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四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九 (1)

1. 痼冷門(附論)

夫痼冷者,痼為年久長固者也,冷為寒極至甚者也。《三因方》云:人以臟腑稟賦不同,亦有將理失宜,遂致偏冷偏熱,故方中有痼冷積熱之說。痼冷者,中寒也,多因真氣既微,胃氣不實,復啖生冷冰雪之屬,致腸胃虛寒。陰既停凝,陽不能正,大便洞泄,小便頻數,鼻多清涕,嘔吐涎沫,水穀不化,腸胃絞痛,肚腹如冰冷。

白話文:

患有慢性寒症的人,其中「痼」是指年久、長久、固定不變的意思,而「冷」則是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三因方》中提到:人體臟腑稟賦各有不同,也會有失於調和的狀況,導致偏冷或偏熱的現象,因此方劑中才會有「痼冷」和「積熱」的說法。患有慢性寒症的人,是因為受寒所致的,多半原因是體內的真氣不足,胃氣虛弱,又吃了生冷、冰涼的食物,導致腸胃虛寒。陰氣因此停滯凝結,陽氣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大便稀溏,小便頻繁,鼻涕清稀,嘔吐涎沫,食物無法消化吸收,腸胃絞痛,腹部如同冰塊般冰冷。

洒洒淅淅,皆陽虛陰盛之所為也,張長沙有陰毒之證,雖不為痼冷,即冷寒所傷,令人為手足冷,腰背強,臍腹築痛,咽喉不利,嘔吐不利,身如被杖,脈細欲絕。此由腎氣虛寒,外傷風冷,或因冷物傷脾。蓋脾為太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成陰毒。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而汗出不止,或眼痛不堪任,唇口手足爪甲俱青黑,氣上衝心,而脈沉細伏匿者。

白話文:

發抖怕冷,都是因為陽氣虛衰,陰氣旺盛所引起的。張長沙有陰毒症狀,雖然不是老毛病,但也被寒氣所傷,導致手腳冰冷,腰背僵硬,臍部和腹部疼痛,喉嚨不舒服,嘔吐不止,全身像被棍棒打過一樣,脈搏細弱欲絕。這是由於腎氣虛寒,外受風寒,或者因吃冷食而傷脾。脾屬太陰,內外皆陰,陽氣不固,於是形成陰毒。四肢冰冷,前額、手背冰涼,但卻汗出不止,或者眼睛疼痛難忍,嘴脣、口脣、手腳指甲都呈青黑色,氣體衝擊心臟,脈搏沉細伏匿。

或多煩渴者,精神如失,故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必鼓慄而寒,寒則厥,宜溫藥以復其陽氣,或於氣海關元灸之。《醫律》云:冷者陰之至盛,陽之至衰,陰過曰寒。經曰:寒者熱之,服以熱劑,乃治冷之正法。內則飲以至燥至剛之藥,外則灼以數百艾炷,逐其陰而助其陽,斯又治冷夾攻之道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煩渴嚴重,精神恍惚,因此說陰氣過盛則身體會發寒並且出汗,身體必定會劇烈顫抖並且發冷,發冷則會厥逆,應當服用溫熱的藥物來恢復陽氣,或者在氣海、關元穴進行艾灸。《醫律》中說:寒冷是陰氣極盛,陽氣極衰,陰氣過盛就稱作寒。經書上說:治療寒冷的方法是用溫熱的藥物,服用熱劑,纔是治療寒冷的正法。內治方法是服用燥熱剛烈的藥物,外治方法是用幾百壯艾灸灼燒,驅除陰氣而增強陽氣,這又是治療寒邪的方法之一。

大抵人身貴乎陰陽升降,平和無偏,則無疾矣。若有偏勝,是即有沉寒痼冷之證,乃真陽耗散,脾胃虛弱,失於調理,以致胃寒,食啖冷物黏膩難化生硬之類,經年累月,久積而成痼冷,漸被其傷,脾腎因而漬積,臟腑以成痼疾矣,但有寒冷等邪觸犯,速然而作,以臻手足厥逆,畏冷增寒,飲食不化,或嘔吐涎沫,或大便洞泄,米穀不消,或小便頻數,或肚腹絞痛,或逢寒咳嗽,或㿗疝大作,是其證也。《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白話文:

人的身體最重要的是陰陽平衡,協調中和,沒有偏頗,那便沒有疾病了。如果有偏勝,那就是沉寒痼冷體質,陽氣消耗殆盡,脾胃虛弱,缺乏調理而導致胃寒,經常吃生冷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長期累積便形成痼冷,漸漸地受到損傷,脾腎因此積累,臟腑形成了痼疾。只要寒邪之氣觸犯,就會迅速發作,出現手足厥逆、畏寒怕冷、飲食不消化,或者嘔吐涎沫、腹瀉不止、大便不成形,或者小便頻數、腹痛,或者遇冷咳嗽、疝氣發作等症狀。根據《內經》,被寒邪所困擾,應該用辛熱之物調和。

又《內經·舉痛篇》云: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白話文:

《內經·舉痛篇》中說:經脈像水流一樣,川流不息,永不停息,當寒氣進入經脈後,經脈就會運行不暢,血液凝滯而無法流動。客於脈外,則血少,血液流動不暢或不足。客於脈中,則氣不通。如果寒氣客於脈外,脈就會受寒。脈受寒就會收縮,收縮就會使脈變窄、變急,變窄變急就會牽拉到旁邊的小脈絡,所以會突然感到疼痛。如果用熱來暖和它,疼痛就會立刻停止。如果被寒氣壓制,那麼疼痛就會持續很久。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熱氣相搏,就會使脈變滿,脈滿就會疼痛,而且疼痛得無法按壓。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聚,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

白話文:

寒氣滯留,熱氣從上部而來,則脈搏充盈,並聚集血氣,所以痛得厲害,無法按壓。寒氣侵犯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能散開,小血管急劇牽拉所以疼痛。按壓就會使血氣分散,所以按壓可止痛。寒氣侵犯俠脊之脈,則在較深的部位,按壓不到,所以按壓無益。寒氣侵犯衝脈,衝脈起始於關元,沿著腹部直上,寒氣侵犯則脈絡不通,脈絡不通則氣隨之停止,所以喘動而感到疼痛。寒氣侵犯背俞之脈,則血脈枯竭,血脈枯竭則血虛,血虛則會疼痛,其俞穴注於心臟,所以會相互牽連而疼痛。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白話文:

按壓時有熱氣傳來,熱氣傳到病痛部位後,疼痛就會停止。寒邪滯留在厥陰脈中,厥陰脈絡屬於陰器,與肝相連。寒邪滯留在脈中,血脈凝滯、脈搏急促,所以脅肋和少腹互相牽引疼痛。寒邪滯留在陰股,寒氣上侵少腹,血脈凝滯,上下互相牽引,所以腹痛牽引陰股。寒邪滯留在小腸膜原之間,阻滯了血脈,血脈凝滯不能注入到大經脈中,血氣稽留不能運行,所以積聚過夜就形成了積塊。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然寒則腠理閉,則氣道不行,故氣收斂,冷積於中,遂為痼冷之疾也。《直指方》云:人之處世飲食為上,湯藥次之,惟其口腹不充,嗜欲無節,所以臟中停聚而為之沉痼也,故有沉寒痼冷之名耶。男子遺精,女子帶下,骨寒腦冷,氣乏血衰,嘔吐噁心,久泄暴下,皆其證耳。

白話文:

寒氣如果停留在五臟,就會出現倒氣、逆氣、向上發洩的情況,陰氣耗盡,陽氣還沒進入,所以會突然劇痛死亡而不認識人,如果氣又恢復正常便會活過來。寒氣停留在腸胃,就會出現倒氣、逆氣、向上發洩的情況,所以會有嘔吐和腹痛的情況。寒氣停留在小腸,小腸不能聚合,所以會有腹瀉和腹痛的情況。然而,寒氣會閉塞腠理,導致氣道不通,因此氣會收斂,寒冷積聚在體內,最終演變成久治不癒的寒性疾病。正如《直指方》所說:人在世間,飲食最重要,其次是服用藥物,由於飲食不節制,嗜好和慾望沒有節制,所以臟器內部停滯積聚,就形成了沉積的慢性疾病。因此,纔有沉寒和痼冷的說法。男性遺精,女性帶下,骨寒腦冷,氣血虛弱,嘔吐噁心,長期腹瀉,突然腹瀉不止,都是沉寒痼冷的證狀。

療治之法,在乎溫補,不可用剛劑。惟於滋血養氣之中,或佐以薑桂則可,古人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若執剛燥之劑,亟欲陽氣頓回,猶恐腎水易涸,心火獨盛,亢則害,承乃制也。《內經》曰:陰氣有餘,多汗身寒。《陰陽應象》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在於溫補,不能使用猛烈刺激的藥物。只有在滋養精血的同時,可以適當地加入薑桂。古人說「精」不足的,就用「味」來補。如果一味使用使人亢奮的藥物,急於使陽氣快速恢復,恐怕腎水容易乾涸,心火旺盛,過於亢奮則會造成傷害,所以要剋制。

《內經》說:「陰氣過剩,就會多汗而且身體發冷。」

《陰陽應象》說:「陰盛則身體發冷出汗,身體經常清瘦,發抖發冷,寒冷到昏厥。」

《調經篇》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可瀉,瀉則溫氣去,寒獨留,故為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不能營運,病傳為寒中,宜補陽以附子理中湯為末,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調進數服而愈。前人立論至詳,凡為醫者深探其意,依經用藥,則無夭閼之禍也。

白話文:

《調經篇》中說:陰氣過盛會產生內寒。岐伯說:寒氣逆行向上,積聚在胸中不能瀉出,即使瀉出溫熱之氣也會一同排出,只剩下寒氣,所以稱之為寒中。東垣解釋說: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勞累過度,中焦運化功能失常,病邪傳變為寒中,應該溫補陽氣,用附子理中湯研成細末,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湯,調和服用數次即可痊癒。前人立論非常詳細,凡是當醫生的,都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含義,按照經方用藥,就可以避免夭折的災禍。