人說:「當精氣不足時,應該用味道來補充。」如果使用刺激性和乾燥的藥物,希望陽氣立即回復,可能會導致腎水過快消耗,心火過旺,過度亢奮就會造成傷害,必須加以控制。《內經》提到:「當陰氣過剩,會多汗且身體寒冷。」《陰陽應象》提到:「當陰氣過剩,身體會寒冷且出汗,身體經常感到寒冷,打顫且寒冷,寒冷且四肢冰冷。」《調經篇》提到:「當陰氣過剩,會產生體內的寒冷。」岐伯解釋:「當氣血逆轉,寒氣在胸中堆積,無法排出,排出來,溫熱的氣血就會流失,寒氣就會殘留,因此會形成寒中的疾病。」東垣解釋:「這是脾胃功能不足,勞累身體,中焦無法運輸,病變傳播成為寒中,應該補充陽氣,使用附子理中湯,用蔥白煮羊肉湯,取清湯,服用幾次就能痊癒。」前人的理論非常詳細,醫生應該深入理解,根據經典使用藥物,才能避免短命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